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纪欢,李玉林,谢 锋
(梅州市人民医院,广东 梅州 514031)
目前,颅内动脉瘤的发病率约为3%,但发病原因尚不清楚,起病较为隐匿,颅内动脉瘤又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1]。因此,有必要对患者进行早期诊治。目前,三维DSA是筛查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方法,但由于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大,且检查时间长以及术后并发症多等缺点,导致其难以在临床广泛推广[2]。CTA 及仿真内镜技术正好弥补了上述DSA的缺点。因此,本文将探讨三维DSA及CTA 及仿真内镜技术在颅内动脉瘤 介入诊治中的临床应用情况。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以2018年~2019 年梅州市人民医院颅内动脉瘤且术前行CT仿真内镜检查的35例为观察组,其中女23例,男12例,平均年龄(59.5±3.3)岁,Hunt-Hess分级:Ⅰ级16例,Ⅱ级15例,Ⅲ级2例,Ⅳ3例。另随机选取同期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仅行CTA或DSA检查但未行CT仿真内镜的35例患者为对照组,其中女22例,男13例,平均年龄(58.4±3.2)岁。Hunt-Hess分级:Ⅰ级18例,Ⅱ级143例,Ⅲ级3例,Ⅳ1例。所有患者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头痛呕吐等症状。
两组患者术前均行DSA检查,其中观察组患者术前行CTA 及仿真内镜技术检查(西门子炫速双源 CT和GE大宝石能谱CT,GE公司innoval Igs 530 大平板兼容血管造影机),根据虚拟血管内窥镜图像,对患者术前进行评估。
1.3.1 术后并发症 对比两组患者介入治疗术后1周出现迟发脑出血、脑麵、神经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发生率清理。
1.3.2 术后2周神经功能损伤情况 采用GOS评分方法进行评估,1为死亡,2分为植物人状态,仅有眼球活动,3分为标准:患者出现严重残疾,生活完全不能自理,需要人照顾,4分为患者出现中度残疾,但认可独立生活,5分为患者仅有小残疾,生活可以自理,预后良好。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GOS评分进行分布性检验,服从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并发症发生率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术后1周迟发脑出血、脑麵、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比较 例
表2 两组术后2周的GOS评分比较 分
目前,临床上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方法有DSA检查、经颅多普勒超声、三维CT血管造影以及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当前临床上对磁共振(MR)血管造影和DSA的研究较多[3]。但国外也有学者研究认为,MRA分辨率不高,容易受到颅脑内部微小血管的血流量、血流速度和方向等影响[4]。因此,有学者推荐采用CTA 及仿真内镜技术检查,认为CTA 及仿真内镜技术对于不同体积和不同类型的动脉瘤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对于<10mm动脉瘤,CT仿真内镜亦有较高的价值[1,2]。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前经CTA 及仿真内镜技术检查后,对动脉瘤的术前评估和指导手术治疗的价值明显提高,术后1周患者迟发性脑出血、脑麵、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明显降低。这与梁琰[4]的研究基本相一致,其研究也认为,CTA 及仿真内镜技术可进行任意的旋转,因而可从血管腔内、外观察颅内动脉瘤的详细解剖关系,还可以直接指导术中操作,从而提高治疗效果。然而,有学者认为,CTA 及仿真内镜技术并不能降低术后栓塞的情况[2,3]。但本研究在对术后两组患者进行了随访,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GOS≥4分19例,而对照组GOS评分≥4分仅8例,两组GOS评分的均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结果基本表明,CTA 及仿真内镜技术在提高颅内动脉的特异性和敏感度方面均优于DSA,对于体积较小的动脉瘤亦能准确诊断,并及时发现有无血管钙化以及附壁血栓,还能显示血栓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然而,本研究未与MRA检查的结果进行对比,未能进一步揭示CTA和MRA在诊治大小不同的颅内动脉瘤中敏感度和特异度,在今后的研究中将进一步完善。
综上所述,在临床上,可广泛推广应用CTA 及仿真内镜技术,以提高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术后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