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树辉
【摘 要】目的:探究下肢骨折手术患者连续硬膜外麻醉与连续腰麻对循环功能影响。方法:计入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90例病症患者进行统计,以连续硬膜外麻醉和连续腰麻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各计入45例患者进行对比,以患者接受麻醉后的心脏指标差异和麻醉使用情况作为效果对比标准。结果:由组间患者麻醉前后的各项心脏指标对比,观察组手术中的收缩压和舒张压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可计入统计学规范(P<0.05),两组患者心率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在用药后的起效时间以及用药量方面低于对照组,差异可计入统计学规范(P<0.05)。结论:在针对下肢骨折手术患者中,以连续腰麻的麻醉措施对患者的优势性更高,患者术中的心脏指标波动更小,不会对心率产生明显影响,且在麻醉药物的使用中,腰麻药物的起效时间更短、用药量更少,使用的安全性更高。
【关键词】下肢骨折;连续硬膜外麻醉;连续腰麻;循环功能
骨折现象通常多由暴力外部因素或骨骼病症引起,该病症目前随着交通的发展和老龄化的逐渐加大逐渐增多,各类交通事故以及骨质疏松导致的病症发生率也逐渐提升。针对该病症患者的治疗,部分老年患者由于多方面因素影响,其预后效果普遍较差,而针对严重情况下的患者需采用手术治疗,但手术麻醉同时会对该类患者的循环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由此,术中的麻醉方式对改善患者的循环功能具有一定的影响[1]。先针对下肢骨折手术患者进行研究,为分析连续硬膜外麻醉与连续腰麻对患者的影响,有以下分析。
1.1 一般资料
计入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90例病症患者进行统计,以连续硬膜外麻醉和连续腰麻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男性14例,女性26例,年龄55岁~65岁,平均年龄(61.33±3.82)岁。观察组,男性18例,女性22例,年龄55岁~65岁,平均年龄(60.23±3.45)岁。所有患者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手术麻醉前均采用0.5mg阿托品、0.1g苯巴比妥钠进行注射30min后进行手术麻醉。对照组操作:穿刺选患侧在上位,穿刺后插入腰穿针,与患者脑脊液流回流后使用腰穿针注射0.75%布比卡因和脑脊液混合液1ml,完成后置入导管进行卧床休息。观察组操作:对患者进行穿刺后插入腰穿针,于患者脑脊液回流后使用腰穿针注射0.75%布比卡因和脑脊液混合液1ml,患侧在上位者需基于2%利多卡因1ml,完成后置管,嘱咐患者卧床休息[2]。所有患者在麻醉药效不足情况下需根据情况增加用药,控制患者≤T9。麻醉后注意观察患者各项心脏指标并根据情况给予麻醉药物增减量。患者血糖降低25%情况下需加快对患者的液体输注,血糖降低30%情况下需对患者使用麻黄素,心率<60次/min的情况下使用阿托品。
1.3 观察指标
统计对比组间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后的各项心脏指标,包含收缩压和舒张压以及心率。统计对比组间患者麻醉药物的使用情况,包含药物起效时间以及用药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χ±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患者心脏指标对比比,见表1。
2.2 患者的麻醉药物使用情况对比,见表2
由于老龄化加大和交通的发展,各类因骨质变化和交通事故引起的下肢骨折现象发生率正逐渐增多,手术术后的循环功能往往对患者康复具有重要影响。部分老年患者由于身体素质不佳、生理功能衰退,骨折后在未能及时获得治疗的情况下极易导致各类并发症产生引起病症恶化。针对下肢手术患者的麻醉中,以椎管内腰麻、硬膜外麻醉属于常用的方式,而针对患者循环功能的影响,麻醉医师应在保证麻醉效果的基础上选择对患者循环功能影响较小的麻醉方式[3]。
本文以90例患者分析有结果:观察组收缩压和舒张压高于对照组,差异可计入统计学规范(P<0.05),两组患者心率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和用药量低于对照组,差异可计入统计学规范(P<0.05)。提示在连续腰麻情况下,对患者心脏指标的影响较小,同时其起效时间更短,用量更少,对提高使用安全性具有一定的价值。
综上所述,在针对下肢骨折手术患者中,采用连续腰麻方案具有更高的使用效果,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熊焕威.连续硬膜外麻醉与腰麻对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循环系统的影响[J].基层医学论坛,2020,24(2):227-228.
[2] 罗嗣光.老年下肢骨折手术中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的应用分析[J].当代医学,2019,25(25):54-56.
[3] 倪安清.硬膜外麻醉与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下肢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比较[J].临床医学,2019,39(11):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