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丽妮,刘启冀,林汉英
(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广东 肇庆 526000)
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内分泌疾病,具有发病率高、并发症多等特点,不但容易造成肾、心、神经系统的损伤,还能加速牙周组织的破坏,是慢性牙周炎发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1]。研究认为,慢性牙周炎病情的好转与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控制有着密切的关系,牙周基础治疗对牙周炎和糖尿病具有双向意义[2]。因此,本研究将探讨牙周基础治疗对2型糖尿病伴牙周炎患者血糖代谢指标的影响。
随机选取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伴慢性牙周炎患者31例为观察组。其中男18例,女13例,平均年龄(52.13±8.44)岁。另纳入口腔科门诊2型糖尿病牙周炎患者30例为对照组,其中男19例,女11例,平均年龄(51.69±7.45)岁。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观察组所有患者均给予血糖控制、饮食指导以及药物指导等治疗,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牙周基础治疗:包括填充龋洞、全口清洁牙齿,调整咬合、牙龈刮治、平整根面和改正不良修复体等牙周基础治疗,而对于不需要保留的牙齿则进行拔除。对照组暂不给予牙周基础治疗,仅给予药物治疗1周。两组患者的糖尿病治疗方案相同。
1.3.1 牙周参数 记录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的菌斑指数(PLI)、出血指数(BI)、 探诊后出血百分数(BOP)、牙周附着丧失(AL)等指标。AL的测量方法:在测量牙袋深度后,当探针尖沿牙根面退出时,探寻釉牙骨质界位置,测得釉牙骨质界到龈缘的距离。PLI的计分:3分:可见大量牙菌斑;2分:尽在牙龈周围见中等量牙菌斑;1分:在牙龈缘见较薄的牙菌斑,仅在探针时可见;0分:无牙菌斑。
1.3.2 血糖代谢指标 在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抽取患者静脉血3 mL,离心后低温保存,采用上清液使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患者的空腹血糖,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操作严格参照说明书进行。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治疗前、后的自身对照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计数数据进行χ2检验,分析结果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牙周临床参数、血糖代谢指标比较
2型糖尿病是我国较为常见的、发病率较高且危害较大的疾病。研究发现,糖尿病容易引起多种并发症,临床上,2型糖尿病伴牙周炎的发生率较高。牙周炎是发生在牙周组织的慢性炎症,炎症可波及牙龈组织和牙齿深部的支持组织[3]。牙周炎表现为牙龈出血、疼痛、牙齿松动,甚至影响牙齿的咀嚼功能等。随着病情的发展,甚至有牙齿脱落和咀嚼功能丧失的风险,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大量研究表明,血糖水平与牙周炎之间存在有双向关系,牙周炎引起的炎症以及感染也有可能影响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而血糖控制不良又是牙周病发病的一个重要诱因[4]。研究发现,与普通人群相比,糖尿病患者出现牙周疾病的风险更高。研究发现,超过41.7%的糖尿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牙周炎和牙龈炎,此类患者牙周组织破坏的风险是非糖尿病患者的10倍,其主要原理是高血糖可以导致口腔牙龈成纤维细胞合成功能受到损伤,导致保护牙槽骨的牙周纤维丧失,并且引起牙齿松动[2,3]。 国内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合并有牙周炎的发病率为89.26%,而血糖控制正常的患者牙周炎患病率为73.33%,血糖控制较好的牙周炎患病率86.25%,血糖控制较差的牙周炎患病率为97.37%,而健康人群中牙周炎患病率仅有79.69%[4],因此,2型糖尿病与牙周炎之间的关系明确,但相互作用机制尚不明确。
近年来,牙周基础治疗在2型糖尿病伴牙周炎患者中的研究报道越来越多。牙周基础治疗是通过去除牙袋周围的细菌,减少炎症因子的释放,缓解牙周炎症,改善牙周状况。牙周基础治疗能够去除牙菌斑,能够使牙龈沟的炎性因子水平降低,减轻牙周组织炎症反应,减缓牙周组织的破坏[2,3]。而本研究结果也显示,在有效的牙周基础治疗后,患者的牙周参数得到改善,并且有助于血糖的进一步控制,治疗后三个月的牙周参数指标和血糖指标均得到明显的改善,与治疗前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意义。然而,牙周基础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代谢的影响的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改善机体的炎性因子水平有关。在今后的研究中将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