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峰 游鸿凯 陈林海 刘丽英 刘小春
摘要:福安是著名茶乡、全国重点产茶县。茶产业是福安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也是福安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文章概述福安产茶历史,基于福安茶产业发展现状、存在的发展瓶颈,提出思路与对策,以供重点茶产区参考。
关键词:福安;茶产业;乡村振兴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Fu'an Tea Industry to Build the Pillar
Industry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SU Feng1, YOU Hongkai2, CHEN Linhai3, LIU Liying4, LIU Xiaochun5
1. Fujian Provincial General Station of Planting Technology Promotion, Fuzhou 350003, China; 2. Fujian Provincial Agricultural
and Rural Department Office, Fuzhou 350003, China; 3. Fu'an Tea Industry Development Center, Fu'an 355000, China;
4. Fujian Business School, Fuzhou 350007, China; 5. Fujian Province Ming Qi Tea Industry Co. Ltd., Fu'an 355000, China
Abstract: Fu'an is a famous tea town and a key tea-producing county in China. In the past, the tea industry was the
leading industry for Fu'an to get rid of poverty, and now it becomes the pillar industry for Fu'an rural revitalization.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bottleneck of the tea industry in Fuan after an in-depth investigation, the paper
put forward the idea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reference in key tea producing areas.
Keywords: Fu'an, tea industry, rural revitalization
福安市位于福建省東北部,全市总面积1 880.1 km2,辖13个镇5个乡4个街道,福安市总人口67万人,其中畲族人口6万多人,是全国及福建省畲族人口最多的县份。全市现有茶园面积1.65万hm2,茶叶产量2.84万t,产值17.6亿元,综合产值90亿元,全市涉茶人口达30万人,占全市人口的45%,茶业成为名副其实的乡村振兴主导产业。近年来,福安市先后获得“中国红茶之都”“中国茶业百强县”“全国茶业生态建设十强县”和“国家级茶叶标准化示范县”等荣誉称号,为新时代福安茶产业高质量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环境优良,历史悠久
福安市位于北纬26°41'—27°24'、东经119°23'—119°52',地处鹫峰山脉东北坡,太姥山脉西南部、洞宫山脉东南延伸部分,西部为河谷丘陵,东部沿海河谷少,北部山区、南部沿海平原多,形成依山面海的山谷地形。区域内河流交错,水资源十分丰富,福建省第五大水系交溪贯穿福安全境。
福安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暖湿润,无霜期平均为287 d,年均气温13.6 ~ 19.8 ℃,年降雨量1 350 ~ 2 050 mm。境内山地资源丰富,500 m以上中高海拔山地面积1 062.55 km2,约占全市总面积的56.52%。2020年森林覆盖率高达66.03%,福安市具备好山、好水、好生态的自然条件,是产好茶的最适宜区。
