仁心爱人 恩泽情长

2021-10-22 07:16阮锡安
莫愁·家教与成才 2021年10期
关键词:家庙阮元女婴

阮锡安

隋文选楼

扬州先贤阮元在清朝的中后期,赫赫有名,家喻户晓。为政,官高位爵,精明能干,清廉自律,政绩生辉,“三朝阁老,九省疆臣”之称享誉中外;治学,推明古训,实事求是,严谨缜密,著作丰硕,“士林山斗,一代文宗”之名流芳青史;做人,胸怀坦荡,宽厚仁义,崇礼尚德,民心拥戴,“佳名流风,助人雅道”之美谈至今未沫。然而,大儒阮元关爱女性的仁心善举,家风传承的故事却鲜为人知。

一组石刻 记录着男女平等的情怀

清嘉庆八年(1803年),阮元的父亲阮承信以“甲科世衍,世系日繁,今无祭祀,非礼也”及清朝品官皆有家庙的传统,建议在扬州旧城文选楼北的兴仁街建阮元家庙,并委托阮元从叔阮鸿负责具体事宜。据考,阮元家庙建成至今已有约216年的历史。

2009年,当地政府修复修缮阮氏家庙时,在东宅地第二进发现三块石刻,石刻长75厘米,宽45厘米,略有破损,上面记有千字文。据沈蓓《解读“官批阮氏义产章程”》考证,该石刻是阮鸿按阮元“奉祭祀”“赡宗族”“兴义举”其意撰写呈报的《官批阮氏义产章程》。《章程》分为十六条,其中有五条倡导男女平等,如,一养族中老疾也:凡族中男女年逾七十以上者,月增顾老银五钱,八十者八钱,九十者一两二钱,有废疾无依者,月增养疾银一两;一赡族中贞节者:凡族中贞节贫苦者,每月致银八钱,合例者,代请旌表;一给族中御寒衣被也:凡冬令族中寒无衣者,无论男女,第一冬给大棉袄一件,第二冬给小棉袄、棉裤二件,第三、四、五冬不给,第六冬周而复给。年六十以上者,第一冬加棉被一条,第二冬加棉褥一条,第三、四、五冬不给,第六冬周而复给。七十以上者赠二毛麦穟一件;一助族中嫁娶也:凡族中贫未嫁娶者,娶妇助银二十四两,嫁女助银十六两;一给生子女喜银也:凡族中生子女者,无论贫富,女子一两,登名于谱。

由此可见,阮元在获得一定社会地位后,首先想到的不是享受奢华的生活,而是回乡购置田产,建立家庙,惠及后人。

从《官批阮氏义产章程》明晰的闡述中,不仅体现出阮元对族人的深切关怀之情,且有着对女辈的拳拳孺慕之心。更为可贵的是,阮元有敢于挑战封建社会历来主张的“女子不入祠,女子不入谱”的观念,让“女子入谱”推动了家谱文化的进步和发展,以及女性在阮氏家族中享有男女平等的地位和权利。

百年来,这种情怀在扬州阮氏的女辈中进一步彰显为巾帼不让须眉的精神。南京林业大学教授、阮元的六世孙阮锡根有三个女儿,一个是美籍生物学教授,一个是上海理工大学计算机专业教授,一个是南京路桥建设总工程师,个个出类拔萃,博学多才,让阮氏后人引以为傲。她们倍感先祖的恩泽,见贤思齐,常施爱心善举。二女儿只要知道同事和学生有困难,都积极捐资济赈,从不留名。用她的话说,《三字经》开篇之首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善心义举皆是人性指归,若处处留名,又何善、何义之有?不然,仅是沽名钓誉罢了。这正是阮元“后人有庆先人德,文武科名岂易哉”家训的阐释和躬身践行。

一个红包 珍藏着爱心善行的义举

阮元关心民间疾苦,在任浙江巡抚期间,曾经施行一项德政,设立普济堂、育婴堂等慈善机构,还严禁浙江金华溺死女婴,为当地老百姓所称颂。据著名阮元研究学者王章涛《阮元年谱》记载:“(嘉庆六年)四月初一日,戒金华府溺女。先是金华一府民间有产女者多不举,溺之于水,相沿以为风俗。先生知其事,首倡捐清俸若干两,俾编户有生女者,许父母携报郡学教授官注册,给喜银一两以为乳哺之资。仍令一月后,按籍稽查,如违,以父母故杀子孙律论。母不敢遽溺其女。至一月后,顾养情深,不忍杀矣。至今行之,全活甚众。”

在清代,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非常严重。因为女子长大后要嫁人,且从事生产的能力不如男人,所以很多贫困家庭生下女婴后,往往将女婴溺死抛弃。

