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 龙 黄宏健 胡 杨 徐秀婷 王 立
(1.江门市新会区陈皮产业研究院,广东 江门 529100;2.江门市新会区林业科学研究所,广东 江门 529100)
新会柑是柑橘属的茶枝柑(C.chachiensis Hort)在新会区经过几百年的栽培演变而来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栽培种,主要分布于会城、三江、双水、古井、大泽、司前、罗坑、崖门等潭江中下游银洲湖沿岸各镇街区,其中会城、三江、双水占全区种植面积一半以上,三镇成为核心种植基地。大田生产得到广泛种植的有大种油身、细种油身2个品种[1]。
用了3年多时间巡遍新会区域内12个镇街的大部分柑园和苗圃,调查摸底新会柑种植现状,掌握新会柑品种分布情况,对优良单株进行标定和扩繁,调查优良单株的产量、品质、抗性等,先后采集了新会柑单株56株及其它柑桔橙柠柚单株33株合计89个单株的接穗,经消毒处理后嫁接扩繁无性系种苗。
建立了3个品比试验区,合计面积0.5 hm2,种植640株品种苗,储备了一批优质的新会柑种质资源。
近代新会柑种植可谓三起三落,剔除行政区域变化及20世纪70年代农业学大寨时期以粮为纲大砍柑橘,20世纪80年代又发展速度过快导致卖柑难柑园弃管失管及20世纪90年代那场黄龙病暴发毁灭性灾害后全军覆没,从1996年起,经10多年一蹶不振,2005年又开始发力,2010年后才稳步发展至今。1990年以前新会还未兴起陈皮收藏,那时的新会柑叫大红柑,以食用为主,约0.1~0.15元/kg,但难以销售,政府还要发动职工购买支农柑才让农户勉强维持生计。自从2000年以后兴起晒陈皮,逐渐有了陈皮市场,新会柑才从水果脱变出新会茶枝柑来,每到加工季节随处掉弃柑肉成了网红,从此新会大红柑的叫法也逐渐淡化。
图1 新会柑种植面积的历史变化情况
近年来,新会柑的种植面积一路上扬,跨行业投入到新会柑种植的有建筑商、茶叶商等各类投资者,资金雄厚的,投资20~26.67 hm2,一般果园都较规范,配套加工厂房、仓贮等设置,但多数是小规模投资的,更有精明的陈皮商,自已不投资种植只收购别人种的柑果加工,价格高的时候则收购外地柑冒充新会柑加工的大有人在,也有种0.67 hm2或0.53 hm2做个幌子标旁他的陈皮是自家产的蒙骗顾客,近期陈皮年份造假就大行其道,市场上20~30年的李鬼陈皮充斥要多少能有多少。大田生产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精管细作、粗管弃管并存。
当地政府一直重视柑桔产业的发展,引导创建333.3 hm2新会柑(陈皮)GAP产业园,通过奖补创建家庭农场、品牌庄园及万亩种植示范区的水肥一体化、黄龙病统防统治等,通过示范起辐射促进作用,提升新会柑(陈皮)的产品质量。高品质档案农场覆盖面积333.3 hm2,农产品安全示范面积666.7 hm2,无公害生产。2017年广东省岭南中药材保护资金项目,2018年刨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实施,大大促进了新会柑(陈皮)三产融合发展。
据江门市新会区农业农村局2021年4月23日发布,新会区辖下会城街道(圭峰区)、大泽镇、司前镇、罗坑镇、双水镇、崖门镇、沙堆镇、古井镇、三江镇、睦洲镇、大鳌镇和代管银湖湾滨海新区,共计12个镇街(区)30个社区居委会199个村委会,地理坐标东经112°46′~113°15′,北纬22°05′~22°35′,区域总面积1387 km2,现有新会柑种植户5000户,种植面积0.67万hm2。另有报道,2020年加工新会陈皮及其茶制品产量超过1万t,新会陈皮全产业链产值超过百亿元。
