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莹莹,邓 欢,陈园园
胸腰椎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脊柱损伤疾病,是由车祸、高处坠落、跌倒等外力作用下造成的胸腰椎连续性破坏,多发于上腰段和下胸段,常伴有受伤部位压痛、腹痛、下肢感觉运动障碍等症状,严重者可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大小便功能障碍等并发症[1-2]。胸腰椎骨折根据临床症状分为压缩性骨折,其是胸腰椎最为常见类型大约占48%,椎体前部终板塌陷,皮质断裂,导致椎体压缩成楔形;爆炸性骨折是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特殊类型,损伤可造成上下部终板粉碎性骨折,前中柱受到累及,并伴有骨髓片突入椎管和椎板骨折;安全带骨折大多见于车祸,骨折线横穿棘突、椎弓、椎体及椎板,后部张开,或棘间、棘上、黄韧带断裂,关节突分离,椎间盘后部破裂[3-4]。目前治疗该疾病的常用术式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其矫正脊柱后凸畸形具有较好疗效,手术时需要对椎旁肌牵拉和剥离,术后易发生切口感染、肺部感染和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5]。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内异常凝结引发的静脉回流障碍,在DVT形成后病人无法进行早期训练,进而影响术后恢复[6]。本研究旨在观察气压治疗仪和床尾抬高联合预防腰椎内固定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17年4月—2019年6月收治89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的胸腰椎骨折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4例,男29例,女15例;年龄50~73(61.50±5.13)岁;受伤时间2~20(11.02±2.46)h;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3例,车祸17例,跌倒24例。观察组45例,男28例,女17例;年龄51~74(62.50±5.15)岁;受伤时间1~19(10.01±2.44)h;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4例,车祸15例,跌倒26例。纳入标准:所有病人均符合胸腰椎骨折诊断标准[7],具备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手术指证,术前凝血功能正常,所有病人及家属知情并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心肾肝功能障碍、高脂血症,术前下肢肌力<3级,有脑梗死、静脉栓塞病史者。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病人术后均给予常规康复指导及护理。
1.2.1 饮食方面 指导病人进食低糖、低脂肪、高纤维素食物,每日饮水2 000~3 000 mL。
1.2.2 功能训练 ①直腿抬高锻炼,病人平躺,双下肢伸直后慢慢抬高一侧下肢,感受到牵拉酸痛感缓慢放下,再按照相同方法抬高另一侧下肢,每次8~10 min。②双手抱膝屈髋锻炼,病人处于卧位,弯曲膝关节,双手抱膝进行有规律的屈髋训练,下肢交替进行锻炼,每次10 min。③踝关节锻炼,做踝关节背伸、跖屈、环转运动,每个动作反复进行5~8次,动作到位后保持3 s停滞,每个动作之间间隔10 s放松,每次训练10次。
1.2.3 预防便秘训练 指导病人每晚进行顺时针按摩腹部20~30 min,促进肠道蠕动。对照组增加床尾抬高,将床尾抬高15 cm,使病人呈现头低脚高状态。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气压治疗仪按摩双下肢,对病人双下肢进行气压治疗,病人处于仰卧位,选择大小适宜的气囊套于双下肢,导气管按照顺序插于气囊接口处,将压力设定为100~130 mmHg(1 mmHg=0.133 kPa),每次20~30 min,每天1次。两组病人均持续治疗2周。
1.3 观察指标 ①凝血功能:干预前后分别抽取病人空腹静脉血2 mL置于凝血抗凝管内,离心分离血清,采用乳胶免疫比浊法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血浆 D二聚体(D-Dimer)水平。②血流动力学:干预前后采用西门子公司生产的Acuson型号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股静脉血流峰速度(Vp)、平均速度(Va)和血流量(BF);检测时股总静脉与探头夹角维持在45°~60°,测量3次取平均值。③住院病人满意度:干预后采用10分评分法,对病人问询满意度,其中分数≤4分为不满意,5~7分为满意,分数≥8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度=(满意+非常满意)/总例数×100%。④DVT发生率:干预后采用普勒超声诊断仪对双下肢静脉进行检测,加压超声纵切血管和横切血管不可压迫,血栓形成表示为血流、声音消失;记录两组病人发生DVT例数。
2.1 两组病人干预前后凝血功能对比 干预前两组病人凝血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D-Dimer、Fib水平低于对照组,PT、APTT水平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病人凝血功能比较
2.2 两组病人干预前后血流动力学对比 干预前两组病人血流动力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Vp、Va、BF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病人血流动力学比较
