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示范教育结合盆底肌Kegel运动训练对膀胱癌根治回肠原位新膀胱术后患者排尿功能的影响

2021-10-21 00:37王俊雅
肿瘤基础与临床 2021年5期
关键词:排尿功能原位膀胱癌

王俊雅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河南 郑州 450052)

膀胱癌根治回肠原位新膀胱术是治疗膀胱癌的有效术式,具有正位排尿、内压低的优点,但用回肠代膀胱后患者原膀胱处感觉功能及主动收缩能力降低,患者需要依靠增加腹压来完成排尿,易导致患者术后出现排尿困难、尿失禁等排尿功能障碍[1]。短视频示范教育和排尿功能训练是临床常用的术后干预方案,其中短视频示范教育可增强患者术后康复信心、提高术后排尿功能训练的依从性,排尿功能训练通过予以患者贮尿功能、尿意习惯、排尿方式、控尿方式等训练,可一定程度上恢复患者阴部神经的生理兴奋性、诱导尿道外括约肌有效收缩,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排尿功能[2],但因其缺乏对盆底肌肉的有效训练,尿道、肛门、阴道等周围肌肉的肌张力及协调性较差,影响患者术后排尿功能恢复,患者术后尿失禁发生率较高[3]。盆底肌Kegel运动训练通过指导患者开展盆底肌肉训练,对产后盆底肌力康复具有较好疗效,但目前盆底肌Kegel运动训练联合短视频示范教育应用于膀胱癌根治回肠原位新膀胱术后患者相关研究较少[4]。基于此,本研究观察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膀胱癌根治回肠原位新膀胱术后患者53例开展盆底肌Kegel运动训练联合短视频示范教育的临床效果。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膀胱癌根治回肠原位新膀胱术后患者105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52例:男34例,女18例;年龄32~76(63.54±5.63)岁;病程2~43(14.27±3.69)个月;病理类型:腺癌22例,鳞癌15例,移行细胞癌15例;疾病类型:三角区肿瘤17例,原发肿瘤23例,复发肿瘤12例。研究组53例:男37例,女16例;年龄34~77(63.75±5.94)岁;病程2~41(14.13±3.05)个月;病理类型:腺癌25例,鳞癌12例,移行细胞癌16例;疾病类型:三角区肿瘤14例,原发肿瘤22例,复发肿瘤17例。本研究已经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家属已签署知情同意书。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符合《NCCN临床实践指南:膀胱癌》中膀胱癌诊断标准[5],且经病理活检确诊;行膀胱癌根治回肠原位新膀胱术;术后无明显并发症;年龄为30~80岁。

排除标准:伴有其他恶性肿瘤;伴有肢体运动障碍;脱落病例。

1.2 干预方法2组患者均给予基础干预:妥善固定导管,确保引流管通畅,每天记录各引流管的具体引流量及引流液性状,观察伤口渗血、渗液等情况,定期更换敷料以确保伤口清洁;予以术后镇痛;积极预防肺部感染及压疮。

对照组术后给予短视频示范教育和排尿功能训练:1)短视频示范教育:邀请恢复较好的患者,征得其同意下邀请其参与录制短视频,分享术后自身心理变化、克服困难的方法,增强患者恢复信心。持续30 min;2)排尿功能训练:1)贮尿功能训练:于术后1周,定期夹闭及开放导尿管,逐渐将时间间隔由0.5 h调整至2~3 h,使得每次排尿量逐渐增加至250 mL以循序渐进增加新膀胱的充盈度、促进其有效排空;2)尿意习惯训练:根据患者日常生活习惯及躯体活动次数,制定详细的排尿时间及次数安排表,指导患者白天排尿次数为6~8次,夜间排尿次数为2~3次,以促使患者大脑皮层重建新的贮尿排尿生理反射;3)排尿方式训练:嘱患者通过收缩腹肌来增加腹压排尿。于术后2周 ,嘱患者排尿时经右手掌心轻轻按摩腹部,当感觉膀胱顶部已经降低至于耻骨联合处于同一水平时,可用左手手指轻轻向下轻压腹部以促使腹肌收缩、刺激膀胱排尿;与此同时经右手护住腹股沟区以避免腹股沟疝发生;4)控尿方式训练:于术后3周,取患者坐位,保持背部直立、两腿分开的同时,收缩肛门括约肌及盆底肌,每次收缩5 s后即放松10 s,每次30 min,3次/d。

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盆底肌Kegel运动训练:1)嘱患者平躺,保持双膝弯曲;2)一收一放:快速收缩臀部肌肉的同时向上提肛,保持肛门、阴道及尿道紧闭后,快速放松;连续练习一收一放10~15次后休息15 s;3)缓慢收放会阴处肌肉,连续练习10~15次后休息15 s。每次练习20 min,3次/d。2组患者均干预6个月。