新会区20世纪60年代就建立柑橘品种资源库,并选育出大洞04、05、06号等优良株系,在20世纪80年代广泛应用,1985年与华南农业大学合作,Co60辐射育种选出少核新品种[1]。新会柑不到冬至大红都不够甜,大红成了新会人衡量成熟采摘的标准,但甜度总比蕉柑椪柑温州蜜柑逊色很多,于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盲目到潮汕疫区大量引进蕉柑、椪柑种苗种植,可是不到3年就暴发了黄龙病,引发新会柑桔橙急剧减缩,种质资源得不到保存。
1997年利荣森先生捐资100万港元和新会区成功争取国家九五种子工程项目,对新会柑产业恢复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在华农大等科研院校的大力支持下,在仅存的柑园中寻找回大洞05优良单株,经脱毒培养,成功繁育出新会柑无病苗,在新会区果树研究所和广东省水果良种繁育场扩繁并推广新会柑无病苗,经缓慢的发展期,2010年后第一批陈皮商贩赚到了钱,推动陈皮产业的迅速扩张,使新会柑种植面积一年一年番新,特别2017-2018年间,原来公路边的农田保护区由稻田一夜间都变成了柑园。
新会柑在每个时期的发展都存在不确定因素,种苗的繁殖供应一直都是集体单位育苗和个体户育苗同时共存。因体制改革,区果树所、省良种场先后撤销,个体育苗户虽然没有专业的选种在优质品种推广上存在缺陷,但对苗木供应满足市场需求确实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据到各地巡查掌握的情况,目前全区柑苗育苗量有70~80万株,有育苗大户5~6家,育苗规模20万苗的1家,10万苗2家,1~5万苗的有6家,每个镇都有大大小小的育苗点2~3个,大多数是地苗,袋苗只占少数,苗木质量有好有差,裸根苗6~8元/株,袋育苗8~15元/株,圈枝苗15~25元/株,仍然未能满足市场需求,苗价一直保持较高价位。因陈皮商的推波助澜,圈枝柑比嫁接柑价格高达 5~6倍,由于种苗有市场,城区周边一带的柑园无论老柑树还是新种的幼树都用来圈枝育苗,2020年有5万株圈枝苗投放到柑苗市场。
表1 圈枝柑与嫁接柑的差别
在几个育苗大户的大力推广下,形成现在新会柑的生产规模,在其各自幅射范围内,相对形成3个主要片区,其中主要片区会城、三江、双水占全区种植面积一半以上,还有司前片区、古井片区3个片区的新会柑在果型上品质上具有微小的差别,为今天的种质资源保护工作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新会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与广东省南药品种保护项目,在紫云路143号建设的新会柑种质资源保护中心、新会柑良种苗木繁育中心,承担培育新会柑无病苗的任务,中心已建立砧木种子园、母本园、采穗圃、育苗网棚的生产设施,已建成年产10万嫁接苗的生产规模,从2020年起向新会柑农提供容器无病苗。
经过3年多时间巡遍新会区域内12个镇街的大部分柑园,对优良单株进行标定和记录档案,调查产量、品质、抗性等,先后采集了新会柑单株56株及其它柑桔橙柠柚单株33株合计89个单株的接穗,对接穗经消毒处理后嫁接扩繁无性系苗木,在此基础上建立了3个品比试验区,合计面积0.5 hm2,种植640株品种苗,储备了一批优质的新会柑种质资源,同时分布于圭峰山脉自然保护区等区域存在少量野生或原人工种植后转为野生状态的优质实生柑树资源,扩大了新会柑的品种选育范围。陆续筛选出9个优良单株,其中10-1#、8-13#、dz1#可以直接向柑农推广,sq1#、苏15#、刘3#、三通1#、古井2#可在品比试验区表证,逐步向柑农推广。
表2 新会柑及其他品种采集单株扩繁
表3 品比试验区统计
2.3.1 优良单株10-1#
