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紫钰
统编版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七单元《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是大单元教学实践的创新之举,旨在引导学生在任务驱动下自主阅读。任务是抓手,自主是灵魂。下面笔者基于“守正创新”的理念,谈谈新教材与大单元教学之路径。
一、“守”法而读,“正”本清源
阅读《红楼梦》这部长篇小说要“守”六大目标:把握前五回的纲领作用;抓住情节主线;关注人物形象的塑造;品味日常生活细节的刻画;了解社会关系与生活习俗;鉴赏语言。根据新教材的学习任务群,“守”的任务分为:把握《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体会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品味日常生活描写所表现的丰富内涵,欣赏小说人物创作的诗词,设想主要人物的命运或结局,体会《红楼梦》的主题。
语文大单元教学视域下的自读,是在教材单元体系中,教师充分借助阅读指导和学习任务群,引领学生在个人原生态阅读体验的基础上深化阅读认知,在与伙伴互助研读中寻找自读与助读的平衡。 如阅读《红楼梦》导读篇目中的前五回,要把握其提纲挈领的作用。教师设计教学时要考虑该单元的整体要求:人文精神上,关注人物形象的内核,领会贾雨村、林黛玉、刘姥姥等圆形人物的精神世界;语文核心素养上,抓住情节主线,品味日常生活细节的刻画,了解社会关系与生活习俗。
在依照小说单元共性教学之外,也要考虑文本的独特个性。跟教读名人非名篇小说不同,《红楼梦》导读具备学习任务群,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体会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通过学生圈点勾画的日常生活细节、小说人物创作的诗词,揣摩语言的深层含义,适时提供“脚手架”帮助学生自读。
笔者讲解《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突出乡下人刘姥姥来贾府及后续给读者制造的悬念。在自读、互读、讨论后,笔者提炼文眼“一进”,引导学生对文中“进”后的所見所闻进行认知。
(一)初读梳理
找一找文中刘姥姥去贾府的结果,说一说蕴含了什么道理。学生自主梳理出:
众人打量她一会儿,问:“哪里来的?”(面对一个陌生的老婆子,众人不屑一顾,语气冰冷,反映了世态的炎凉,人情的冷暖)
周瑞家的说:“这是自然的,如今有客人来,都是凤姑娘接待。”(形象地写出了周瑞家的想要在刘姥姥面前显示自己能力的心态,揭示出其爱慕虚荣的性格特点)
刘姥姥见平儿遍身绫罗,插金戴银,花容月貌,就当成凤姐了,正要叫“姑奶奶”,周瑞家的忙介绍:“她是平姑娘。”又听平儿叫周瑞家的“周大娘”,才知不过是个体面的丫头。(一个小插曲,制造了反差,丫头都如此体面,花容月貌,可想凤姐又当如何?写平儿为后文凤姐的外貌做了铺垫)
祖孙二人来到周瑞家中,刘姥姥要留下块银子给周瑞家的孩子买果子吃,周瑞家的哪里看在眼里,执意不肯收。(贾家一个老婆子不把块银子放在眼里,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贾家的富裕。)
(二)再读发现
“哪里来的?”“这是自然的,如今有客人来,都是凤姑娘接待。”众人及周瑞对刘姥姥语气的细微差别传递了阶层的鲜明对比,乡村的质朴与城市的荣华产生了碰撞。众人对刘姥姥的态度与凤姐对刘姥姥的态度是否矛盾?
生1:不矛盾。(卡壳)
生2:作者通过众人及周瑞对刘姥姥的态度对比映衬凤姐作为贾府内当家的精明,他没有正面直写王熙凤的性格,而是通过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时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刘姥姥的经历为线索,从侧面进行了描写。
师:答案已经很接近了。我们不妨利用精华赏析和课文旁批来阅读。
精华赏析提示:刘姥姥不甘清贫、想要攀附权贵,而王熙凤为了显示贾家的大气,同时也为了突显自己在贾家的地位,给了刘姥姥二十两银子,这让刘姥姥感激不尽。这也为后来刘姥姥二进荣国府以及收留和照顾王熙凤的女儿巧姐做了铺垫。
旁批:凤姐说家族庞大也有难言之隐,同时拿出二十两“给丫头们做衣裳”的银子给刘姥姥,既给足王夫人面子,又不让刘姥姥空手而归,可见王熙凤处事圆滑、精明能干。
生1(恍然大悟):不矛盾,虽然众人、周瑞及凤姐对待刘姥姥的表面态度是一样的,但凤姐早已在内心中定夺对刘姥姥的态度,“欲拒还迎”的做法让刘姥姥心怀感激而不是一味索取又不知恩图报。
师:那可以把两句合在一起从侧面理解王熙凤的深层态度吗?试以王熙凤与刘姥姥的对话为例进行分析。
刘姥姥虽然遭到众人及周瑞的冷嘲热讽,但她仍然得到王熙凤的支持与帮助,在布局上,也为王熙凤的女儿巧姐的出路埋下伏笔。(学生谈到刘姥姥不甘清贫另谋生计的做法、王熙凤表面乐善好施的行为、庞大家族蛰伏着的隐患,等等)
(三)师生合作朗读,归纳行文思路
