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彩枝
[摘 要]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为实现基础教育“立德树人”的目标,基于杜威教育思想和相关教育理论,考虑到低收入地区在中学生地理实践力培养方面的不足以及学生家庭收入普遍较低承担不起研学旅行和实践基地学习的较高费用的实际情况,低收入地区中学可开发以实践活动为载体的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校本课程。
[关键词]低收入地区;中学生;地理实践力;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28-0074-04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发生了一场波及全国的课程改革运动,课程改革的方向是要全面提高民众的科学素养。美国联邦政府倡导各领域的学者共同参与编制全新的课程计划和教材。但是虽然新编了很多教材,学校教育依然故我,并没有从本质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1]。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菲吕马克和麦克米伦于1973年提出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此后校本课程开发在世界范围内被迅速推广。因为不同的国家政治制度和教育传统不同,校本课程开发的发展路径也大相径庭。例如美国和英国的课程管理制度比较宽松,所以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更为优越[2]。
在我国,香港和台湾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重视校本课程开发。大陆大约是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重视校本课程开发的。1998年底,教育部颁布《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01年,教育部正式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确立了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学校开始在课程方面有了部分自主决策权。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地理综合思维、区域认知方法,认识、理解、解释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以及一些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的过程,寻找其中的规律,并且初步具备地理实践力,将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为未来学习和走向社会打下基础[3]。
将地理实践力纳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地理课程改革迈出的一大步。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发布,全国各地掀起建设地理研学基地、开展地理研学旅行的风潮。但是对于落后地区的学生而言,研学旅行费用较高,而地方财政资助有限,家庭收入较低的学生是承担不了的。校本课程开发由学校和地方政府承担费用,家庭收入较低的学生无后顾之忧。因此开发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校本课程,是低收入地区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最佳途径。下面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谈谈低收入地区中学生地理实践力培养校本课程的开发。
二、课程开发的目标
开发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参与地理实践活动,锻炼地理实践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自觉探究地理问题,选择、使用工具,收集信息,设计野外考察、社会调查、地理实验等行动方案,解决实际问题,在此过程中内化人地协调观,能够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学习生活的区域,逐渐形成整体、综合地看待地理问题的思维能力。
学生通过参加地理实践活动,逐渐增强研究地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地理学习兴趣。同时,学生在参与地理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能够提高与人交流的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三、课程内容的选择
1.控制实践活动预算
由于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家庭收入较低,因此在设计地理实践活动时需控制预算,尽量选择公共场所或者是非营利性质的实践场地。每次实践活动的室外活动时间尽量控制在一天内,最长不超过两天一夜。
2.选择具有可行性的研究内容
本课程涉及的研究对象主要在校园内部和学校周边,在学生调查研究的过程中需保证环境是安全和相对稳定的。课程涉及的校外地点主要为南海湿地和赛汗塔拉城中草原,都属于公众旅游休闲区,有专门的管理团队负责游客和市民的安全。所有的课程内容都是可操作性强的。
3.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能力
考虑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添加到本课程的内容体系中。在课程实施之前,我们针对高一年级发放了200份调查问卷,回收179份,然后对问卷进行统计。
所有参与调查的学生年龄为16—17岁,16岁人数占总人数的37%,17岁人数占总人数的63%。此年龄段的学生逻辑思维水平基本与成人无异,已经具备通过观察、推理、演绎思考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的能力。再者,此年龄段的学生体力也基本与成人无异,可以完成需要一定体力的室外实地观察、调研任务。无论是逻辑思维还是体力水平,高一年级的学生参加本课程都是适合的。
愿意参加本课程的学生平均期中考试成绩为66.6分,90分及以上占2.2%,80~89分占17.4%,70~79分占26%,60~69分占32.6%,50~59分占17.5%,50分以下占4.3%。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学生成绩主要在50~80分之间,从成绩水平来看以中等成绩为主,成绩特别突出的学生参与的非常少。所以在设计活动的时候尤其要注意任务难度的把握,针对参与学生的成绩水平,设计难度中等偏上的活动效果会更好。课程开始之前首先需确定学习小组,每个小组5人为宜,每个小组组员的确定除了考虑性别搭配外,还需要根据他们当前的成绩进行划分,保证每个小组的实力基本相当,这意味着每个小组都要包含各个成绩段的成员。
