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丹,乌兰图雅,殷旭红,崔云虹,王亭富,阿木日汗,曹民治,王国栋,闫大成,李纯浦,高娃
蜱媒传染病是由蜱作为传播媒介而引发的一类自然疫源性疾病。蜱是一种吸血寄生虫,它不但可以游离存活在自然界内,还可以寄生于牛、羊、马、骆驼、鼠等动物体内或体表。蜱可感染、传播的病原体种类多、范围广,而且一种蜱可同时携带2种或2种以上的病原体[1]。许多病原体能经卵、经期传递,使蜱成为贮存宿主和传播媒介。近年来,蜱媒传染病暴发在世界各地频发,严重影响到畜牧业的发展,给居民的健康带来极大的挑战,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2-4]。
内蒙古东部大兴安岭林区位于中国东北部,与俄罗斯相邻,拥有我国最大的天然草原区,作为我国重要的林牧业基地之一,植被覆盖率较高。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使得野生动物资源丰富,加之大量家畜牧养,促进了蜱的生长、繁殖。既往研究曾从内蒙古东部草原的蜱样本中检出多种病原体[5-6]。牙克石段作为大兴安岭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蜱传莱姆病和森林脑炎发病率较高,近年又在该地发现另一种蜱传疾病——埃立克体病,其在牙克石地区发病率为14.77%[7]。本研究在大兴安岭林区牙克石段采集蜱样本,分析大兴安岭林区牙克石段的蜱种、蜱携带病原体种类及复合感染,为该地区预防和控制蜱传病原体感染提供依据。
1.1 研究区域 大兴安岭林区牙克石段即牙克石市,它是呼伦贝尔市下辖13个县级市之一,位于内蒙古东北部(北纬47°39′~50°21′,东经120°28′~122°29′)、大兴安岭中脊中段西坡。市域沿大兴安岭主脉南北分布,平均海拔600余米,属大陆性寒温带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1 ℃~-5 ℃。野生动物资源丰富,因而使其成为蜱类栖息的良好孳生地。
1.2 标本采集与分类 2016-2019年,在东部林区蜱活跃高峰期(5-6月)采用布旗法采集游离蜱标本,记录采集时间、地点、方法、寄主等信息。
1.3 蜱虫的解剖和DNA提取 采集到的蜱虫标本使用次磷酸钠和75%的乙醇加碘伏,浸泡5 min,消毒后用无菌水清洗自然干燥。利用体视显微镜逐一进行解剖,摘出唾液腺保存于PBS溶液,并使用QIAamp DNA Mini Kit进行DNA提取,按照说明书操作,提取出来的DNA保存于-20 ℃。
1.4 蜱种的分类与鉴定 将采集到的标本使用体视显微镜进行形态学初分类。然后对蜱DNA样本进行PCR扩增,再对扩得的DNA片段测序,最后通过在线BLAST将测得DNA序列与GenBank基因序列比对来确定蜱的种类。
1.5 特异性基因分析 采用灵敏度和特异度较高的靶基因检测蜱中可能存在的多种病原体。斑点热立克次体的检测先采用gltA基因进行初筛,将gltA初筛阳性样品分类,再选择代表性样品扩增合rOmpA基因进行确认。埃立克体属以omp1、无形体属以msp2、莱姆病螺旋体以flaB、新型回归热螺旋体以glpQ作为靶基因进行PCR扩增。PCR反应体系均使用Blend Tag-Plus,按照说明书操作。PCR扩增中使用的各种特异性引物均由南京金斯瑞生物科技公司合成,见表1。
表1 特异性PCR引物设计Tab.1 Specific PCR primer design
