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守攻 王登举 赵荣 韩锋
[摘 要]本文系统总结了福建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成效,分析存在的突出问题,基于福建省突出的经济优势、生态优势、文化优势和区位优势,本着高起点、高标准推进的原则,提出了福建省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从以人为本的视角,提出了福建省乡村振兴的推进路径;从“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福建省乡村振兴的优先举措。
[关键词]福建 乡村振兴 目标设定 推进路径 优先举措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596(2021)080026-07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福建省地处祖国东南沿海,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在乡村特色产业、生态环境、乡村文化等方面拥有独特的优势,同时也面临着土地资源紧缺、人才外流严重等诸多挑战。如何走出一条符合福建省实际、具有福建省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是一个亟待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福建省乡村振兴基本现状
(一)取得的主要成效
福建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先后出台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实施了“乡村振兴战略十大行动”,开展了“乡村振兴重点特色乡(镇)、实绩突出村”评选,全省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1.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到2020年底,现行标准下45.2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20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退出,2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部摘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超过5000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元[1]。
2.特色产业发展态势良好。特色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不断提升,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稳中向好,“大产业、大网络、大服务”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三产融合发展初见成效,农村产业的新业态、新模式、新载体不断涌现,茶叶、蔬菜、水果、畜禽、水产、林竹、花卉苗木、食用菌、乡村旅游、乡村物流等十大乡村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突破2万亿元[2]。
3.美丽乡村建设优势突出。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66.8%,乡村聚落的林木绿化覆盖率达到30%以上,植物景观逐渐向观赏化、多样化的趋势转变,厕所革命和垃圾集中处理稳步规矩,乡村整体卫生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乡村环境治理带动乡村旅游发展,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4.乡村文化建设特色明显。近年来,福建省积极推进红色文化遗址保护立法工作,推动红色教育走进课堂,18个单位被首批命名为省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新型媒体,开发新型红色文化产品,文化传播渠道和模式不断拓展。
5.乡村治理模式不断创新。福建省各地在乡村治理实践中积极探索,涌现出党建“同心圆”带动多元共治、党建工作与“三诚文化”相结合、“积分制”精细化管理、产权管理服务平台服务乡村治理、“五微五营双创”激发乡村自治活力等多种新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
6.民生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农村交通物流更加通暢,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8.4%,95.6%的农户完成厕所改造,绝大部分乡村的安全用水得到保障,农村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不断提升。实施“十县百镇千村信息化示范”工程,打造出1000个农村信息化示范标杆,数字乡村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随着脱贫攻坚任务的全面完成,“三农”工作的重心已经转移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上来。由于历史欠账多、各地的发展基础和条件各异,福建省乡村振兴仍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与挑战。
1.乡村产业发展存在制约和短板。土地资源瓶颈和农村劳动力外流制约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规模化经营与小农户保护矛盾突出,农林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不高,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依然严峻,农业产业链亟待优化升级。
2.乡村环境治理推进不平衡。一些示范乡村环境治理进展较好,其他乡村特别是相对偏僻的乡村仍存在脏、乱、差现象。由于乡村整体规划相对滞后,乡村生态空间受到挤压,乡村生态景观流失现象依然存在,“私人空间盖满房,公共空间硬到底”的现象比较普遍。
3.乡村文化资源尚未得到挖掘和利用。对乡村文化建设认识不足,乡村文化遗产挖掘、保护和利用有待加强。乡村文化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尚未建立,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薄弱,乡村文化建设中农民主体参与不足。
4.乡村治理能力亟待提升。村级干部队伍老龄化问题突出,乡村管理人才严重短缺。乡村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水平不高,部分村级组织凝聚力战斗力有待提升。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村财收入十分有限,管理和服务缺乏经费保障。
5.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任重道远。乡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因子女教育而被迫离乡问题突出。乡村医生数量严重不足,医疗资源依然匮乏。农村就业创业缺乏新途径,农民增收渠道有限,由此导致大部分青壮年外出打工,“空心村”现象严重,乡村建设人才不足。
二、福建省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设定
(一)发展优势
与全国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相比,福建省在以下四个方面具有比较突出的优势。
1.经济优势。福建省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2020年,福建省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4.39万亿元,居全国第7位;人均GDP达到10.67万元,居全国第4位。2020年,福建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880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7131元,居全国第7位;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2.2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56,居全国第9位[3]。