福安自晋隋就已产茶,从唐代的“比屋皆饮”,到宋代的斗茶,再到明代的“环长溪百里诸山皆产茶”,出土的唐青釉茶托杯都足以说明福安产茶历史悠久。特别是清代茶叶的兴盛,清咸丰年间坦洋工夫的创制,令福安成为全省最大的产区,从坦洋工夫红茶的原产地逐渐发展为辐射“两省七县”茶叶的集散中心,坦洋工夫红茶也成为了闽红中规模最大、出口量最大的红茶品类。当年福安所具有的便捷水路交通和港口优势,为茶叶生产、运输、贸易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其茶叶经济繁荣、贸易繁忙一直延续到抗战时期。1915年,福安茶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跻身国际名茶之列。1881—1936年,每年均有上万担(1担=50 kg)的坦洋工夫出口英国、荷兰等地。1935年,在福安设立省立茶叶改良场、省立农业职业学校及省立茶叶加工厂等,福安茶产业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1949年以后,福安茶产业得以恢复和发展,即使在计划经济时代,福安茶产业也始终走在全省的前列,成为首批产茶十万担县。从1959年全国茶叶生产现场会,到1963年在福安茶厂、坦洋茶厂进行白茶加工技术的试验与研究,以及1978年全国茶树良种繁育与推广现场会和1984年全国茶叶汽化节能机械现场会选择在福安市召开,均足以说明福安茶产业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此外,福安向来是福建省烘青绿茶的代表产区和主产区,特别是1984年后经过茶叶流通体制改革和茶叶市场的放开,福安又一次引领了全国“明前绿茶”的兴起和发展,并于20世纪80—90年代成为花茶茶坯的主产区和茉莉花茶的集中产区。进入21世纪后,福安红茶的崛起又给茶产业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坦洋工夫成为新时代红茶的代表与典范。
二、产业布局合理,发展优势突显
福安是著名茶乡、全国重点产茶县。近年来,福安市茶产业布局合理,发展优势突显,过去茶产业是福安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现在将成为福安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1. 产业布局合理
(1)茶区分布
福安全市18个乡镇均产茶,现有稳定茶园面积1.65万hm2,主要分布在城关以北的上半区山区各乡镇,茶园面积达7 557 hm2,占全市茶园总面积的45.8%,茶叶产量高达1.23万t,占全市茶叶总产量的49.1%;下半区茶园面积达2 018 hm2,占全市总面积的12.8%,产量3 130 t,占总产量的12.5%;东部片区茶园面积达3 688 hm2,占总面积的22.2%,产量5 740 t,占总产量的22.8%;西部片区茶园面积达3 200 hm2,占总面积的19.4%,产量3 920 t,占总产量的15.6%。具有万亩(1亩=666.7 m2)以上茶园的乡镇茶园总面积达1.35万hm2,占全市茶园总面积的81.8%。
(2)茶树良种基地规模化
福安市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应用茶树短穗扦插技术繁育茶苗,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选育的优良品种最先在福安甘棠、社口等地进行试验、区试、推广,广大茶区群众熟练掌握了短穗扦插繁育技术,茶树无性系繁育技术得到推广普及,目前福安全市茶树良种繁育基地面积约200 hm2,其中80%以上的繁育基地位于甘棠镇,其核心基地分布在14个行政村。现有从事苗木繁育的工作者有1.2万人,茶苗专业合作社、茶苗繁育场30余家,获得苗木生产许可证、苗木经营许可证的企业20家。繁育的茶树品种有40余个,包括福安大白茶、福鼎大白茶、福鼎大亳茶、福云6号、早春毫、春波绿、元宵绿、铁观音、肉桂、丹桂、金牡丹、紫牡丹、茗科1号(金观音)、茗科2号(黄观音)、白芽奇兰、梅占、瑞香等省内品种,以及龙井43、嘉茗1号、迎霜、黄金芽、白叶1号等省外茶树良种,年出圃茶苗6亿多株,产值超1.8亿元。
甘棠茶苗繁育基地目前是全国规模最大、品类最多的国家级区域良种繁育基地,为福建、湖北、贵州、广西、四川、湖南、广东、云南、山东、山西、浙江、江西、重庆、河南、陕西、安徽、海南和甘肃等省提供茶树良种。1972年以来,不间断地向全国各大茶区推广高优茶苗达160多亿株,为中西部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作出了突出贡献。
(3)茶树品种结构合理
福安茶园种植的品种较多,共有43 个品种,其中有16个品种种植面积达133.3 hm2以上。福安大白茶、福云6号、金牡丹、坦洋菜茶、福鼎大白茶等品种的种植面积占总面积的74%,其中福安大白茶的种植面积最大,达6 000 hm2。金牡丹、茗科1号、紫玫瑰、茗科2号、丹桂、梅占、毛蟹、紫牡丹等高香型品种的种植面积占总面积的26%。福安茶树品种的结构与其生产的茶叶品类密切相关,与福安大白茶、福云6号等鲜叶为原料生产的烘青绿茶是福建烘青绿茶的代表,产量为10 085 t;以坦洋菜茶、金牡丹、茗科1号、梅占等品种鲜叶为原料生产的坦洋工夫红茶和花果香型红茶,产量为9 166 t;以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坦洋菜茶等品种鲜叶为原料生产福安白茶,产量为966 t,品种与产品结构相匹配,其主要茶树品种种植面积见表1。
(4)交易市场种类多、交易量大
福安的茶叶市场包括茶青市场、毛茶/成品茶市场、批发市场等。福安的茶青市场主要以茶贩流动车收购和企业集中异地收购为主,茶青价格主要受成品茶市场和交通便利程度的影响,近16 000 hm2的可采茶园所产茶叶量和到外地收购茶青加工的茶叶量十分巨大。2021年开春时,福安有超过3亿元资金用于在四川名山一带收茶青及加工春茶。位于福安城区的富春茶城,经销户达500余户,其中交易金额超1亿元的经销大户有5户。整个市场年交易量达5 万t左右,交易金额达40多亿元,成为我国东南茶区的茶叶集散中心。电商网络销售与发达的物流相结合,缩短了产区与销区的空间距离,使福安茶叶市场成为全国各大銷区市场的仓贮、批发中心。
