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家燕,张晓妍
(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辽宁 锦州 121000)
由于现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也在不断上升且发病逐渐趋于年轻化,已成为世界上发病第一的疾病。其中2型糖尿病占主体,约占总体的95%左右,已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及生活质量[1-2]。其发病机制主要为胰岛素分泌存在缺陷或胰岛素的生物作用受到一定的损伤。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高血糖、高血脂、肥胖等[3]。骨质疏松和糖尿病均属于一种慢性疾病,常发生于中老年人群,在临床上2型糖尿病结合骨质疏松存在很高的发病率,且致残和病死率也较高[4]。相关研究表明,阿卡波糖是临床上常用的降血糖药物,但其治疗效果不佳。二甲双胍对骨质疏松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且对降血糖亦有一定的帮助。而西格列汀也是一种降血糖类药物但对骨代谢的影响缺乏一定的研究[5-6]。因此,本研究通过应用磷酸西格列汀、二甲双胍及阿卡波糖三药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伴骨质疏松患者,以探究其治疗疗效及对糖脂代谢、骨代谢水平的影响,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9年1~8月期间接诊的80例2型糖尿病伴骨质疏松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病例纳入标准:①诊断确诊为2型糖尿病伴骨质疏松患者;②治疗前未采用其他药物进行治疗的患者;③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在23~27 kg/m2的患者;④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告知书的患者。排除标准:①服用维生素、钙剂等影响骨代谢的患者;②患有糖尿病的患者;③不愿谨遵医嘱,不密切配合的患者。将80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每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36~88岁,平均(57.3±28.6)岁,病程1~10年,平均(5.2±4.3)年,研究组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38~85岁,平均(55.6±25.4)岁,病程2~12年,平均(7.2±5.3)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本次研究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且在征得患者本人及家属的同意下进行。
1.2 治疗方法
1.2.1 药物服用:对照组患者给予磷酸西格列汀(国药准字J20140095,100 mg×7片)100 mg,口服,1次/d,二甲双胍(国药准字H20113492,500 mg/片)500 mg,口服3次/d。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给予阿卡波糖三药联合进行治疗。阿卡波糖(国药准字H20103164,50 mg/片)50 mg,用餐时咀嚼,1次/d。
1.2.2 指标检测:①治疗前后记录患者的身高和体重指数;②所有研究对象均于治疗前和治疗后36周,于次日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分离血清,待血清分离后,放于冰箱中待测;③糖脂代谢指标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PG)、餐后2h血糖(2-hour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2hPG)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进行检测;④糖脂代谢指标糖化血红蛋白(HbA1c)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⑤骨代谢水平指标25-羟基维生素[25 hydroxy vitamin D,25(OH)D]、骨钙素(Osteocalcin,OC)、Ⅰ型胶原羧基端肽 β 特殊系列(Carboxy terminal peptide of type Ⅰ collagen β special series,β-CTX)、均采用Roche Cobas e801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⑥骨代谢水平指标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采用贝克曼酶法检测;⑦腰椎、股骨颈骨密度采用韩国澳思托的超声骨密度仪SONOST-3000进行检测。
1.3 观察指标 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疗效及对糖脂代谢指标FPG、2hPG、HbA1c及体质量骨代谢水平指标25(OH)D、OC、β-CTX、b-ALP和腰椎BMD、股骨颈BMD的影响。
1.4 疗效标准 显效:糖脂指标及体重指标、骨代谢指标、骨密度指数均接近正常且患者症状基本消失;有效:糖脂指标及体重指标、骨代谢指标、骨密度指数均有明显的改善且患者症状消失程度>50%;无效:糖脂指标及体重指标、骨代谢指标、骨密度指数均无明显的改善且患者症状消失程度<50%。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7]。
