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东
(河南圣德医院,河南 信阳 464100)
髋关节骨折是老年人群常见骨折类型,全髋关节置换术是主要治疗手段,手术效果除与术者手术操作技能相关外,与麻醉效果密切相关,良好麻醉效果可减轻术中疼痛,降低手术应激,是确保手术顺利完成的关键[1]。老年患者生理机能衰退,耐受力差,加之疼痛阀值降低,因此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良好稳定镇痛效果至关重要[2]。本研究将蛛网膜下隙、硬膜外麻醉联合应用于老年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中,以探究更好麻醉效果。具体如下。
选取河南圣德医院2019年1~10月收治的老年髋关节骨折患者102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51)和对照组(n=51)。观察组:男28例,女23例;平均年龄(73.12±5.11)岁;麻醉分级:Ⅰ级32例,Ⅱ级19例。对照组:男26例,女25例;平均年龄(74.98±5.36)岁;麻醉分级:Ⅰ级30例,Ⅱ级21例。两组性别、年龄、麻醉分级等资料均衡可比(P>0.05)。
完善相关检查,均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术中给予两组不同麻醉方式。
对照组采用硬膜外麻醉,建立静脉通道,于L2~L3椎间隙采用硬膜外腰椎联合穿刺套针穿刺,置入3~5 cm硬膜外导管,注入2%利多卡因(国药集团容生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3676)3 mL,观察5 min若无不良反应,经硬膜外导管注入0.75%罗哌卡因(河北一品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13463)5 mL,密切关注生命体征,并根据麻醉情况追加罗哌卡因,3 mL/次,维持阻滞平面T10以下。
观察组采取蛛网膜下隙联合硬膜外麻醉,建立静脉通道,穿刺部位及方法同对照组,穿刺成功后,将穿刺针置入蛛网膜下隙,脑脊液流出后,鞘内缓慢注入0.75%布比卡因(上海朝晖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6442)1.5 mL,退出蛛网膜下隙穿刺针,置入3~5 cm硬膜外导管,维持阻滞平面T10以下;术中若心率<55次/min时,静脉滴注0.2~0.5 mg阿托品(天津金耀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2020382)纠正,若血压下降>基础值的30%,需迅速扩容,若无明显改善,静脉滴注10 mg麻黄素(成都倍特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1530)纠正。
两组麻醉效果,包括麻醉起效时间、麻醉维持时间、术后30 min疼痛,疼痛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估,共10分,分值越高疼痛越剧烈。两组麻醉镇痛效果,优:无明显疼痛或无疼痛感,镇痛效果好;良:镇痛不完全,轻度疼痛,可忍耐;可:明显疼痛,需加用安定类药物方可满足手术需求;差:明显疼痛,镇痛无效,优良率=(优+良)/51×100%。两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低血压、低氧血症、认知功能障碍(POCD)。
表1 两组麻醉效果比较
表2 两组镇痛效果比较 例
表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例
研究发现,硬膜外麻醉过程中,需大剂量使用麻醉药物以维持阻滞平面,麻醉不良反应多,患者耐受性受到一定影响[2-4]。蛛网膜下隙麻醉是将局麻药物注入蛛网膜下隙,达到暂时阻断神经后根、神经前根神经信号传导的一项麻醉方式,具有麻醉药物使用剂量小、麻醉镇痛效果好等优势,可完全阻滞运动、感觉神经信号传导。研究指出,小剂量蛛网膜下隙联合硬膜外麻醉可综合两种麻醉方式优点,不但可使麻醉体位与手术体位保持一致,还可降低脊神经阻滞所致血管扩张性循环波动、减轻相对容量不足等问题;并可减少麻醉药物使用剂量,缩短麻醉起效时间,提高麻醉镇痛效果[2,3]。本研究发现,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麻醉维持时间长于对照组,术后30min VAS评分低于对照组,镇痛效果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可见蛛网膜下隙联合硬膜外麻醉具有麻醉起效快、麻醉维持时间长、麻醉镇痛效果好等优势。此外,本研究对两组不良反应分析得知,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可见相比单纯硬膜外麻醉,在确保镇痛效果的同时,蛛网膜下隙联合硬膜外麻醉可减少麻醉用药剂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老年髋关节骨折患者耐受性。
综上所述,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蛛网膜下隙联合硬膜外麻醉具有麻醉镇痛效果好、起效快、麻醉维持时间长、术后疼痛轻微等特点,且不良反应少,是老年髋关节骨折患者安全有效麻醉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