从学生地理课程学习自我评定的调查结果来看,10%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习地理學科很轻松,学有余力;64%的学生认为目前自己学习地理学科难度一般;24%的学生认为有点困难;2%的学生认为非常困难。这和高中地理学科内容的设置有关系。高一年级上学期重点内容是地球的运动和大气环境、水循环和洋流、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全部都是属于自然地理范畴的内容,学生学起来会相对吃力,尤其是地球的运动部分,学生普遍反映“地理学起来比物理还难”。学生刚上高一,空间想象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学习地理学科会感觉比较困难。
针对这样的情况,地理校本课程需要在与国家课程相联系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内容体系。本活动课程内容设计需要由易到难,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活动任务设计要既让学生感觉相对轻松,又能够体现地理学科本质,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为主要目的。
为了衡量学生当前的地理实践力水平,需让学生回顾自己所学知识,设计测算土壤酸碱性的实验。9%的学生认为自己完全能够设计并实施这个实验,对自己很有信心;17%的学生觉得自己有思路,但是不能保证自己设计的实验能够成功检测土壤的酸碱度;40%的学生觉得自己如果能够和同学商量讨论,在同学的帮助下可以完成这个任务;34%的学生则觉得自己完全没有思路。初步调查情况是不太乐观的,检测土壤酸碱度这个实验难度不大,具有初中化学知识的学生就可以设计并动手实验,但是参加调查的学生对自己动手实验的能力非常不自信。这反映出本地基础教育的缺陷,虽然物理、生物、化学课全都有实验设计和操作环节,但是学生和学校并不重视,只重视考试要考查的内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亟需提高,这也是设计本课程的目的之一。根据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水平,校本课程指导教师在布置任务之前需要对学生进行培训,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做到及时引导,帮助学生逐渐提高地理实践力。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需要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这也是地理实践力的一部分。调查问卷中包含检测学生对日常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观察细致程度的问题,结果很让人欣喜,86%的学生能够正确选择杨树飘絮的时间。学生并非漠视生活中万物的生长变化:包头市纬度较高,又距海遥远,杨树飘絮的时间一般开始于4月中下旬,5月份依然有杨絮飘飞。
参与调查的學生面对区位选择的问题时,约34%的学生能够作出最优选择。以学生生活的城市为例,选择最优发展方向的人数占总人数的20.7%。高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学习人文地理学知识,所以在区域认知问题上,没有相关背景知识支撑,想法不够成熟。因此,地理校本课程的内容设计需要紧密联系国家课程,和国家课程互相配合,注意校本课程内容应和学生认知水平相契合。地理校本课程中的活动如涉及人文地理相关理论,需要调整活动时间,学生首先要具备知识基础,再参加实践活动。对于选择理科但是对地理实践活动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指导教师需要在活动开始之前对他们进行专门辅导,务必使学生能够学有所得。
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学生具有比较强的环境保护意识,已经形成了基本的人地协调观。
对愿意参加本课程活动的学生想要在课程中达到什么目的的调查(多选)结果显示:92%的学生想从地理学的视角了解身边的环境;87%的学生想要通过本课程巩固地理课上学到的知识;81%的学生觉得可以去野外实践放松心情;43%的学生参加本课程活动是想要和同学合作学习,增进同学情谊;只有21%的学生希望能够利用活动课的机会解决校园里存在的一些问题。综合来看,学生还是以务实为主,因此本课程的内容选择一定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活动设计既要能体现地理学的本质,也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轻松的娱乐项目,如适当增设探秘外星人、观看地球纪录片等活动。
关于本课程中学生最希望涉及的内容的调查(多选)结果显示:89%的学生希望能够参观天文馆、工厂、农田,了解身边的地理学知识;75%的学生希望本课程有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专题,学习利用电脑制作地图,学习分析遥感影像等;73%的学生希望可以研究周边城市的规划、出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措施;42%的学生希望能够涉及地理实验设计和动手操作;40%的学生希望涉及校园环境中出现的问题并研究解决的措施。
学生在问卷中提到频率较高的感兴趣的内容包括现实生活中的地理学、城市规划、各地风俗民情、天文知识、外星人探秘、雾霾检测、旅游地理等。
学生在问卷中提到的感兴趣的主题,经整理统计后供设计本课程的指导教师参考。课程设计应尽可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不断完善课程体系,构建让学生满意的地理校本课程。
4.充分利用本地素材
本课程所涉及的教学活动内容以学生能够接触的真实案例为主,以学生身边的环境和地理问题为研究对象,学生在参与课程活动的过程中能够真正意识到什么是人地协调观、什么是地理实践力,如何认识评价一个区域以及怎么思考解决地理问题,认识到地理学科知识不是只存在于书本和习题册上的文字,而是在现实生活中和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的存在,学习地理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生活。
选用乡土案例,让学生关注身边发生的事情,试着从地理学的视角评价分析身边发生的热点事件,这样能够锻炼学生研究、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感。
5.紧扣国家课程内容