在此案例中,笔者紧扣小说文本阅读的文体特征,以自读、互读、讨论为手段,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是通过运用大量人物刻画的手法来印证王熙凤和刘姥姥的性格的。《论语·述而》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处于愤悱状态,绞尽脑汁时,教师以《红楼梦》导读的精华赏析和旁注为“脚手架”,及时引导学生读懂王熙凤看似矛盾的态度,透过现象挖掘本质,由众人及周瑞的冷嘲热讽的言行举止对比映衬王熙凤的慷慨解囊,犹如“人生处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般捕捉学生头脑风暴的交汇点。
“正”的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本根”,“清”的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源流”。
二、“创”时代新河,“新”读研讨
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已成为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到来,“创”时代文明先河,播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已与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水乳交融,“新”读经典、研讨历久弥新的传统文化,是对抗外来文化冲击的不二选择。
“学写综述”是统编版普通高中语文新教材与大学通识课堂间的纽带,打开“综述”之窗,我们不再是林徽因笔下“窗子以外”的局外人了。如何在“学写综述”中“新”读研讨呢?基于“全面、准确、客观、清晰”的基本原则,问题意识尤为重要。综述包含的内容常常是广泛而又复杂的,要让读者能够较快地抓住要领,就得在综述的清晰性上下功夫。
(一)开门见山式着笔:问题意识为导向,提炼文本内核
大学通识课堂集思荟萃,不同于高中课堂头脑风暴后缜密理性的文本回归。综述的开头,需一针见血地概括综述的主旨,也需要清晰呈现中心观点。“反映的是哪个具体方面的情况,概述的是什么活动的经过,或总结的是关于哪个具体问题的研究成果。”提纲挈领是开门见山式着笔的灵魂。通过自读、互读、讨论,在掌握了圈点勾画的细读法的基础上,学生通过教师环环相扣的阅读提示循序渐进地发掘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背后的暗流涌动,无疑是时代洪流嬗变之际的风云诡谲。《红楼梦》这部悲情的名著是曹雪芹洞明世事之后的人情练达之绝笔,书写庞大家族风雨飘摇之际也暗示了人物命运的走向,而这些需要教师启发学生基于问题意识,剖析千丝万缕的人与社会的关系。反观当下外来文化涌入,《红楼梦》的现实意义就更显深刻。综述是“新”读研讨的基石,唯有开辟时代之先河,才能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二)思维导图法为抓手:条分缕析人物关系,梳理逻辑顺序
“综述的语言,应简明扼要、有概括性,可以适当运用数字、图表等形式,以便于读者理解。”思维导图是化繁为简的良好手段,借助现代教育媒介,引导学生利用自读自画、美篇、X-MIND、WPS等现代教育媒介,打破墨守成规的圈点勾画的细读法,“新”读经典文本。利用关键句、关键词的出发点,概括红学领域当前最新的研究情况,梳理逻辑顺序,分别介绍这个领域内的多个研究方向,海纳百川,推陈出新。
(三)千锤百炼出真知:“信达雅”为综述之魂,磨砺语言的准确性
语言的巧妙之处,在于一棵树摇晃另一棵树,一个灵魂触动另一个灵魂。《红楼梦》中不乏大量优美抒情的诗词歌赋,这对于解读《红楼梦》的主旨极为有益。文言文翻译讲究“信达雅”,笔者认为“信达雅”適用于任何文体的文本阅读。如何磨砺语言的准确性?
1.建构语言的逻辑框架——化简为“繁”
语言的准确性离不开框架的建构。一个通俗易懂的人物关系框架为语言的准确性奠定基础,如《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中以刘姥姥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刘姥姥的经历为线索,从侧面描写了诸多人物图谱,而王熙凤的精明、能干、机智、泼辣的性格更是鲜明绽放。
2.解构语言的逻辑框架——化“繁”为简
“联系个人经验,深入理解作品;享受读书的愉悦,从作品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繁复的人物关系图谱内化为通俗易懂的主旨,学生在“千锤百炼”的提问下逐渐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舍弃墨守成规的小说阅读的答题模式,逐步从历史文化中汲取人文精神的营养,教师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走向《红楼梦》这部名著的主旨,让学生用自己具有真情实感的语言撰写全书的梗概或提要、读书笔记与作品评介,通过口头、书面形式或现代教育媒介与他人分享。费曼曾指出:“怎样检验对知识点的牢记程度?就是自己对他人讲解这道题。”跨学科的融汇交流更能激发学生对语文核心素养的深刻思考,进而解构语言的逻辑框架,顺势推动学生走向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作者单位:海南省澄迈思源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