1.6 统计学分析 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SPSS 19.0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数(百分比)来描述,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不同地区常见蜱种及所处生态景观分布 大兴安岭林区牙克石段共采集蜱虫2 786只,雄蜱1 413只(50.7%),雌蜱1 373只(49.3%);幼蜱83只(3.0%),若蜱125只(4.5%),成蜱2 578只(92.5%)。通过体视显微镜观察和基因分析,隶属于1科3属4种,分别为全沟硬蜱2 191只(78.6%)、嗜群血蜱442只(15.9%)、日本血蜱133只(4.8%)、森林革蜱20只(0.7%),全沟硬蜱、嗜群血蜱为本地区的优势蜱种。其中,全沟硬蜱分布于所有地区,嗜群血蜱和日本血蜱的分布也较广泛,森林革蜱仅在3个地区分布。在所调查的区域内,常见生境均以原始的棕色针叶森林为主,仅乌奴耳镇(70.6%,211/299)和绰河源镇(51.1%,95/186)以嗜群血蜱居多之外,其他地区均以全沟硬蜱居多,见表2。
表2 牙克石市不同地理区划中常见蜱种所处生态景观分布Tab.2 Ecological landscape distribution of common tick species in geographic divisions of Yakeshi City
2.2 不同地区蜱携带病原体种类 在大兴安岭林区牙克石段的7个采样地区的蜱中,斑点热立克次体检出率较高的为乌奴耳镇和绰河源镇,分别为74.2%(222/299)和48.4%(90/186);无形体属检出率较高的有博克图镇(18.9%,39/206)、免渡河镇(14.6%,183/1 256)、乌奴耳镇(13.0%,39/299)和乌尔其汉镇(10.8%,72/669);埃立克体属检出率较高的为库都尔镇和免渡河镇,分别为26.1%(12/46)和13.1%(164/1 256);莱姆病螺旋体总检出率为42.9%(1 195/2 786),其中库都尔镇(76.1%,35/46)、博克图镇(54.9%,113/206)、乌奴耳镇(49.8%,149/299)和免渡河镇(44.7%,561/1 256)的检出率均超过平均水平;新型回归热螺旋体的检出率较高的为库都尔镇和乌奴耳镇,分别为13.0%(6/46)和10.0%(30/299),见表3。
表3 不同地区蜱携带病原体情况Tab.3 Pathogens carried by ticks in different regions
2.3 不同特征蜱携带病原体情况 在检出的4种蜱中,斑点热立克次体检出率最高的蜱种为嗜群血蜱(66.5%,294/442),检出率最低的为全沟硬蜱(2.8%,61/2 191)(χ2=993.756,P<0.001);无形体属检出率较高的为全沟硬蜱(13.5%,296/2 191)和嗜群血蜱(10.4%,46/442),森林革蜱未检出无形体(χ2=27.679,P<0.001);埃立克体属检出率最高的为全沟硬蜱(11.2%,245/2 191),森林革蜱未检出埃立克体(χ2=17.586,P<0.001);莱姆病螺旋体检出率较高的为全沟硬蜱(44.6%,977/2 191)和嗜群血蜱(42.3%,187/442)(χ2=34.895,P<0.001);新型回归热螺旋体检出率较高的是森林革蜱,为(10.0%,2/20),日本血蜱未检出该病原体(χ2=21.814,P<0.001),见表4。
成蜱的无形体属检出率(13.2%)高于若蜱(3.2%)(χ2=23.149,P<0.001);成蜱的莱姆病螺旋体检出率(44.3%)高于幼蜱(7.2%)(χ2=46.606,P<0.001),成蜱、若蜱、幼蜱的新型回归热螺旋体检出率分别为5.1%、4.8%、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1,P=0.271)。见表4。