2. 产业发展优势突显
(1)生态茶园建设成效显著
福安市现有全国绿色食品(茶叶)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8 133.3 hm2,有机茶生产示范基地200 hm2。以改园、改土、改树、改肥、降药“四改一降”为重点推进生态茶园建设,全市建成标准化生态茶园近5 333.3 hm2,其中推广种植优新茶树良种的茶园1 333.3 hm2,带动周边近2 666.7 hm2优质高效茶园的建设。建立了坦洋茶场、新坦洋、南方佳木3个三产融合发展的新型业态茶庄园,其中福安市福建新坦洋集团有限公司被评为2017年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示范企业。
(2)加工企业已成规模
福安茶叶加工企业已颇具规模,全市现有茶叶加工企业600多家,其中规上企业27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6家。国家级茶业专业示范社2家、省级示范社2家。拥有自营出口权的茶企6家,获雨林联盟认证茶企1家、ISO认证茶企4家。茶叶年产1 000 t以上的企业达8家,最大规模的企业年产6 000 t。年产100 ~ 1 000 t的茶企有16家,年产量上千吨的茶企主要集中在城阳、城北、板中和社口、潭头。全市茶叶产量2.84万t,毛茶产值16亿元,全产业链总产值达68亿元。
(3)茶叶质量安全稳步提升
全市积极推广应用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带动全市茶园无公害产地认定,并获得福建首个“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县(市)称号。福安率先在全省茶业系统建立茶叶质量检测中心,每年定期对各乡镇春、夏、秋茶叶进行例行抽检,有效监控全市茶叶农残。全力推进“一品一码”全过程追溯体系建设,实行源头赋码、标识销售。在福安农垦茶业、隽永天香、兴旺茶业等164家重点茶企开展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其中福建隽永天香茶业有限公司被列入国际标准农产品示范基地。全市有28家茶叶企业的40个产品获得无公害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或有机茶认证,茶叶质量安全稳步提升。
(4)标准引领作用明显
福安市制定了《地理标志产品 坦洋工夫》国家标准、《坦洋工夫茶感官分级标准样品》实物样品国家标准、《花果香坦洋工夫 闽科红》《绿茶(A级绿色食品)综合标准》《陈香坦洋工夫》等10项标准并发布实施,形成以坦洋工夫品牌为主导的标准体系建设,确保从生产、加工到产品质量的标准化,促进产业持续稳步发展。
(5)品牌建设成效显著
福安市现有“坦洋工夫”“新坦洋”2件中国驰名商标,福建名牌产品14件。“坦洋工夫”先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中国驰名商标”“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荣誉称号。2018年,福安市先后成功举办首届坦洋工夫制茶能手大赛和中国·坦洋工夫红茶文化周暨第十三届“坦洋工夫”杯斗茶展示会,组织参加“多彩闽茶·香约草原”“一带一路”等活动,在杭州、北京、天津、 武汉、厦门等地开展20多场茶事活动,逐步增强品牌影响力。同时,坦洋工夫品牌入选2019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品牌推广得到持续发展。
(6)销售网络不断拓展
在福安城区建立的城北茶叶市场和富春茶城,成为我国东南产区的批发中心市场之一。福安市还鼓励支持遍及全国各地茶叶市场的3万多福安籍茶商发挥其茶叶销售大军作用,在重点销区建立茶叶专业市场,在北京成立坦洋工夫茶文化推广中心,在济南成立坦洋工夫北方联合会,开设专卖店、连锁店和专柜达2 000余家;大力发展茶叶电子商务,建立中国红茶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以福安新坦洋为主导制定了国家标准《电子商务交易产品信息描述 茶叶》(GB/T 38126—2019),规范了茶叶电子商务发展。全市现有茶叶电商企业150余家,网店300余家,年交易额8 000多万元。
三、产业发展制约因素
福安市茶产业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和长足发展,但仍然存在制约产业发展的短板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茶企整体管理相对落后
福建省共有茶叶类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3家,而福安作为福建第二大产茶县尚无国家重点龙头茶企;省级茶叶龙头企业大多尚未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生产经营管理较粗放,也未形成茶农、生产商、经销商利益共同体,龙头企业引领、带动和服务能力有限。全市600余家茶企,加工设备普遍较陈旧落后,清洁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水平较低。