2.生态优势。生态优势是福建最具竞争力的优势。福建省的森林覆盖率达66.8%,连续40年多保持全国第一[4]。12条主要河流Ⅰ~Ⅲ类优良水质比例达97.9%,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4.5个百分点[1,5]。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98.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1.8个百分点,PM2.5年均浓度20μg/m3,优于欧盟标准[1,6,7]。
3.文化优势。福建乡村文化资源丰富,闽南文化、客家文化、红色文化、新乡贤文化和诸多历史遗存是最大的优势和特色。全省有494个村落被纳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数量位列全国第四。还有76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125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356个省级传统村落[8]。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在福州市成功举办,彰显了福建省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广泛影响。
4.区位优势。福建地处东南沿海,与我国台湾省隔海相望,海岸线长达3750多千米,居全国第二,拥有大小港湾125个,其中深水港湾22处,可建5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的天然良港就有7个,这些港湾共同组成福建五大港口,发展外向型经济具有很强的优势。
(二)战略目标
根据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开展的农业农村现代化综合评价结果,福建省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排名第10位,处于第二梯队[9]。基于福建省农业农村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以及坚实的经济基础、显著的生态优势、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突出的区位优势,福建省的乡村振兴应本着高起点、高标准的原则设定发展目标。
到2035年,全省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达到全国领先,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排名跃升到前5名,从第二梯队进入第一梯队。整体上实现以下“五个率先”目标:
1.在产业兴旺方面,率先基本实现乡村产业现代化。农林业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农业基础设施基本实现现代化,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升,形成一二三产融合、全产业链联动、各具特色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跃升到全国前10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进入全国前5位,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下降到1.8以下。
2.在生态宜居方面,率先成为国际国内领先的美丽乡村典范。乡村建设的精细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更加清新美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健康,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大幅度提升。
3.在文化繁荣方面,率先打造全国乡村文化建设的标杆。丰富的文化资源得到有效挖掘、保护和利用,乡村建设的文化特色更加突出,乡村文化产品价值得到充分实现,乡村文化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全面提升。
4.在乡村治理方面,率先基本实现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乡村治理的制度体系进一步健全,乡村治理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现代治理理念、现代治理手段在乡村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形成和谐向上、富有活力的乡村社会。
5.在民生保障方面,率先基本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省城镇化进程基本结束,农村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道路、交通物流、电信网络、文化休闲等配套设施基本完备,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基本实现城乡均等化,居民幸福感、获得感显著提升。
在实现以上“五个率先”的基础上,到2050年,福建省率先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率先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三、福建省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
按照中央关于“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要求,结合福建省具体实际,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应坚持以下基本路径:
(一)把“以人民为中心”思想贯穿于乡村振兴各方面全过程,解决好村中有人的问题
乡村振兴必须抓住“人”这个关键因素,如果任凭“空心村”现象蔓延,村里没有人,乡村振兴就成为无本之木。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发展历程看,农村人口锐减和过度老龄化的问题始终没有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福建省常住人口中,居住在乡村的人口占31.25%,低于36.11%的全国平均水平[10-11]。据有关预测,到“十四五”末,全国城镇化率将可能达到70%,而福建省目前已经接近70%。因此,福建省应超前谋划,根据城乡人口、资源、环境容量,科学设定城镇化目标,完善乡村发展布局,科学推进合村并居工程,保持村庄适度规模。
(二)把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动力,解决好能就业有收入的问题
乡村振兴,首先要实现产业振兴。只有产业发展,农村居民才能有工作、有收入。因此,必须千方百计发展乡村产业。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单产水平的同时,要充分发挥福建省丰富的农林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茶叶、水果、蔬菜、经济林果、林竹、花卉苗木、畜禽、水产、食用菌等优势特色产业,积极推广林果、林药、林菌、林花等多种森林复合经营模式,大力支持农林产品深加工发展,促进森林康养、生态旅游、森林碳汇等新业态发展,构建一二三产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同时,要加强重点产品、重点市场开拓,不断增强特色优势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努力构建“双循环”新格局。