2018年9月28日从原省良种场选出,2010年种植,8年生,生长茂盛,树冠开张,周围同一批种植的柑树留存率只有63.2%,且没多少株是青绿色的,可见10-1#有一定抗性。树高2.7 m,围粗375 cm,冠幅3.7 m×3.5 m,结果母枝平均枝条长15.9 cm,粗0.2 cm,叶数有12.1片。单株产量约75 kg,产量高,果形大,属于大洞05株系。平均单果重152.3 g,果高5.68 cm,果径6.89 cm,果形指数0.82。2019年4月12日将优良单株10-1#移植到新会柑种质资源保护中心的种质圃种植保存,6月17日因园地渍水沤根,新梢失水萎蔫后死亡,有幸在移植前已采穗扩繁,这株单株的种质得以保存。
2.3.2 优良单株8-13#
2018年11月21日从原省良种场选出,2015年种植,3年生,树高2 m,围粗195 cm,冠幅2.5×2.1 m,单株产量约15 kg。果实萼片留存,萼片小,长0.25 cm,有5片,五星状,果蒂粗0.30~0.37 cm。果肩高5.6~5.9 mm,多数果实果肩呈一边高一边低。果脐浅窝明显,深0.17~0.35 cm。平均果高5.91 cm,果径7.29 cm,果形指数0.81。皮色橙黄,属于大洞05株系。平均单果重150 g,平均单果鲜皮重37.5 g,鲜皮重占比25.0%,鲜皮厚0.14~0.4 cm,平均0.33 cm。每果28.5粒种子,鲜种千粒重175.4 g。2019年4月13日移植到种质圃,克服树冠回枯后恢复正常,2021年少量挂果。
2.3.3 优良单株dz1#
2018年12月5日从大泽镇文龙村选出,2008年种植,10年生,枝干粗壮,叶色深绿,树势良好,抗性及经济性状表现突出,树高2.6 m,围粗380 cm,冠幅4 m×4 m,产量约100 kg,属于大洞05株系,单果重151.1 g,果高5.93 cm,果径6.7 cm,果形指数0.88,果底平有明显凹窝状,果皮橙黄色,光泽鲜,油包清晰大粒,皮厚,果肉橙红色,细品有花蜜味,留香,酸中带甜,测定的可溶性固形物13.35%,酸0.73%。种子23粒,风干第2 d重量4 g,千粒重173.9 g,长1.1~1.3 cm,高0.6~0.7 cm,种身近圆形带鹦嘴状钩尾。先后采用柑、桔、橙、柠、柚、枳等9种砧木及试用小苗嫁接方式扩繁dz1#无性系种苗种植在品比试验区。2019年9月24日将dz1#征集,移植到种质圃,移植后回枯严重,目前处于恢复期。
2.3.4 优良单株sq1#
2019年6月18日从司前镇新胜村选出,1994年种植,树龄25年,树高2.75 m,围粗374 mm,冠幅3.57 m×4.04 m,产量约50 kg,品种是大种油身,果高5.5 cm,果径6.4 cm,果形指数0.86,平均单果重142.2 g,单果湿皮重35.6 g,单果干皮重10.3 g,湿皮占比25%,湿皮含水量71.1%,果肉可溶性固形物11.63%,酸0.70%。表现抗性强,产量中等,品质好,在司前镇片区很有代表性,可面向司前镇片区推广种植。2019年9月24日将sq1#征集,移植到种质圃,生长恢复良好,2021年已挂果。
2.3.5 优良单株苏15#
2019年10月11日从双水镇桥美村选出,2005年种植,14年生,树势良好,枝干粗壮,叶色深绿,树高3.2 m,围粗450 mm,冠幅4 m×3.5 m,产量约75 kg,果型大,属于大洞05株系,平均单果重147.2 g,果高5.62 cm,果径6.63 cm,果形指数0.85,抗性强。2020年8月25日在苏15#母树上采穗嫁接扩繁。
2.3.6 优良单株刘3#
2019年8月6日从三江镇深吕村选出,2010年种植,9年生,生长茂盛,枝条分布均匀,树高3 m,围粗380 mm,冠幅3.1 m×3.3 m,产量75 kg,果型好,属于大洞05株系。果高5.97 cm,果径7.21 cm,果形指数0.83,平均单果重124.3 g,单果湿皮重31.22 g,单果干皮重8.22 g,湿皮占比25.1%,湿皮含水量73.7%,果肉可溶性固形物10.43%,酸0.56%。在丰产性、抗性方面都表现很好。2019年8月6日在刘3#母树上采穗嫁接扩繁。
