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艺沙
学科整合,就是打破原有各门课程之间的封闭状态,加强各门课程之间的沟通和互补。围绕这个理念,只要努力挖掘教材资源,注重学科融合,创造性地用好教材,就一定能改变语文学科过于强调本位、与其他学科之间缺乏整合的现状,实现知识之间的融合贯通,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第一:在作文教学中,艺术学科渗入激发了学生的心灵力
比如在教学作文课《有趣的撕纸游戏》中,老师先示范画与撕,此时重点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理,引導学生猜猜老师会撕出什么样的作品呢?在学生尽情的绘、画后,再动手把画的形状撕下来,这时需要引导学生关注自已在动手的过程中有何期待,画前、画时、画后、撕前、撕时、撕后会有什么心理变化;最后根据自已创造作品形状的观察,发挥想象,进行个性化的描述。用这样方式紧紧抓住学生的眼、手和心,尤其关注对学生内心体验的训练,慢慢地,学生打开了自已的内心,捕捉心灵感觉,敏化了心灵。
第二:在作文教学中,科学学科的渗入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
在一个个有趣的科学小试验,学生沉浸在动手参与的过程中,既好玩又长知识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争先恐后地描述观察到的过程,表达是那么准确,叙述是那么生动形象。教师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把试验观察的过程有序地记录下来,并写出自已在实验中的想法和小收获,真是水到渠成呀!
第三:在作文教学中,体育学科的渗入练就了学生的描写力
体育课上,孩子们在操场上蹦蹦跳跳,时而跑步,时而跳高,时而打篮球......各种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让孩子们有了健朗的身体,同时也成就了作文丰富的题材。在学习各种运动技能的同时,活动的兴趣助力了他们观察力,敏锐的观察练就了他们细致的描写力。例如,有的孩子这样描写跳高——宣宣镇静自若走到起跑线上,眼睛注视着前方,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弯弯腰,压压腿,然后好像下定了决心,迈出坚定有力的步子,快步向横杆跑去。跑到横杆前双腿猛得一蹬,身子一挺,仿佛一只飞燕,腾空而起,紧接着又在空中收拢了身子,轻盈落在沙坑里。
第四:在作文教学中,艺术学科的渗入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
在作文教学中,运用音乐训练想象,读、听、想、写、赏一条龙。学生听着优美激昂的音乐,任思绪飞翔,用文字表达,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了想象力,提高了习作水平。例如,笔者在教学《月光曲》时,先引导学生听音乐,想象月亮升高、波涛汹涌的画面,这时再学习盲姑娘想象画面的文字学习,学生一下子有了感觉;此时再引导学生自已回家听一曲自已喜欢的乐曲,把脑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学生就有了抒发笔端的感觉。
第五:在作文教学中,数学学科的渗入练就了学生的理解力
语文教学中,还可以通过数学的方法帮助学生体验,理解形态的优美与语言的准确。例如,笔者在教学《五彩池》“大的面积不足1亩,水深不到3米”这一内容时,学生对“1亩”没有清晰的概念。于是,我就这样引导学生:1亩大约667平方米,我们的教室宽约8米,长约8米,1亩大约有几个我们这样的教室呢?这样一计算,就为学生感受五彩池的玲珑多姿打下了基础。作文教学中,特别是初学说明文的写作,我们更要引导孩子用这样严谨的数字来表达客观存在的东西,力求准确、科学、严谨。
第六:在作文教学中,综合实践的渗入丰富了学生的感受力
学生获取生活积累的主要途径是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但是学生生活不仅被限制在了狭小的时空范围,而且根本就没有时间去观察生活和思考生活。写作是需要灵气的。所以,我们要带学生玩,让学生跳出课堂,在阅读积累的基础上,增加生活积累。为此,秋天的时候,笔者带学生捡树叶,想办法记住属于自已的那一片树叶,由此引导学生调动五官,用眼看、鼻闻、手摸、嘴尝、心感受。在辨认中,有学生说我的叶宝宝满身金袍所以好认;有的说满面沧桑像活了一把年纪的奶奶;还有的突然醒悟:我们每个人都像这叶一样,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人也如此,每个人都是这世上独一无二的存在。
活动在自然当中进行,感悟在生活体验中生成,文章也就在充满激情当中诞生,如果没有这样的体验,学生笔下的文字岂能如此自然、生动、有情趣。
各种学科的融合如果能在作文教学中运用得当,同样可以助力于教学发展。教育理念的改变依托对各学科的融合引导学生细致捕捉内心的想法,关注内心的体验,打开心灵的眼睛,就能“慧眼拾材”解决作文素材的问题。只要开启了学生的心眼,学生就有话写、愿意写、写得畅快、写得有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