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琼英
摘 要:文言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高中生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文章从辨析文言词义的角度,从语境推断法、造字推断法、词性推断法、对称推断法、成语推断法、例句推断法、语法推断法、语气推断法八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习辨析文言词义的方法,总结文言文学习规律并使学生自觉运用于语言实践,以减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障碍,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辨析;文言词义;方法
文言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必须学习文言文,所以文言文是高中生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统编新教材大大增加了文言文在课本中的占比,高中文言文占高中课文的50%以上。文言文虽好,但文言文阅读又令很多学生心生畏惧,很多教师对文言文也有些谈“虎”色变的畏惧。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在文言文阅读中遇到的不懂的文言词语太多。统编普通高中教科书高一语文必修上册(2019版)第八单元设置了“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单元,这一单元的设置特别好,是新课程注重积累、梳理与探究的具体体现。但是,在统编新教材本单元的教学中,师生们也遇到了难题:这一单元的目标任务很好,但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来落实呢?教给学生哪些学科知识呢?文章拟从辨析文言词义的角度,从语境推断法、造字推断法、词性推断法、对称推断法、成语推断法、例句推断法、语法推断法、语气推断法八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习辨析文言词义的方法,让学生把握文言词义的变化规律,认识古今汉语的联系与差异,减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障碍。这样既可以落实本单元学习目标,又可以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一、 语境推断法
“语境指运用语言的环境,语境可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语境两种。内部语境指一定的言语片段和一定的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外部语境指存在于言语片段之外的语言交际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语境推断法就是借助词语的语境来推断文言词义。例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韩愈《师说》)依据语境来推断,前一个“青”应是“靛青”,后一个“青”,应是形容词“更青”。例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苏轼《赤壁赋》)依据语境推断,“羽化”,可以理解为“逐渐长出翅膀”。可以说,任何一个词义的辨析都必须使用语境推断法,脱离语境的词义辨析很难做到准确和恰当。
二、 造字推断法
汉字的造字法主要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一般认为象形、指事为独体字,会意字、形声字为合体字。“在独体字中,首要的是象形字。象形字是人们在绘画的基础上,直接通过描绘事物的外部形象来揭示事物概念而形成的文字,文字所表达的是事物的名称。而指事字,是在事物的外部形象中的某个位置加注特殊标记而构成的文字。所以,无论是象形字或是指事字,都是要通过描绘事物的外部形象来实现的,所以,汉字的造字法可以取名为‘物像描绘法。”“由于独体字的外形是所描绘的物像,所以由合并独体字构成的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外形,必然是物像的组合。因此,‘物像描绘法是汉字造字法的总原则。”造字推断法就是借助汉字造字的物像特征来推断文言词义。例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荀子·劝学》)“輮”通“煣”,“煣”为形声字,形旁为“火”,说明“煣”与“火”有关,意思是用火烤使之弯曲。例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砺”为形声字,形旁为“石”,说明“砺”与“石”有关,意思是磨刀石。造字推断法离不开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造字法特征的了解和学习。并且,在汉字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形聲字,形旁多表意,因此很多时候,可以通过汉字形旁来推断词义。例如:“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具有关;“宀”与房舍有关;“言”与说话有关;“隹(zhuī)”与鸟雀有关;“尸”与身体有关;“冖”与笼罩有关;“系”与捆绑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歹”与死亡有关;“月”与肉有关;“页”与首有关;“自”与鼻有关,“目”与眼有关。“阝”与地名有关;“求”与毛皮有关;“攴(pū)”与敲击有关。
三、 词性推断法
汉语单句句子成分常见顺序是: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而且,句子成分和词性往往具有关联性。当主语、宾语由单个词充当时,这个词多为名词或代词;当谓语由单个词充当时,这个词多为动词或形容词;当定语由单个词充当时,这个词多为名词、代词、形容词等。词性推断法就是依据某文言词语在句中所充当的句子成分,推断该词语的词性,进而依据其词性推断文言词义。例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苏轼《赤壁赋》)“渔樵”,在该语境中为谓语,应为动词,可解释为“打鱼砍柴”。例2:“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信”,在该语境中为状语,应为副词,可解释为“确实、实在”。词性推断需要学生熟知句子成分与词性之间的关系,经常在阅读中实践和运用。同时,需要特别注意:谓语在句子中常起纽带作用,连接着主语和宾语。在对句子成分进行分析时,常常需要抓住“谓语”这个纽带,前找主语,后找宾语,以期更好地使用词性推断法推断词义。
四、 对称推断法
在文言文中,对偶句、排比句等修辞格运用较多。我们先看看对偶和排比的定义:“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连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这种辞格叫对偶。”“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内容和语势得以增强,这种辞格叫排比。”从对偶、排比的定义可知,使用了对偶或排比修辞格的句子往往有一定的共性:它们内部的短语、句子或成分结构往往相同或相似、意思往往密切关联。对称推断法就是通过对运用了对偶修辞格或排比修辞格的句子内部已知词语的词义分析,推断其位置相对的文言词义。例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吴均《与朱元思书》)此对偶句根据对称推断法推断,“奔”与“箭”对应,“箭”为名词,可据此推断位置相对的“奔”也为名词,为“奔马”的意思。例2:“奉不可失,敌不可纵。”(《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此对偶句根据对称推断法推断,“奉”与“敌”对应,“敌”为名词,可据此推断位置相对的“奉”也为名词,可解释为“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