阮元为了制止这种现象,捐出一部分官俸建立关爱女婴的专项基金,只要贫穷百姓生下女婴,可到当地郡学(地方级教育机构)报名,由主持幼教幼育的学官注册登记,发给家长一个红包,内有喜银一两,作为抚养哺育之费。但一个月后要接受回访,学官按名册逐户稽查,如发现拿了钱还遗弃或溺杀女婴的,则予以严厉惩罚。因为一个月之后,许多父母在哺育婴儿的过程中,自然对女儿产生了感情,不忍心遗弃或溺死了。

阮氏家庙

这项政策实施后,达到了教而不诛、刑罚未用,而风气已悄然转好的预期,得到当地百姓的交口称赞。清人陈康祺的《郞潜纪闻初笔》,盛赞称其为“拯救女婴第一法”。

阮元的官者仁心,至今传承未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教授、阮元的五世孙阮仪三在保护古城中体现出大爱义举。20世纪90年代初,阮仪三在作山西平遥古城规划时,得知省市做古城保护工作的官员较缺乏古城保护的基本意识和常识,便对他们开展培训。当阮仪三了解当地缺少培训师资和资金时,就把他们分成四批前来同济大学学习,费用全免。为此,他背上了几万元的债务,五年后才还清。山西平遥人专门冠名了一条“阮仪三路”,以作纪念和感恩。阮元的“拯救女婴第一法”和“阮仪三路”都告诉我们,无论为官者、为学者,只要有爱民之心,恤民之情,都能留下“子肩力任”、造福一方的口碑,留下千古流传的青史佳话。

一本诗书 传承着益习勤勉的家学

在封建社会,受“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影响,无数女孩不能入塾读书。但是,阮元家族的女性就幸运多了,她们和男性一样可以读书学艺,而且长辈还鼓励她们赋诗作画。

据《阮元年谱》记载:“(嘉庆二十二年)夏,阮元得元版《梅花百咏》一卷,书在吴中抄得。是书为阮元进呈四库未收书一种。前有杨铁笛序,读之甚为可喜。但其诗皆是七绝。长夏盛暑,官斋清暇,约同闺友三人,暨大儿妇、六女共六人,依次分题,各咏五律十余首,共成百首。诗成又互相商量,改正抄写,排成一卷。较之元人,未知能否相拟也?时六女学诗,初能吟咏,请名其书斋,即名之曰‘百梅吟馆焉。”文中所说的六女,即阮元幼女阮安,字孔静,年方十余岁,学诗能咏,兴趣盎然,阮元便命其仿元人韦德圭咏梅诗,所作与梅花有关的五言律诗一百首。诗成后阮元与夫人孔璐华甚为欣赏,亲为订定,倩工雕版,遂成一书。仅以其中一首《玉梅》共赏:“玉梅花始发,林际有奇光。月照冰同净,风回雪夜香。斜枝何皎洁,细蕊乱琳琅。影入银塘里,寒流冻一方。”足见构思精巧,格律工稳,幼承家学,具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堪称“扬州才女”。这与阮元对她的教育和培养分不开。正如阮元夫人孔璐华在书序中所言:“古者女子以贤为德,以柔为道,原不重于诗才。汝父言诗礼兼喜诗画,政事百忙之中,偶有余闲,必试窗课,命汝益习勤劳,知其大意。不使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非以诗画夸工骋巧也。”

阮安《广梅花百咏》

在阮元的鼓励和辛勤培育下,后辈们都爱读书、善读书、读好书,大多有著述存世。次子阮福除撰有《孝经义疏》外,还有《两浙金石志补遗》《滇南金石录》,编有《文笔考》《楚中文笔》等25卷;阮元的继室孔璐华著有《唐宋旧经楼诗集》;孙女阮恩滦著有《古琴谱》;孙女阮玉芬曾是慈禧太后最为赏识的花鸟画师,作品《牡丹双蝶》《月底修箫图》《团锦凌波》等都是书画界的珍品。这种读书论述的家风传承为阮元后人的一种习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数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一生主要著作有《护城纪实》《护城踪录》等60多部。阮元励儿读书的家风一直在传承和发扬,同时,也给我們许多启示:读书当明体达用,因势利导,读有用之书,而不能随波逐流,从众而学。不然,练书法达不到赏玩的程度;写文章难有通达治体的水准;学绘画不知提款凝意置印,终久达不到“多为少善,不如执一”的目的,而难遂初心和期望。

习近平总书记说:“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本文所记叙的仅是阮元家风的一个缩影,是丰厚的精神遗产,是珍贵的传家宝。我们阮元后人一定遵循习总书记的指示精神,一代代秉持家学,铭记家训,传承家风并发扬光大。

(作者系阮元六世孙。)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木木

猜你喜欢
家庙阮元女婴
西斋茶廊坐雨
阮元与焦山的不解之缘
阮元信守“一品清廉”
为救女婴列车提速早到
外婆丢弃患病女婴 涉嫌故意杀人被判刑
荒家庙
和珅与阮元的眼镜诗
宁化红军医院 旧址焕然一新
鲜为人知的满族家庙兴庆寺
湖北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