1.3 观察指标和评价标准1)排尿情况评价标准: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后统计2组患者尿量、膀胱容量;2)尿流动力学评价标准: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后经尿流动力学检查统计2组患者膀胱逼尿肌压力和尿流率;3)尿失禁发生率评价标准:分别于术后拔除尿管后20 d、30 d、90 d统计尿失禁发生率。

2 结果

2.1 2组排尿情况比较干预后研究组患者尿量、膀胱容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23.968,P<0.001;t=16.089,P<0.001)。见表1。

表1 2组患者排尿情况比较 mL

2.2 2组尿流动力学比较干预后研究组患者膀胱逼尿肌压力、尿流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11.315,P<0.001;t=3.942,P<0.001)。见表2。

表2 2组患者尿流动力学比较

2.3 2组尿失禁发生率比较研究组术后拔除尿管后20 d、30 d、90 d尿失禁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0.75%和44.23%,16.98%和40.38%,7.55%和28.85%;χ2=10.126,P=0.001;χ2=10.064,P=0.002;χ2=8.335,P=0.004)。见表3。

表3 2组患者尿失禁发生率比较 n(%)

3 讨论

膀胱癌根治回肠原位新膀胱术通过截取患者回肠末端去管化后人工制作储尿囊,于后尿道及输尿管处分别行吻合,最大限度恢复生理状态下的可控性尿道改造,患者可经由原尿道自主排尿,但生理性排尿反射减弱,患者术后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贮尿、排尿、控尿等排尿功能障碍[6]。临床术后多予以短视频示范教育和排尿功能训练,通过短视频示范教育来增强患者对术后康复训练的依从性,通过循序渐进的排尿功能训练来诱导膀胱充盈、有效排空、自主收缩,逐渐重塑患者阴部神经肌电生理活性,加强尿道括约肌收缩功能,改善患者排尿功能[7];但因其侧重于参与排尿的相关肌肉的电生理功能训练,对盆底肌力强度的相关训练较少,患者术后仍可出现较为严重的尿失禁。转变干预方式以增强盆底肌肉的肌肉强度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8]。

盆底肌Kegel运动训练系通过指导患者开展不间断的盆底肌肉锻炼[9],可有效改善尿道括约肌的肌张力,协调括约肌及逼尿肌的收缩协调性,提高盆底肌整体弹性及承载功能,促进患者术后排尿功能的尽快恢复[10]。

尿量、膀胱容量、胱逼尿肌压力、尿流率均为排尿功能指标,其数值与排尿功能正相关。本研究中,干预后研究组尿量、膀胱容量、胱逼尿肌压力、尿流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短视频示范教育结合盆底肌Kegel运动训练应用于膀胱癌根治回肠原位新膀胱术后患者可通过增强患者盆底肌力来改善患者排尿功能。究其原因:新膀胱的收缩作用主要由腹腔内压驱动及新膀胱替代性收缩来完成,短视频示范教育可有效消除患者对术后排尿功能的担忧[11],改善术后形象,提高对排尿功能训练的依从性,一定程度上唤醒排尿肌肉的神经支配,增强患者对膀胱充盈感的神经冲动传导,从而增强患者对贮尿、排尿、控尿等调控能力[12];盆底肌Kegel运动训练在此基础上可改善尿流连续性促进阴部自主神经的自我调节能力,加强对新膀胱的充盈感的神经冲动的感知、传导、分析、整合,促使患者养成定量排尿的生理习惯,促使患者在大脑皮层重建新的贮尿排尿反射,提高盆底肌肉的肌张力及收缩协调性,进一步提高患者排尿功能[13-14]。

本研究中,干预后研究组术后拔除尿管后20 d、30 d、90 d尿失禁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短视频示范教育结合盆底肌Kegel运动训练应用于膀胱癌根治回肠原位新膀胱术后患者可减少尿失禁。研究[15]认为,盆底肌Kegel运动训练可有效提高盆底肌肉协调收缩的平均压力及峰值,整体改善盆底肌肉强度,促使阴部神经生理兴奋性的恢复,增强新膀胱自控力,从而改善因盆底肌肉薄弱导致的尿失禁。

综上所述,短视频示范教育结合盆底肌Kegel运动训练应用于膀胱癌根治回肠原位新膀胱术后患者可通过增强患者盆底肌力来改善患者排尿功能及尿流动力学水平,减少尿失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排尿功能原位膀胱癌
手指复合组织块原位再植20例疗效分析
VI-RADS评分对膀胱癌精准治疗的价值
外泌体长链非编码RNA在膀胱癌中的研究进展
原位热脱附修复污染土壤加热效果模拟和试验研究
非编码RNA在膀胱癌中的研究进展
Analysis of compatibility rules and mechanism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preventing and treating postoperative recurrence of bladder cancer
优质护理理念下护理干预措施对剖宫产术后产妇排尿功能的影响
定向凝固Ni—Si原位自生复合材料的发展研究
定向凝固Ni—Si原位自生复合材料的发展研究
腹腔镜下保留盆腔自主神经功能广泛子宫切除对排尿功能及性生活质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