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鹏
不可否认,这几年拍卖行承受着比以往更为严酷的考验,除了拍品征集、藏家维护之外,还要关注拍品背后的学术发掘。强化专场概念,深度挖掘拍品背后的故事,是崇正这几年来一直孜孜不倦在耕耘的事情。在拍品资源紧俏,行业竞争激烈的背景下,挖掘小门类艺术品、策划具有学术构思和文化传承的活动,或者举办与拍品紧紧结合的专题性讲座,可以突破拍卖行业的趋同化。这件事情往大了说是让老百姓增长见闻,往小了说就是专业领域通过不断的挖掘会有新的收获,以前不起眼的小东西,研究下来也很有意思。比如今年春拍有件匏器(養蝈蝈用的),最初是八九年前在文物商店找到的,有个南方的客人买回家一直放着,这次拿出来后被北方一个专门收匏器的藏家买走,而匏器原本就是北方人养蝈蝈专用的器物,东西在冥冥中自有牵引,拍卖行就是这个媒人。
而拍卖行的征集工作,除了拼业务能力,有时也看重人情。有些藏家委托看的不仅仅是拍卖行的实力,而是我们对待藏品的真诚度。比如去年拍卖的那个铜香炉,委托方本来是想把它交给杭州的一家拍卖行,但那家公司在看到图片的时候说东西是新的。辗转之下,藏家找到了我。其实这件香炉我很早就有耳闻,但是一直不知道它在哪。当藏家朋友发图片给我看的时候,我第一反应是“怎么这个东西在你那啊”,立马买机票就飞过去了。更有意思的是,此炉作为清初岭南佛门法器,背后涉及当时岭南佛门领袖人物空隐和天然师徒,又是明末清初铜铸造业发达的实物例证,无论对于佛教和历史研究应当都有重要意义。所以,拍卖征集考验的还有你的眼光和判断力。
(编辑/余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