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创梅,何凤琼,陆妍伶
(德庆县人民医院,广东 肇庆 526600)
"血液透析"是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疾病的主要方法,是肾脏替代疗法中的一种,治疗原理是将人体血液引流到一个由无数根空心纤维组成的血液透析仪中,血液与含机体浓度相似的透析液在空心纤维内外进行弥散-超滤-吸附-对流,完成物质交换,清除血液中代谢废物、多余水分等,维持电解质平衡、酸碱平衡[1]。低血压是血液透析比较常见的并发症,患者常表现出头晕、恶心、呕吐、心率加快、冷汗等,重症患者可出现呼吸困难、肌肉痉挛等,危害较大,对血液透析效果亦可造成影响[2]。血液透析低血压并发症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容量相关性因素、心脏因素、血管收缩功能障碍等。为此,为了进一步提高血液透析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有必要预防血液透析低血压的发生,保证血液透析治疗效果与质量,促使患者得到好的治疗[3]。有研究指出钠曲线与超滤曲线联合应用对于血液透析低血压并发症概率的降低有促进作用,结合有效护理干预可很好地进行低血压并发症预防[4]。本研究对钠曲线与超滤曲线联合应用在预防血液透析并发症的护理进行研究,作如下报道。
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40 例作研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组20 例,男性11 例,女性9 例;年龄大小32 岁至74 岁,年龄均值(52.30±3.21)岁;透析时间3 个月-20 个月,平均(13.15±1.32)个月。实验组20 例,男性10 例,女性10 例;年龄大小31 岁至75 岁,年龄均值(51.65±3.60)岁;透析时间3个月-20 个月,平均(14.02±1.29)个月。两组年龄、性别、透析时间临床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经综①合诊断后确诊为急慢性肾衰竭;血②液透析时间≥3 个月;③患者年龄区间20-80 岁;④患者对研究知情,自愿参加,签署知情同意书;⑤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排除标准:①精神疾病患者;②合并恶性肿瘤;③研究期间死亡;④依从性差,不配合研究。
1.2.1 透析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血液透析,将血液透析仪工作参数设置为:①膜面积:1.6m;②透析液流量:500mL/min;③血液流量:180-260mL/min;使用140mmol/L 的碳酸氢盐作为透析液,超滤率量恒定。实验组在常规血液透析模式的基础上,联合使用钠曲线和超滤曲线,即血液透析开始时控制透析也浓度148-152mmol/L,随着血液透析进行逐渐下降,在透析结束时降低到135mmol/L。选择4 模式的超滤曲线,由高至低逐渐递减,划分3 个梯度,表达脱水量在总量中的占比。具体的量需要由透析设备自动计算,或者由医务人员结合患者病情、经验等进行设置。
1.2.2 护理方法
对血液透析患者进行综合护理,血液透析过程中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尤其是注意观察患者血压、心率变化,在发现患者血压明显下降时,及时反馈医生,对超滤进行适当降低,或者为患者进行有效补液。如果血压没有明显好转,则需要停止血液透析。对患者进行血液透析宣教,解释说明血液透析原理和作用,提高患者血液透析认识,告知患者血液透析前不能服用降压类药物,透析后期不能进食,以此对机体血容量进行维持。要求患者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严格控制水、盐的摄入,健康饮食。对患者血液透析治疗期间的体重进行定期测量,控制体重增长量在1kg/d 以内,或者低于干体重的5%。与患者进行深入交流,引导患者表述自己对血液透析的看法,以及对疾病的认识,纠正其错误认识和行为,同时要重点说明低血压并发症的成因以及危害,帮助患者掌握低血压并发症的症状及体征,以便在血液透析治疗中可以自述不适症状,及时发现低血压征兆,妥善处理。
比较血液透析前后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水平,以及低血压并发症发生率。低血压并发症判断标准为:血液透析过程中对患者进行血压监测,平均动脉压下降30mmHg,视为低血压发生。
应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差异,低血压并发症发生率使用[n(%)]表示,进行 检验,平均动脉压使用(±s)表示,进行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与血液透析前比较,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水平均下降,对照组血液透析后显著低于血液透析前,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血液透析前后平均动脉压水平相差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所示。
表1 两组透析前后平均动脉压水平比较(±s)
表1 两组透析前后平均动脉压水平比较(±s)
组别实验组(n=20)对照组(n=20)t P透析前91.38±7.64 91.48±7.45 1.521 0.355透析后90.64±5.79 71.64±6.18 18.461 0.000 t 1.254 20.421//P 0.405 0.000//
实验组血液透析过程中发生低血压1 例,概率5.00%(1/20),对照组血液透析过程中发生低血压6 例,概率30.00%(6/20),统计学计算=4.329,P=0.037。
"血液透析"在急慢性肾功能衰竭临床治疗中应用广泛,且效果理想,一方面可以减轻患者疾病症状,一方面可以提高生活质量,延缓病情进展[5]。有研究指出[6],血液透析对患者有一定不良影响,容易发生并发症,主要是低血压,主要是因为超滤率过高、服用降压药或者血管调节能力下降等引起,可能对血液透析效果及安全性造成不利影响。为此,在进行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需要采用科学透析方式,给予有效护理干预,预防低血压发生。
有研究指出[7],血液透析低血压并发症发生以后,以往临床上主要通过减少或停止超滤方式去帮助患者恢复血压,虽然起到一定血压调节作用,但是患者经济负担加重,同时对长期脱水彻底性造成影响。对透析液中钠离子浓度进行提高,可以稳定血浆渗透压,但是有引发高血压的隐患,或者出现肺水肿,所以很好应用。
本研究采用钠曲线与超滤曲线联合应用模式进行血液透析,并对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结果表明与常规血液透析和综合护理比较,患者平均动脉压下降幅度小,且发生低血压概率低。
分析原因是在血液透析过程中不断调整透析液钠浓度,有助于透析后的血钠浓度更快恢复正常[8]。钠离子高浓度时无法自由透过细胞液,而是在血液中弥漫,升高血钠浓度,使得细胞和组织间的水分进入血管,使得血浆容量维持一致,达到超滤脱水目的[9]。超滤曲线的应用随着血液透析进行逐渐降低高超滤率,可以提高患者血液透析耐受力[10]。
本研究结果,与透析前比较,两组平均动脉压均降低,但实验组降低幅度不显著(P>0.05),对照组与实验组以及透析前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低血压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钠曲线与超滤曲线联合应用可降低血液透析低血压发生率,提高血液透析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