2.1 两组患者治疗疗效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7.5%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体重指数及糖脂各指标变化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糖脂指标FPG、2hPG、HbA1c及体重指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糖脂及体重指数均明显下降,相对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体重指数及糖脂各指标变化比较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5(OH)D、OC、β-CTX、b-ALP变化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25(OH)D、OC、β-CTX、b-ALP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OC、b-ALP指标均明显升高,β-CTX指标均明显下降,相对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25(OH)D指标在治疗后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5(OH)D、OC、β-CTX、b-ALP变化比较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骨密度(BMD)变化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腰椎BMD、股骨颈BM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腰椎BMD、股骨颈BMD均明显升高,相对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骨密度变化比较(g/cm2)
糖尿病属于一种代谢性的疾病,主要由于代谢紊乱造成的。其中以2型糖尿病为主要类型,2型糖尿病其特征主要为糖脂高、体重高,其不仅影响糖脂、蛋白的异常代谢,还对骨代谢有一定的影响。而患者出现体重异常升高主要由于代谢紊乱,导致脂肪比重过高引起的[8-9]。有研究表明,同时患有2型糖尿病和骨质疏松的患者骨折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但是目前医学上对其发病机制还不明确,主要与高血糖、高血脂及胰岛素的缺失、激素水平的异常及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等对骨代谢的影响有关[10]。糖尿病患者因长期处于高血糖、高血脂导致最终产物糖基化在体内积累太多,而糖基化可与不同细胞表面的受体进行结合产生和骨吸收有关的细胞因子,从而加快了破骨细胞的分化,加强了其活性促进了骨吸收,且经过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和胞质途径促进骨细胞的坏死,减少了骨形成[11]。
研究发现,在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内HbA1c较高,使氧在细胞内供应不足,增加了血液黏度,使血脂水平有所升高[12]。FPG与2hPG可作为临床上诊断糖尿病患者病情的主要依据同时也可判断胰岛素分泌功能情况。在骨质疏松患者中骨代谢指标可以反映出骨转化情况及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功能状态,可作为判定治疗疗效的一个标准[13]。目前,临床上采用OC、b-ALP作为骨形成的标志物,其主要分泌于成骨细胞[14]。β-CTX是骨吸收的标志物,其主要产生于1型胶原纤维分解代谢,可以反映出破骨细胞的功能状态[15]。
在临床上,二甲双胍是治疗2型糖尿病主要的常规药物,其降糖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减少肝葡萄糖输出和改善胰岛素两种方式。其可促进肝脏和肌肉组织胰岛素的抵抗,从而降低糖脂,且与其他降糖类药物联合可增加降糖效果[16]。磷酸西他列汀属于一种抑制剂,可帮助细胞对葡萄糖恢复其敏感性且可改善胰岛B细胞的功能,从而促进胰岛分泌胰岛素,降低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进而达到降糖脂作用[17]。阿卡波糖属于低聚糖,它能与α葡萄糖苷酶进行可逆结合,能有效地抑制其活性,从而抑制了对淀粉进行分解为葡萄糖、蔗糖的速度,减少了对葡萄糖、蔗糖的吸收,进而达到降血糖脂的作用[18]。
本研究通过应用磷酸西格列汀、二甲双胍及阿卡波糖三药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伴骨质疏松患者,以探究其治疗疗效及对糖脂代谢、骨代谢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应用磷酸西格列汀、二甲双胍及阿卡波糖三药联合治疗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7.5%明显高于应用磷酸西格列汀、二甲双胍进行治疗患者的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两组患者糖脂指标FPG、2hPG、HbA1c及体质量相比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糖脂及体质量均明显下降,相对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应用磷酸西格列汀、二甲双胍及阿卡波糖三药联合治疗的患者明显优于应用磷酸西格列汀、二甲双胍进行治疗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两组患者25(OH)D、OC、β-CTX、b-ALP指标相比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的OC、b-ALP指标均明显升高,β-CTX指标均明显下降,相对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应用磷酸西格列汀、二甲双胍及阿卡波糖三药联合治疗的患者明显优于应用磷酸西格列汀、二甲双胍进行治疗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患者的25(OH)D指标在治疗后均无明显差异;治疗前,两组患者腰椎BMD、股骨颈BMD相比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腰椎BMD、股骨颈BMD均明显升高,相对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应用磷酸西格列汀、二甲双胍及阿卡波糖三药联合治疗的患者明显优于应用磷酸西格列汀、二甲双胍进行治疗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通过应用磷酸西格列汀、二甲双胍及阿卡波糖三药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伴骨质疏松患者,其治疗效果显著并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糖脂水平及促进骨代谢增加患者骨密度进而改善患者的骨质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