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晶晶 于文武 李楠
摘要:量化指标体系为“课岗证赛”数字化应用人才融合培养质量提供了客观的评价标准。本文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例,以学生获取企业需求的能力为导向,围绕“课岗证赛”四元评价主体,构建以“岗”为中心、以“课”“证”“赛”为三个基本点的综合评价体系,针对学生通过课程培养、岗位实习、行业认证、技能大赛等手段立体化培养所获取的能力进行评测,形成一个量化评价体系。
关键词:指标体系;课岗证赛;人才培养
一、研究背景
2019年2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文件由国务院印发,由此“1+X”证书制度的试点工作在各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该方案在为“课岗证赛”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制度保证的同时也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构建“课岗证赛”模式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评价机制,成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问题。
随着企业数字化转型战略的实施,数字化应用人才供不应求,迫切需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目前,很多高校启用“课岗证赛”融合的培养模式来打造人才培养的通路。该模式对于数字化应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但是如何在该模式下来评价人才培养质量是亟需标准化的问题。
二、指标体系构建及权重计算
(一)指标体系确立
围绕“课岗证赛”四个维度,以学生获取企业需求的能力为导向,确定由四个一级指标和十六个二级指标构成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如图1所示。
(二)第一层指标权重的确定
第一步,第一层判断矩阵的构造:
根據AHP方法的工作原理,首先确定分目标层——“课”“岗”“证”“赛”四个指标维度之间的重要性和关系,由此形成判断矩阵并进行各自权重的计算,具体评价方法如下:
经过专家打分,在遵循总目标的前提下,将每两个分目标进行比较,并按照Seaty的标度原则确定第一层的判断矩阵。Seaty的标度原则如表1所示。
由专家反馈回来的统计结果可以得到第一层指标两两经过比较之后的重要性程度,判断矩阵A得以构造完成,如表2所示。
称为R.I.(Random Index)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取值如表3所示。
由上述结果可以看出,判断矩阵第一层的一致性是令人满意的。第一层指标权重可以确定为:“课”指标的权重0.10,“岗”指标的权重0.49,“证”指标的权重0.23,“赛”指标的权重0.18。
第四步,判断矩阵第二层的构造和指标权数的计算:
计算得出结果的如下:
B1(w)=(0.10,0.45,0.24,0.21)
B2(w)=(0.09,0.44,0.18,0.29)
B3(w)=(0.19,0.16,0.19,0.46)
B4(w)=(0.09,0.24,0.19,0.48)
对二层矩阵进行一致性比率计算,得出第二层矩阵也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通过层析分析法的运用,量化了“课岗证赛”融合培养模式下筛选出来的用以评价信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指标权重,从而构建由4个一级指标和16个二级指标组成的完整的量化指标体系,如表4所示。
从各指标及其权重分布得出,一级指标“岗”的权重最高,二级指标中按权重高低排序,排名前六的是工作能力水平、课岗衔接程度、考证通过率、顶岗实习比例、竞赛举办形式、课程教学效果,上述指标在“课”“岗”“证”“赛”四个维度均有体现。
三、基于评价结果的人才培养措施调整建议
(一)建立人才培养迭代调整机制
运用上述内容中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整个数字化应用人才的培养提供一种反馈,形成一种迭代更新策略。
(二)实施项目进课堂,将产教融合项目和企业资源融入到培养方案中
紧跟行业先进技术,做好知识体系更新,通过企业案例教学丰富理论课程体系、实践项目体系,通过产教融合教育,补充校内外实习与实训、创新创业训练和毕业设计等各类课内外、校内外教学环节,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实践能力。
(三)多元化培养强化岗位能力
对接行业岗位需求,明确并完善“政产学研用”的一体化合作教育模式。以“岗”为中心,大力建设校企合作基地、产业学院,实现“岗课”“岗证”“岗赛”融通,丰富学科竞赛种类,鼓励学生参加职业能力培训,考取相关行业资格认证,让学生在实践中全面提升综合实力,推进数智时代数字化人才培养,进一步突显数字化应用人才培养特色。
(四)梳理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精简课程设置
以产教深度融合为主线,梳理课程体系。基于利益相关者调研对人才所提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需求,以及专业特色、人才培养定位,统筹调整和合理优化课程体系,借鉴先进的教学理念,将项目式教学、混合式教学等模式融入到课程体系的具体实施环节。
(五)规范课程设置,调整课程数量
深化课程改革,以一流课程建设为着眼点,带动课程共建,规范课程管理,实现资源共享;并根据行业发展的前瞻性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去除理论或技术过时、内容交叉重复的课程,适时增加体现行业最新技术和产学合作、突出差异化培养和应用能力的特色课程,进一步突出专业特色。
四、结语
本文基于“课岗证赛”融合的新时代人才培养模式,依托“1+X”证书制度,构建数字化应用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为人才培养质量的衡量提供了有效的测量手段。
参考文献:
[1]胡剑锋,程样国.基于OBE的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J].社会科学家,2016(12).
[2]孙晶,张伟.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毕业要求达成度的成果导向评价[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38(04).
[3]王军红.1+X证书制度推动技术技能人才评价模式改革[J].江苏教育,2019(10).
[4]邵名果,李传伟.基于1+X证书制度的“四实”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构建[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2).
[5]王银.“岗课赛证”四位一体的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研究[J].建材与装饰,2020(1).
[6]高旋.岗课证赛深度融合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中国新通信,2020(6).
[7]孙艳春,李奇虹.应用型本科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证赛岗”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0(7).
[8]肖华凤,陈昊华.旅游类专业课岗证赛融合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研究[J].文教资料,2020(19).
[9]萧玥.基于1+X证书制度背景下的“岗证课赛"课程体系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0(10).
[10]周春月,刘颖.基于产出导向OBE的阶梯式实践教学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5(11).
本文系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课岗证赛”数字化应用人才培养评价机制研究”(课题批准号:JG20DB082)的研究成果。
本文系辽宁省民办教育协会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OBE-CDIO理念下ERP数智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批准号:LMJX2021122)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