(三)把生态宜居作为乡村振兴的亮丽名片,解决好生活有品质的问题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提升人民安全感和幸福感的重要基础,也是重要的民生福祉。随着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福建省拥有全国最高的森林覆盖率,优美的自然环境,这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最大优势。福建要充分发挥自然环境的优越条件,坚持绿色导向、生态导向,坚定不移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要在既有基础上突出精细化管理,创造干净整洁的农村生活环境。要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制定详细规划,突出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走符合本村实际、具有本村特色的路子,力戒“千村一面”。
(四)把完善民生保障作為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解决好生产生活便利化的问题
乡村民生保障体系建设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无论留在乡村的农民、回乡创业的农民,还是未来诞生的新农民,要让他们安心地在乡村生活和发展,仅仅靠清新的空气、优美的环境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完善的生活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因此,必须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把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作为重点,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尽快补齐短板。一方面,要着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交通物流、网络电信、水电气等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另一方面,要在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资源配置上向乡村倾斜,建立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
(五)把文化繁荣作为乡风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解决好乡村社会正能量的问题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挖掘福建省丰富的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想精华、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大力发展乡村文化事业和特色文化产业,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激发乡村文明的生机和活力。
(六)把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解决好各种政策能落地的问题
组织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石,实现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要实现乡村振兴各项政策真正落地,就必须解决乡村组织的虚化、弱化和边缘化问题。我国的乡村组织主要有农村基层党组织、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社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等,其中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核心,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是党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只有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形成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才能更好地引领和带动其他各类乡村组织建设,才能更好地发挥各类组织的作用、凝聚各方力量,从而确保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
四、福建省乡村振兴的优先举措
乡村振兴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角度出发,福建省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应优先抓好以下八项重点举措。
(一)统筹乡村产业发展用地,保障发展空间
随着乡村产业规模的不断壮大,对土地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但目前普遍遇到用地瓶颈,无法满足扩大生产的需求。因此,必须下大力气破解乡村产业用地难题。要认真落实自然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关于保障和规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的通知》,科学规划、统筹布局,进一步细化乡村产业用地支持政策。要总结和推广晋江改革试点的成功经验,按照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有关要求,稳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扩大盘活利用农村荒山闲地试点,在建设用地总量不突破、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四荒地”、闲置地等解决乡村产业发展用地需求。
(二)优先实现农林业生产机械化,加快现代化步伐
机械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目前,福建省农林生产机械化智能化水平仍然不高,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在农业中除相对集中连片的水稻等主要农作物实现机械插秧和收割外,其他农作物大部分仍以人工作业为主。在林业生产中机械化水平更低,特别是经济果采摘、林下种养等基本上没有机械可用。因此,在发展现代乡村产业的过程中,应优先推进农林业生产机械化和智能化,尽快补齐短板。福建省山多平地少,农田分散多、集中连片少,山坡陡、林道少,更适合发展轻便高效的小型机械。要通过加强技术研发,加大农机补贴力度,鼓励建立农机合作社、发展农机租用共享等方式,加快农林机械化发展步伐。
(三)着力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增强应对市场能力
在信息化时代,谁掌握了市场信息,谁就能抢占市场先机。近年来,国内农产品市场常出现周期性大幅度价格波动,导致农民增产不增收,其重要原因就是农产品市场信息不畅通、不对称。福建省积极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实施“农业云131”信息工程、“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推进农业物联网运用基地建设,支持益农信息社发展,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仍存在信息采集手段相对落后,信息更新速度不快,信息的准确性、权威性和有用性不足等诸多问题。因此,要把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一项战略性任务,为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效衔接,构建“双循环”新格局提供有力保障。
(四)加强森林科学经营和可持续利用,提升碳汇功能
福建是全国重要的集体林区,是名副其实的林业大省,但在农林牧渔总产值中林业总产值的比重仅有8%。因此,在推进生态保护修复的同时,要改变“一保了之”的片面认识,除自然保护地、水源地等重点生态公益林外,都应开展科学经营和可持续利用,一方面可以增加林农收入、带动下游林产加工业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始终保持旺盛的森林生长,提高森林的碳汇功能。要总结推广三明市发展“碳票”的经验,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同时,要把林区道路建设纳入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尽快补齐林区路网密度低、质量差的短板,为开展森林经营利用和生态保护修复、实现林业机械化创造条件。