2. 茶产业集群优势难以显现
目前福安具现代产业规模的企业仅有天香、林芝、新坦洋等,而年产量在5 000 t以上的企业,如大地茶业难以解决用地问题,因此无法满足生产需要,严重影响了茶叶加工业的发展,也难以展现福安市现代茶产业的综合实力。
3. 茶叶生产经营主体建设有待提高
福安茶农组织化程度低,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不足,千家万户种茶、企业收青、制茶、卖茶和不规范茶叶加工(无“SC”认证)状况,与日益严格的茶叶卫生质量标准和要求不相适应,从销售源头到使用终端全程监控的农资监管不够有力,茶叶卫生质量难以全面管控;联农增收模式单一,茶农收入大部分来自茶青或毛茶销售收入,分享二三产增值收益少,亟需构建茶农、生产商、经销商利益共同体。
4. 茶叶公用品牌难以发挥作用
“坦洋工夫”公用品牌因缺乏终端销售企业,难以在销区市场展现,品牌授权企业少且实力有限,公用品牌与市场脱节。福安虽然拥有众多大型加工企业,但大都是以生产原料茶为主,品牌产品少。同时,由于无新建厂房也难以满足品牌产品的质量要求,因此,品牌产品的市场拓展难度大,企业积极性不高。入驻茶叶市场的企业大都以批发走量为主,对公用品牌的使用和建设也不太热衷。造成福安茶叶销售量大,但以原料茶为主,品牌效应不明显。
四、谋产业兴旺,助乡村振兴
茶产业对促进福安农村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意义十分重大。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相继出台《关于扶持茶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福安市进一步推进“坦洋工夫”红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促进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措施,组织实施品种结构调整、品种改良、茶园生态建设、质量安全管控、龙头企业培育、品牌提升、市场营销六大工程,每年预算茶叶专项资金达3 000万元,有力促进茶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显著成效。
“十四五”期间是福安茶产业重振雄风的关键时期,厘清产业发展思路,谋划产业布局,推进福安茶产业稳步发展是关键,为此要做好以下6项工作。
1. 树立福安甘棠茶树苗木基地标杆旗帜
福安是我国茶树种业发展的重要基地,其规模最大、茶树品种最多、供苗推广面积最大。宣传好基地,树立全国茶树苗木基地标杆旗帜,在发展苗木产业的同时,也有利于宣傳福安茶产业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与贡献,为茶产业发展树立良好形象。
2. 着重解决茶叶生产关键环节的难题
福安茶叶企业数量多、规模大,但具有现代企业形象的仍占少数。要解决好规模企业用地难的问题,应适度满足产业发展需要的土地供给。建设一批高标准茶叶加工、贸易企业,营造福安茶产业现代加工集群,整体提升企业形象和素质,提高产业质量与品味。
3. 打通渠道,促进三产融合发展
在福安上半区建设高等级公路网,打通上半区社口、晓阳、穆云的交通,将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坦洋茶场、坦洋村历史文化村、白云山地质公园、穆云桃花谷、葡萄沟等人文与自然旅游景点进行串联,茶旅结合,使之成为坦洋工夫文化旅游的圣地与精品线路。强化三产融合发展,鼓励有条件的茶企业开展坦洋工夫茶庄园建设,发展产业新业态,全面提升坦洋工夫茶产业的发展水平。
4. 建设区域茶叶中心市场,增强坦洋工夫茶叶交易活力
建设产区区域茶叶中心市场与销区市场无缝对接的机制与通道,利用福安人销售渠道众多、网点遍及全国的优势,宣传好、管理好、建设好辐射全国的福春茶城,为坦洋工夫茶叶提供线上、线下综合性交易平台。
5. 加大茶企的培育力度
过去往往重视茶农和乡村人才的技术培养,而忽视了对产业发展起关键作用的茶叶企业家的关心培育。建议每年对那些有发展潜力、年轻有为的企业家集中开展培训,通过对返乡青年和企业主的培养,提高他们的眼界和胸怀及现代管理水平,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使其能够真正在产业发展中发挥引领和支撑作用。
6. 科学管理和使用好“坦洋工夫”茶公用品牌
正确处理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与产品通用名称的关系是公用品牌发展的关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不能成为商业垄断的工具。《商标法》第五十九条明确规定“注册商标中含有的本商品的通用名称、图形、型号,或者直接表示商品的质量、主要原料、功能、用途、重量、数量及其他特点,或者含有的地名,注册商标专用权人无权禁止他人正当使用”。要严格管控“地标”授权企业的品质和质量安全,大力宣传品牌和授权企业,使其产品真正成为坦洋工夫的代表,品牌价值能够充分体现。实现公用品牌与企业的融合,企业成为公用品牌的主要载体,从而增强品牌对消费者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