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云鹏 黄石德 谭芳林
为了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2020年9月以来,习近平主席先后多次提出了我国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与工业减排相比,林业碳汇有着更高的成本性价比,因此已成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策略[1]。福建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连续42年居全国第一,是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这决定了福建在增加森林碳供给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也为福建开展林业碳汇工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1,2]。福建是我国林业碳汇市场交易试点之一,本文针对福建林业碳汇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一是系统规划有待完善。当前福建林业碳汇交易存在整体政策框架不完善,碳汇市场交易不成熟等问题,核心在于福建省碳交易市场的主体范围较窄,配额分配较为宽松,碳减排硬约束力不强,使市场主体参与度不高,林业碳汇市场出现开发量远高于交易量的情况,使业主议价能力弱,制约交易量、交易价格,影响碳金融的发展。此外,林业碳汇项目还存在第三方机构不健全、第三方审定核证费用高等问题,这都给林业碳汇项目开发、碳汇交易及碳汇融资造成障碍。
二是监测体系有待加强。福建森林覆盖率高,森林类型丰富。然而,现有监测体系选取的监测样地数量仍较有限,部分森林类型的选取存在数量不足,缺乏代表性的问题。此外,还存在部分碳汇计量参数缺乏实测数据,直接采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指南中的参数或部分研究学者获得的参数,使碳汇监测结果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碳汇计量监测是一个系统且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当前专业碳汇计量监测人才缺口严重,林业碳汇方法学研发、技术标准制定及基础科学研究等均需进一步加强。
三是碳汇交易有待拓展。目前履约的企业是在减排责任清单上的企业,配额相对较为充足,他们对碳汇的需求并不十分迫切,而在其他减排责任清单外的企业更缺乏主动购买碳排放额的动力。碳汇市场受众面相对较窄[3],缺乏稳定的碳汇购买者,这都限制了林业碳汇市场交易的活跃程度,也间接影响了碳汇市场林业碳汇的交易价格。而且可供开发的林业碳汇项目仅限于碳汇造林、森林经营碳汇、竹子造林和竹林经营碳汇等,且都属于人工林,这极大限制了林业碳汇项目的潜力,单纯依靠林业碳汇项目不足以满足未来福建省碳中和的需求,一方面需加强林业碳汇项目碳储备项目,另一方面还需积极探索拓展场外交易渠道。
四是社会参与有待提升。基于碳汇目标的林业经营相较于传统模式,其轮伐期更长,且短期无法获得收益,使社会资本不敢进入,经营者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压力。由于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林木采伐等对林业碳汇的影响,可能导致项目计入期内的碳汇量存在变小甚至为负的风险,这也增加了林业碳汇经营者向金融机构融资的难度。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积极推进新的福建林业碳汇在碳减排市场的政策与制度的设计,加快建立完善的碳汇法律体系,使碳汇市场经营行为有法可依,有效规范市场主体的经营行为,更好地指导碳汇市场。其次,通过森林资源质量的提升,增加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自净能力,提高生态环境的最大可承受力,为福建省经济发展提供所需的必要条件。另外,还应合理规避或改善福建省集体林产权分散、开发成本较高等不利因素。
二是改革创新,强化科技支撑。加强福建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的构建,各级政府需要高度重视,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一方面需要增加林业碳汇计量监测样地的数量,实现对福建不同森林类型的全覆盖,提高监测精度;另一方面还需加强森林碳汇理论基础研究,组织科研院校积极开发林业碳汇项目方法学、构建不同树种碳汇模型、实测碳汇计量参数及预测福建碳汇潜力等基础工作,培养一批专业碳汇计量监测技术人才,建立区域尺度的林业碳汇技术标准,为福建林业碳汇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撑。
三是健全机制,促进碳汇交易。积极建立与国家政策衔接,与福建林业碳汇交易市场实际相符的科学运行机制。拓展福建碳交易市场的主体范围,增加履约减排责任清单的企业数量,逐步收紧分配给履约企业配额,培育和增加购买林业碳汇的大中型企业,积极与互联网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建立林业碳汇售卖网络平台,宣传引导企业、团体、个人等群体零星购买的途径,建立健全林业碳汇交易群体培育机制。有效调节碳排放配额与林业碳汇市场交易价格,使福建林业碳汇(FFCER)项目碳交易价格接近碳配额(FJEA)和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的交易价格,建立健全林业碳汇与碳排放配额交易协调机制,促进碳汇交易[4,5]。
四是多元参与,完善生态补偿。通过深化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改革,逐步形成主体多元化的林业碳汇交易体系。政府应当统筹制定阶段性碳汇市场培育目标,从政策层面建立起系统的碳汇经营保障体系,灵活运用激励政策和补贴机制,将市场途径和非市场手段相结合、公共部门资金和私营部门投资相结合、开发碳金融产品服务林业产业,推进全社会共同参与林业增汇减排行动[6,7]。同时,联合各方力量,促进农村金融机构开发相关金融产品支持碳林经营,加大林权抵押贷款、林农小额贴息贷款支持力度,拓宽林业碳汇项目融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