(五)加快实现村级规划全覆盖,提高村容村貌建设精细化水平
村庄建设是百年大计,必须坚持规划引领、先规划后建设。要加快编制县域村庄布局和村庄建设规划,做到整体规划、一体推进。要大力推广参与式规划方法,让村民全面参与规划编制,充分体现村民的意愿和诉求,使之成为看得懂、用得上的村庄规划。针对目前村容村貌建设中仍然存在许多死角、精细化程度不高的问题,要狠抓规划的落地,实行精细化建设、精细化管理,着力解决部分村庄“远看像幅画,近看脏乱差”的问题,全面提升乡村建设质量。
(六)实施乡村文化资源挖掘和遗产认定工程,加强保护和利用
福建省乡村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但乡村文化遗产数量、质量等情况尚未全面彻底掌握,乡村文化遗产名录和文化资源库建设尚处于空白。应尽快启动实施乡村文化资源普查、乡村文化遗产挖掘和认定工程,编制乡村文化遗產名录,建立乡村文化资源库。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进行有效保护传承,对特色文化资源进行合理利用。
(七)全面推广“同心圆”、“积分制”等创新模式,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大力推广党建“同心圆”带动多元共治模式,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实行以村级党支部为核心,各层次、各方面代表参与的议事制度,坚持“村事民议、村事民治”,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推广“积分制”精细化管理模式,通过“做好事、存积分、换奖品”调动村民共同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推动乡风文明建设。推广“互联网+”治理模式,以信息化带动现代治理能力的提升。开展国家级、省级示范县、乡、村创建活动,打造乡村治理的福建样板。
(八)尽快补齐物流、教育、医疗等民生保障短板,提升生产生活便利化水平
当今中国,网购网售、快递外卖已经成为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目前,福建省农村的物流快递业务到乡镇的问题已经解决,但绝大部分地区尚未实现进村入户。因此,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集中精力优先解决物流快递进村入户问题,通过加大补贴力度、发展PPP项目等,尽快打通“最后一公里”,满足村民的热切期盼。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农民反映最为强烈的就是农村教育和医疗问题,这关系到家庭中“一老一少”,深刻影响着一个家庭能否安心在村里生活。应借鉴北京等地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轮岗制的做法,优先解决乡村小学中学义务教育阶段师资力量薄弱、乡村医生数量不足等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同时,要统筹城乡教育、医疗资源,根据村庄发展规划和常驻人口分布特点,本着资源节约、便利便捷、职能划分明确的原则,科学设定乡村学校、医疗机构布局,着力提升乡村教育医疗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福建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福建调查总队.2020年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1-03-01).http://www.fujian.gov.cn/zwgk/sjfb/tjgb/202103/t20210301_5542668.htm.
[2]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福建省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EB/OL].(2021-02-03).http://www.fujian.gov.cn/zwgk/ghjh/gzjh/202102/t20210203_5530797.htm.
[3]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2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0.
[4]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中国森林资源报告(2014-2018)[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9.
[5]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1-02-28).http://www.gov.cn/xinwen/2021-02/28/content_5589283.htm.
[6]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2021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的工作报告[EB/OL].(2021-02-01).http://www.mee.gov.cn/xxgk2018/xxgk/xxgk15/202102/t20210201_819774.html.
[7]European Parliament, Council of the European Union.Directive 2008/50/EC on Ambient Air Quality and Cleaner Air for Europe[Z].2008.
[8]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走近福建传统村落[M].北京:北京出版社,2020.
[9]魏后凯,郜亮亮,崔凯,等.“十四五”时期促进乡村振兴的思路与政策[J].农村经济,2020(8):1-11.
[10]福建省统计局,福建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福建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一号)[EB/OL].(2021-05-20).http://tjj.fujian.gov.cn/xxgk/tjgb/202105/t20210520_5598797.htm.
[11]國家统计局,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1](第七号)[EB/OL].(2021-05-11).http://www.stats.gov.cn/tjsj/tjgb/rkpcgb/qgrkpcgb/202106/t20210628_1818826.html
.
作者简介
1.张守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中国林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副理事长,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环境与资源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福建省人民政府科技顾问。
2.王登举,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中国林学会森林疗养分会副理事长,中国林业经济学会林产品贸易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3.赵荣,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林业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中国林业经济学会世界林业专业委员会委员。
4.韩锋,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中国林业经济学会世界林业专业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