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盼亚
摘要:因为与学生的接触机会多且师生沟通范围广,辅导员能够更加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现实世界的积极认知,促使他们在大学学习和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所以,辅导员要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做到充分尊重大学生的想法,要做到充分利用自身工作内容优势、借助合作的力量强化学生管理效果,从而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学习效率、就业能力。下面是笔者根据自身实践经验总结的几点经验,希望能够为各位同行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心理学;大学辅导员;学生管理;应用
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为学生提供服务,是大学辅导员的主要工作。通过这三方面工作,大学辅导员可以对学生的主观世界进行改造,帮助他们建立起对现实世界的积极认知,促使他们在大学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将心理学充分应用到大学辅导员学生管理中,是帮助学生构建积极主观世界的有效手段,下面是笔者根据自身实践经验所总结到几点经验。
一、以尊重为基础,落实学生管理工作
辅导员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积极利用心理学知识,改善学生管理工作方式。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改变的是学生的心理结构,相比改变学生知识结构更加困难,教师需要更关注学生主观情感体验,从而顺利实现心理健康知识的内化。学生管理工作的受众是学生,心理学在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的应用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體地位,将一切工作建立在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之上。如果仅仅是从知识层面,引导学生对部分内容进行理解和记忆,那心理健康反而成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不能发挥出其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心态的作用。辅导员要与学生打成一片,了解他们在学校、社会、家庭中的生活状态,以学生需要、喜欢的方式在教学中融入心理学内容。在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问题的过程中,要肯定学生的努力和成长,挖掘学生闪光点加以鼓励,然后为学生分析学习任务以及需要保持什么样的学习心态。比如,针对学生毕业前学习、应聘压力增大的情况,辅导员可以将往届学生做为参照,帮助学生明确自身所处的位置,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来拟定学习、就业目标。整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倾听学生的想法,不能以自己的主观意愿去勉强学生,从而能够有效地将心理学知识应用到学生管理工作,引导学生建立起积极的应对心态。
二、应用心理学知识,提升育人工作成效
在育人活动的开展方面,辅导员具有天然的优势,因为他们与学生的接触机会多且师生沟通范围广。将心理学知识应用到育人工作中,有利于辅导员工作成效的提升。这就要求辅导员重视内因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力,科学运用积极心理学知识提升学生本身具备抵御精神疾患力量的能力,潜移默化地强化学生的抗压能力、应变能力、情绪管理能力。为了强化学生个体身上的这些品质,辅导员要将预防思想贯穿于日常学生管理工作,帮助学生将成长需求转化为抵御精神疾患的内在力量。比如,大部分大学生将会在毕业之后选择就业,这部分学生对就业辅导的相关内容是感兴趣的,学好知识与技能为就业做好准备就是他们的成长需要。辅导员可以结合学生这一成长需要,引导学生做好学习规划,并根据市场变化做好适时调整。在成长需要的鼓励下,学生将会在学习中表现出很强的主动性,也会更加愿意配合辅导员的相关工作。需要辅导员特别注意的是,要对心理学知识活学活用,当发现学生难以通过学习计划微调达到个人发展需求时,要积极引导学生重新对个人发展方向和市场情况进行评估,帮助他们调整好学习心态与目标。
三、与学科教师合作,提升心理学应用成效
心理学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在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方面,辅导员与学科教师各有优势,高校可以利用通识教育选修课共同申报环节,增进协辅导员与科学教师之间的相互了解,促进双方之间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合作与优势互补,提升心理学应用成效。首先,在双方可以进行集体备课,并就阶段时间内所出现的学生管理工作问题进行学术研讨,从而促进学生管理活动内容的丰富性、模式的科学性。其次,辅导员与学科教师共同组成教学工作研讨小组,促使双方更加深入地了解彼此的日常工作,并通过对日常学生管理工作问题与经验的总结,提升高校整体学生管理工作水平。有了辅导员与学科教师的共同参与,课堂气氛将更加生活化,教学手段更加专业化,管理措施也将更加贴合学生心理需求。
四、结语
总而言之,心理学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模式创新,要以学生为中心。也就是说,辅导员要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做到充分尊重大学生的想法,要做到充分利用自身工作内容优势、借助合作的力量强化学生管理效果,从而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学习效率、就业实力,为大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更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孙矇.校园治理视域下辅导员在大学生工作管理中如何应用心理学[J].区域治理,2020(01):200-202.
[2]胡喜超,张小奎.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方法探析[J].智库时代,2019(38):103+106.
[3]胡楠.浅谈辅导员在大学生工作管理中如何应用心理学[J].才智,2019(2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