表4 不同特征蜱携带病原体情况Tab.4 Pathogens carried by ticks with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2.4 不同地区蜱携病原体的复合感染 大兴安岭林区牙克石段蜱的复合感染率为19.5%(544/2 786)。双重复合感染率为16.4%(458/2 786),其中斑点热立克次体和莱姆病螺旋体复合感染率最高,为7.1%(197/2 786)。蜱的双重复合感染率最高的地区是免渡河镇,为40.6%(186/458);伊图里河镇最低,为1.3%(6/458)。蜱的多重复合率为3.1%(86/2 786)。乌奴耳镇是3种病原体复合感染率最高的地区,为47.4%(36/76)。仅乌奴耳镇(90%,9/10)和绰河源镇(10%,1/10)的蜱存在4种病原体的复合感染,见图1。
图1 不同地区复合感染率构成Fig.1 Composition of multiple infections in different regions
大兴安岭林区牙克石段地处内蒙古东部大兴安岭林区中心区域,有丰富的蜱资源,且蜱叮咬事件和蜱媒莱姆病或森林脑炎在该地区发生较多。但是,由于缺乏认识,使得一些被蜱叮咬的发热病例得不到进一步实验室确认,误诊及漏诊十分普遍,因此研究该地区蜱携病原体感染状况十分必要。
全沟硬蜱在内蒙古东部林区的分布最为广泛,生境主要是棕色针叶森林,为该地区主要的优势蜱种,与秦文浩等[7]的研究结果相似。全沟硬蜱在北方针阔混交林带大量分布,在我国的新疆、内蒙古以及东北3省、河北省北部等地区均为优势蜱种[11-13]。
本次PCR检测结果显示,大兴安岭林区牙克石段蜱的莱姆病螺旋体感染率相对较高,与万康林等[14]的研究结果相似。不同乡镇蜱携带病原体差异较大。乌奴耳镇蜱的斑点热立克次体和无形体的感染率相对较高,而库都尔镇蜱的埃立克体、莱姆病螺旋体和新型回归热螺旋体的感染率相对较高。因此,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蜱携病原体的种类和水平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不同蜱种携带的蜱媒病原体差异很大。嗜群血蜱的斑点热立克次体感染率相对较高,与吴琼等[15]的研究结果一致;全沟硬蜱的无形体、埃立克体和莱姆病螺旋体的感染率相对较高;森林革蜱的新回归热螺旋体感染率较高,这可能与蜱种及其宿主的特异性相互作用有关,也可能是病原体感染敏感性存在蜱种属特异性[6]。本研究显示雄性蜱携带病原体高于雌性,与国内外的研究结果一致[16-17]。另外,成蜱的病原体感染率高于幼蜱。这可能是由于多数蜱类在其发育期间需要更换宿主,成虫被病原体感染几率高于幼虫。另外,某些病原菌可经卵传播,蜱可以将病原菌传递给下一代,而无形体和埃立克体例外,二者均不能垂直传播,故幼蜱中检测不到该病原体。
大兴安岭林区牙克石段的蜱携多种病原体复合感染率为19.5%,高于俄罗斯某地报道(12.4%)[18]。以往发表的文献已证实,复合感染在莱姆病中多见[19]。本研究发现,蜱的莱姆病螺旋体和斑点热立克次体复合感染率为7.1%,同时莱姆病螺旋体和埃立克体或无形体复合感染率均为5.3%,介于以往美国调查结果(3%~26%)[20-21]。病原体复合感染在全沟硬蜱中较普遍,国内外学者均在全沟硬蜱中同时检测到2种或以上的病原体[12-13,22-23],本研究显示全沟硬蜱复合2种及以上病原体的感染率为14.6%(319/2 191)。全沟硬蜱是典型的3宿主蜱,完成一个生命周期需经过卵、幼蜱、若蜱和成蜱4个不同的阶段[5]。全沟硬蜱自卵孵化后,一般需要多次更换宿主才能完成饱血过程,这极大地增加了该蜱被脊椎动物携带的几率,也增加了其携带病原体的种类。免渡河镇和乌奴耳镇的蜱普遍携带多种病原体,需重点加强该地区蜱媒传染病的监测和预防。
本研究所采集的东部林区范围相对较窄,较为局限。此外,仅用布旗法采集了林区的游离蜱,缺乏不同采集方法及不同宿主对蜱种及分布特征影响等方面的资料。在后续的研究中,我们会逐渐扩大样本采集范围、增加不同寄生宿主蜱的采集,更深入的挖掘不同宿主、不同生境对蜱携病菌种类的影响。另一方面,我们在病原体的进一步分型中,遇到困难,目前课题组正在努力处理,序列分析结果未能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