校本课程的实施除了弥补国家地理课程在学生地理实践力培养上的不足,还有进一步深化国家地理课程内容的作用。如热力环流的实验设计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必修1中大气环境的内容。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以国家地理课程作为基础和依托,因此无论是在具体内容上还是在课程组织方式上都力求与国家地理课程相配合。这样的安排既能够加深学生对国家课程内容的理解,让学生在参加必须面对的各种考试时获得优势,又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树立人地协调观,真正实现学科育人,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四、课程组织的原则和方案
1.研究的范围由熟悉的环境到相对陌生的学校周边
课程设计首先选取学生最为熟悉的校园环境,研究校园内的物质资源使用现状;其次扩展到学生生活的社区,结合社区环境研究城市的规划等;最后扩展到学校、社区周边具有本地特色的区域,选取城中草原和黄河湿地作为研究对象。
2.活动内容由简单到复杂
操作的简单和复杂是针对学生已有的经验而言的:学生熟悉的、在课堂上经常会涉及的内容,操作起来相对容易;学生没有见过的陌生内容,活动开展起来会相对困难。课程设计首先选择学生熟悉的内容,锻炼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其次选择相对陌生的环境的研究内容,进一步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个人学习经验
课程内容设计既要有横向的发展,即空间位置由熟悉到陌生变化(具体研究对象的确定利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采纳学生的建议),同时也要有纵向的发展,即内容的难度随课程的推进而加大,课程内容前后具有相关性,可作类比或者对比。比如校园可持续发展调查和家庭可持续发展调查为一组,南海湿地和城中草原为一组,手绘校园地图和利用遥感影像图介绍区域为一组,先实施的课程由教师帮助、指导学生完成,后实施的课程由教师作为组织者,主要依靠学生自主完成。校本课程的設计同时参考学生高中阶段地理学科的学习进度,地理学科的课堂教学为本课程的实施打下知识基础。
4.体现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本课程设计体现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即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设计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深化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
5.考虑本地研究对象的特点
本课程涉及两个重要的研究区域:赛汗塔拉城中草原和南海湿地公园。若研究这两个区域的功能和人地关系则宜选在春夏季节,区域人流多、植被恢复情况好,适合作为教学研究场所。
五、课程的评价方案
学生实践结果以小组的形式通过图表或者实践报告的形式呈现。评价主要分为三部分:小组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
小组自评:学生根据自己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反思自己小组的作品或实践报告,总结其中的优点和不足,同时可分享自己的实践感悟,最后对自己小组的作品或报告进行评分。
小组互评:每一个小组对其他小组的作品或报告予以点评并给出分值。
教师点评:作为实践活动的策划者和参与者,教师根据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实践结果给出评价。
小组成果的最终得分=小组自评平均分*20%+小组互评平均分*30%+教师评分*50%。
学生个人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
学生个人评价最终得分=过程性评价得分*60%+小组成绩*40%。
小组作品或实践报告作为结果评价的主要依据。
每一次实践活动结束后,由学生匿名填写学生评价表(见表1)和课程及教师评价表(见表2)。
六、 总结
本研究的总目标是在低收入地区开发一门以实践活动为载体、面向全体学生的地理校本课程。学生通过参加学校出资并组织的地理实践活动,锻炼地理实践力,在实践活动中强化人地协调观,能够从地理的视角认识自己学习生活的区域,逐渐形成整体、综合看待地理问题的思维能力,提高地理学习兴趣。同时,学生在参加地理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能够提高与人交流的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课程内容选择应遵循控制实践活动预算、选择具有可行性的研究内容、充分考虑学生兴趣和能力、充分利用本地素材、紧扣国家课程内容这五大原则。课程设计遵循研究范围由熟悉的环境到相对陌生的学校周边、活动内容由简单到复杂、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个人学习经验、体现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考虑本地研究对象特点这五大原则。遵循以上原则,本研究在对学校和学校周边教学资源进行调查分析、发放调查问卷分析学生情况并听取学生建议之后,最终设计出五个部分的内容:校园环境篇、社区环境篇、校园周边篇、科学实验篇、地理信息技术篇。每一部分由两到三个具体实践活动构成。
课程评价由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两部分构成。对学生的评价由实践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和品质、小组作品或报告的质量这两项加权平均得到。学生对课程和教师的评价则主要关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是否学有所得。学生对课程和教师的评价、建议是不断完善地理校本课程的重要参考。
本课程自2018年9月开课到2019年7月结课,受到学校和教育局的大力支持,除土壤实验由于实验器材不足没有按照计划完成外,预设的11个实践活动全部完成。第一轮参与实践课的20位学生反馈非常好。到2020年9月,第二轮地理实践选修课报名学生超过200人。贴近学生实际的乡土地理校本课程,为低收入地区的学生提供了一个走出传统课堂学习地理、培养地理实践力的机会。
[ 参 考 文 献 ]
[1] 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背景、进展及现状[J].比较教育研究,2001(8):24-28.
[2] 佚名.国内校本课程开发理论研究综述[EB/OL].(2019-01-06)[2020-12-02].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e22c050100bknx.html.
[3] 汤国荣.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培育的深度学习课堂建构[J].地理教学,2016(24):12-16.
(责任编辑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