2.3.7 优良单株三通1#(扁身柑)
2019年9月11日从会城街道天马村选出,2008年种植,11年生,柑园管理水平较高,留草覆盖,种植密度较大,行株距3 m×2.5 m,早封行,树冠间枝条交叉,但经修剪枝条较疏,树冠内采光尚可,果实外皮光滑,挂果量不多,株产约25 kg,667 m2产约2000 kg。单果重135 g,果高5.58 cm,果径7.1 cm,果形指数0.76,果型比较特别,相对宽而矮,是目前为止所见到最扁身的品种。2019年10月30日将三通1#征集,移植到种质圃,移植后回枯严重,目前仍在恢复期。
2.3.8 优良单株古井2#
2019年8月6日从古井镇长沙村选出,土壤含沙量很高,有一条山溪细流从旁边流过,种苗来源于古井镇玉州村吴长荣柑苗场,2009年种植,树龄10年,树型开张,枝条粗壮分布均匀,树高2.7 m,围粗39 mm,冠幅3.5 m×3.5 m,产量75 kg,果实较大,果皮光滑,果高5.98 cm,果径7.1 cm,果形指数0.84,单果重153.5 g。2019年9月19日将古井2#征集,但移栽不成活。有幸在移植前采穗扩繁,这株优良单株的种质得以保存。
2.3.9 优良单株南滩1#
2019年10月10日从会城街道南滩岛选出,2010年种植,9年生,树高1.8 m,围粗330 mm,冠幅3 m×3 m,产量100 kg,果高5.76 cm,果径6.81 cm,果形指数0.85,单果重134.6 g。挂果枝平均长9.3 cm,8叶,叶小,长楕圆形至长披针形,先端渐尖,小凹陷明显,先端叶缘有0~3个不明显的齿状,背光下油胞点细密,是否属于短枝密叶种有待鉴定。树形矮化,生势茂盛,枝条短密分布均匀,表现抗性强,丰产性强,植物性状及经济性状优良,采取采穗嫁接扩繁。
表4 优良单株测量数据
虽然新会柑在20世纪80年代就大力推广大洞05等优良无性系,但经历了黄龙病毁灭性灾害后,近10年重振产业发展起来的新会柑产业,优良无性系的选育推广严重滞后不适应产业的发展需求,以个体育苗户为主体力量托起种苗市场,目前种植的品种仍以农家品种为主,差异性分化较大,利于今天的优良单株筛选,也就是柑橘育种上最基本使用的芽变选种,但由于低变异率及偶然性,芽变选种也只能是利用目前为止发现的优良单株。10-1#、8-13#、dz1#可以扩繁无性系直接推广,逐步取代从普通采穗圃及从大田植株采穗嫁接育苗,sq1#、苏15#、刘3#、三通1#、古井2#等可在品比试验区表证,逐步向柑农推广。也有学者认为优良单株受地域环境因素及栽培条件的影响更大,并不是它原有的遗传因素差异,所以长远发展还需要从杂交选育种和生物技术育种来突破传统品种的缺陷。
新会柑从新鲜水果向陈皮加工的转变,是地方特色产业转变所然,但取皮弃肉的方式是我们柑橘选育种的悲哀也是一种失败,新会柑多核,每果多达20~25粒种子,甜度低,糖度只有9%~10%,是品种的最大缺点,虽然进行过Co60辐射育种选出少核新品种,也通过不同砧木搭配筛选,但未能在鲜食品质上取得突破。
新会柑品种改良的主要目标,进一步研究适宜水果鲜食品种、最适陈皮加工品种或者两者兼具品种的改良工作。鲜食品种要求果实外观端正、易剥皮、无核或少籽、风味浓、有香气、肉质脆嫩易化渣、货架期长等优点[2];陈皮加工品种要求果实外观光滑,皮韧易剥,香气浓,药用成份含量高,易贮存等优点。以高产、优质、高抗、不同成熟期、适宜机械化栽培为目标,提升柑农种果效益。近年来,土地流转慢集约化规模发展难以取代小家散户经营,由于大量失管柑园的存在,黄龙病具有蓄势爆发潜在威协,在以散户种植为主的经营模式下,其防控成效十分有限,裂皮病、溃疡病等病害发生日益严重,新会柑品种缺乏抗病基因,因此,选育抗病品种和优质砧木品种也是今后新会柑品种改良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