2.3 两组病人住院病人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住院满意度95.56%高于对照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住院病人满意度比较 单位:例(%)
2.4 两组病人DVT发生率对比 干预后观察组45例病人中发生DVT1例,其DVT发生率为2.22%;对照组44例病人中发生DVT 9例,其DVT发生率为20.45%;两组病人DVT发生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15 0,P=0.006 5<0.05)。
3.1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 胸腰椎骨折是由一种或多种外力共同作用对脊柱造成损伤,大多是由传导暴力所致,如高处坠落足或臀部着地、冲击性外力传至于胸腰段进而发生骨折;少数是由火器伤、汽车压撞伤等直接外力所致。胸腰椎骨折后会出现肿胀、叩击痛、压痛等症状;如不及时给予治疗,可发生脊柱后凸畸形、脊柱活动受限、神经功能障碍,甚至死亡[8-10]。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良好疗效,可减低对椎管内组织的干扰,充分减压,有效重建、维持、恢复脊柱稳定度;在手术过程中横突和关节突充分显露,完成内固定效果更佳,对关节囊影响较小,可降低术中损伤造成的痉挛、瘢痕增生,但其术后易造成病人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提高血栓形成的风险[11-12]。由于术后长期卧床制动,使病人下肢肌力和泵功能部分丧失,静脉回流受阻,较多白细胞堆积在损伤血管内膜上,激活凝血功能,使机体处于高凝状态,进而形成DVT[13]。因此,对腰椎内固定术后病人进行合理化的干预措施对预防DVT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3.2 腰椎内固定术后康复训练和床尾抬高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恢复效果 腰椎内固定术后病人因长时间的卧床休息,可压迫股静脉、下腔静脉,造成下肢静脉血液淤积;胸腰椎骨折常伴有下肢麻痹和脊髓神经受损,造成下肢血管神经调节功能障碍,进而导致DVT的形成[14]。术后通过常规的康复训练,可促进下肢血液循环,使机体内的炎症物质得到加速清除,进而达到降低疼痛症状和炎症反应的目的。通过直腿抬高锻炼,使病人腹部肌肉得到锻炼,避免发生神经根周围组织粘连、硬脊膜和肌肉萎缩,使受损肌肉得到修复,增加肌肉强度和耐力,进而改善了血液循环;通过双手抱膝屈髋和踝关节训练,可使下肢肌群带动腰腹肌力,保证锻炼过程中生成的能量传至于腰腹部,提高肌肉力量,防止腰腹部肌肉力量退化,进而使胸腰椎稳定度得到巩固[15]。在适宜的范围内下肢高于心脏水平受重力影响,可使血液回流速度增快,有助于消除肢体肿胀。目前床尾抬高已成为骨科护理的常用方式,将床尾抬高15 cm,抬高的下肢与躯体可在髋部形成一定角度,可避免血液回流在股静脉出生成涡流,下肢静脉血液在回流时可将势能转变为动能,使血液回流速度提升,进而有助于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和预防血栓形成[16]。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和床尾抬高,有利于消除下肢肿胀,加快血液循环,提高腰腹部肌肉力量,但其对凝血功能改善效果不显著。
3.3 气压治疗仪胸腰椎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对凝血功能、血流动力学影响 本研究显示,观察组D-Dimer、Fib、PT、APTT、Vp、Va、BF水平均优于对照组,提示经气压治疗仪联合床尾抬高干预可有效改善凝血功能和血流动力学。D-Dimer主要反映的是凝血酶和纤溶酶活性,当其异常升高表示机体内的纤溶系统激活,并出现纤维蛋白频繁降解,进而激活了外源性凝血系统,使病人机体处于高凝状态;Fib是血浆中浓度最高的凝血因子,具有聚合作用,当Fib升高时表示血浆黏度增加,使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引发内皮细胞受到损害,提高血栓生成的风险[17]。气压治疗仪是由远心端向近心端充气的过程,可加快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消除肢体水肿现象,可促进下肢动脉灌注和瘀血静脉排空,避免凝血因子聚集,使高凝状态得到缓解,预防凝血因子黏附于血管内膜并形成血栓[18]。气压治疗仪通过波动气流对双下肢大面积进行按摩和挤压,而在按摩的过程中生成的刺激力可深入于血管、淋巴管和深部肌肉中,进而恢复血液和淋巴回流,使股静脉血流峰速度和血流量提升[19]。气压治疗仪通过采用肢体的充气气囊进行环形按压,可逐渐形成压力梯度,在充气、膨胀、放气的进程中,可将瘀滞的淋巴液和静脉血推至有效的血液循环中,起到渐进性、方向性和累积“挤出”作用,进而促进凝血功能的恢复,提高血流动力学,有效预防下肢血栓的形成[20]。本结果显示,观察组DVT发生率、住院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在床尾抬高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病床的稳定性,长时间的下肢抬高可出现下肢疲惫感、恶心、头晕等不适反应,进而降低病人满意度;气压治疗仪通过对下肢按摩,可将静脉血流速度提升至200%,强化了局部微循环血氧供应,加快组织的新陈代谢,促使血流加速和血管扩张,进而促进血液循环,提升血流动力学和凝血功能,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明显效果,进而降低了DVT发生率,提高了病人满意度[21-22]。
综上所述,气压治疗仪联合床尾抬高通过下肢与躯体在髋部形成角度和对下肢按摩挤压对腰椎内固定术后病人干预,可促进凝血功能恢复和血流动力学,有效预防DVT发生,提升病人住院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