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婷婷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时期教育的辅助手段也日益先进,云计算、物联网、线上平台等新兴教育技术手段使得教育形态和模式越来越走向智能化、网络化,“智慧化”教育应运而生。这样的教育环境较之从前是开放的、有包容性的,也是逐层深入的,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新时代的教育改革。在这个大背景下,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系方式也变得快捷、高效。学校如何依托智慧教育平台,在学校教育的基础上拓展教育的途径,争取到更多的家庭教育协助,更大地发挥家庭教育在对孩子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使家庭教育从“被动找”变为“主动配合”,是广大德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新时代背景下,广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需要更多的热情参与共建,以形成智慧化机制下的指导目标,创新家校共育机制。
学校教育想要真正争取到家庭教育的协作还面临着不少挑战:不论是学校层面还是家长层面,教育的“主人翁”意识还不强,教育的耐心还不够,教育的方法还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學生自我生长的力量不足;有的学校和家庭甚至教育行政机构尚未将智慧教育纳入相对应的评估机制,评估体系也有待改进;形成家校共育的班级凤毛麟角,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形式相对单一,内容略显单薄。因此,新时代背景下,广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需要更多的热情参与共建,以形成智慧化机制下的指导目标,创新家校共育机制。
一、共育机制在智慧教育大环境下仍面临困境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产生合力,对于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可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家校合力还没有达到理想状态,究其原因,主要是学校和家庭的定位不准,双方的合作形式过于简单,对学生真实情况的评估水平还要加强,这些都是影响家校合力的绊脚石。
1.形式单一、内容匮乏,家校共育缺少规划
尽管时代的发展将家校合作形式带入到了快捷、方便的沟通形式里,但是沟通的内容往往局限于学生的学习情况,创新性未见体现。即便有的学校开设“开放日”,邀请家长代表介绍经验,仍然脱离不了“如何培养会学习的孩子”“怎样教出听话的孩子”这样的话题,功利性明显。这一切都源于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合作只看重眼前的利益,没有长远的规划与整体的构思。家长到校参加活动大多抱着“为了孩子,去完成个任务”的心态,学校请家长做讲座大多是为了“充实资料”,长此以往,家长的热情骤减,便会由于种种原因不再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学校也会陷入没有更好的主题而使家校互联停滞不前,家校共育的循环机制便不能形成。
2.缺乏监督、无法检验,家校共育评估缺失
教师在QQ、微信、微博等公共平台与家长互动时对学生的评价带有片面性,要么说缺点,要么猛夸优点,对学生的了解并没有真正深入,看待孩子不够全面。家长对于学校教育的评价往往取决于孩子的成绩以及孩子的心情,偏听孩子的片面之词,导致评价没有建立在了解事实真相的基础上。这一切都暴露出如今的家校共育,虽然有了高科技扶植,但是仍旧缺少合理、全面的评价体系。这样的合作,容易导致教师和家长都产生“越界”的行为,以自己的个人喜好指挥对方,追求自己所认为的“完美”,忽视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的内心需求,损害学生利益。这时就需要学校与家庭、社会之间建立起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家校共育的过程及效果进行有效监督。
二、家校共育机制的构建策略
智慧教育大背景,有助于生成新型的家校关系,构建完备的中小学家校共育机制是关键一环。学校和家庭都需要认清智慧教育大背景下家校共育存在的问题,重新思考,树立更新的教育理念,使得家校共育得以精准定位,从而提升教育能力,共同完善行动、评估体系,升级家校共育机制。
1.整体规划、创新形式
学校与家庭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关系,共同对家校共育进行商讨,拿出一个整体的方案,就培养学生哪些良好行为习惯、道德品质进行总体规划,并按计划逐步实施。同时要注意活动的多样性、趣味性,如邀请家长给孩子讲讲自己擅长的专业知识,做做示范等。丰富活动类型,不要局限于“学习”方面,也可以是人际交往要点、健康生活妙招、安全常识、卫生知识等,共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贡献。
2.互相监督、互相促进
家校合作的过程中,学校和家庭需要相互监督,对各自的教育方法进行客观评价,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思路,争取更好的教育效果。学校和家庭都要守好自己的“阵地”,不要“越界指挥”。家校共育的成果平时就要注意收集,对具体的活动要及时评价,评价时注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同时,家校之间要经常沟通,提出自己在教育过程中的困惑,商量着解决,一起取得进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助力。
总之,“教好孩子”是学校与家庭共同的理想,也是共同的责任。两者要紧紧抓住智慧教育这个新时代带来的契机,共同建言献策,共同寻求资源,共同坚守自身的责任范围,执行健康的教育理念,构建一个顺应时代、经得起挑战、立足学生长远发展角度的和谐共育环境,切实为孩子们的成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