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玲
【摘要】课堂观察是揭示学生学习奥秘的重要方式,观察者通过聚焦观察,对课堂中焦点学生的真实学习历程进行全面观察与描述,收集学生学习的完整证据链,并以课为例,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关键事件进行分析,找到呈现学生学习效果的充分证据,从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确保课堂改革与深度学习的实现。
【关键词】焦点学生 课堂观察 学习历程 倾听 合作
课堂观察,是揭示学生学习奥秘的重要方式,是教师把握学情、反思教学、提升教学的重要途径。佐藤学教授推崇用“蚂蚁之眼”观察学生的学习。“蚂蚁之眼”,体现为聚焦一个学生(该生被称为“焦点学生”),对他的学习历程进行全面跟踪和深入挖掘,理解他的学习需求与学习规律。用“蚂蚁之眼”聚焦课堂观察,便于教师真正深入地了解课堂生态,进行自我反思与改进,找到专业发展的生长点。
一次,笔者观摩了《爬天都峰》一课,并用“蚂蚁之眼”进行了聚焦观察,获取了一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完整信息,对他学习历程中所呈现的学习困难、社会关系以及心理状态进行了分析与判断,发现了学生的学习困境,并寻找到了课堂研究与改进的重要依据与线索。
课堂上,我按照对焦点学生的课堂观察要求,对小浩进行了观察,以陪伴者的姿态出现,不打扰他的学习过程,记录下他学习过程中的关键事件和具体证据,并针对几个重要的学习场景进行了反思。
下午14∶50,上课伊始,小浩表情严肃,比较紧张,但整体状态认真。
反思:特殊的课堂,身边坐满观察的教师,学生有些紧张,但学习状态尚可,他是怀着积极和期待的态度参与课堂的。
下午14∶58,交流预习单环节,同伴指出了小浩预习单中存在的问题,让他感觉有一些挫败,他没有据理力争,但又觉得自己的答案也是有道理的,于是拿起橡皮漫无目的地在预习单上擦来擦去。
反思:小组中会有一些孩子处于强势地位,可能是态度强势,也可能是学习上有优势,他们让小组中相对弱势的孩子产生了心理上的压力。处于弱势地位的孩子会不自觉地压抑自己的想法,去服从对方。虽然表面听从,但挫败感会让这些孩子本来积极的状态变得消沉、低落。
下午15∶12,在同桌讨论后进行汇报交流的环节,小浩做好准备,怯怯地举起手,可教师没有点名让他发言,他很沮丧,接下来的学习状态不再那么积极。
反思:从上课开始至汇报交流环节,小浩的学习状态一直不错,乐于在组内分享和交流,但在鼓起勇气举手发言,没有被点名后,他的沮丧到达顶峰,之后的状态就一路下滑。不少课堂表现不够积极的孩子,是不是一开始也认真地参与学习,但在经历了挫败后,就一步步放弃了自己,成为课堂上的沉默者?
下午15∶20,小浩状态低迷,但在教师指导大家用上扬的语调读好“啊”字时,他兴奋起来了,特别积极地跟读。短暂兴奋后,小浩开始打哈欠,随后四处环顾,甚至从口袋里摸出了一个小玩具玩起来。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下课。
反思:孩子开始频繁做小动作,表明他已经放弃听课和参与了。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设置一些有意思的环节,孩子的学习兴趣就会被调动,倦怠的状态也会得到改善吧?
一、真实的学习历程分析
用“蚂蚁之眼”进行聚焦观察,最大的优势就是能了解到一个孩子完整的学习历程,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这节课上,小浩大致经历了这样的蜕变历程:投入学习——遇到困难——努力调整——未能完成学习任务——受到负面评价——失去兴趣——放弃学习。
值得关注的是,小浩虽然对课堂已经失去兴趣,但从上课教师的角度看不出他的异样之处,除了最后几分钟,他其余时间坐姿端正,一直配合教师的步调,跟着大部队回答问题,没有对教师的教学进度造成任何干扰,这样的状态可以称之为“虚假性学习”。但是,每节课都有新的任务,每节课都产生了新的困难,到了考试阶段,“虚假性学习”的结果就会暴露无遗。不只是小浩,有一小部分学生都遭遇着这样的学习困境。
二、“虚假性学习”的成因分析
通过对小浩学习过程中的表情、动作、言语、互动、学习成果等进行分析,笔者发现了小浩身上存在的“虚假性学习”的成因。
1.缺少表达和分享的机会
下课时,笔者问了小浩一个问题:“今天在课堂上,你为什么没有發言啊?”他腼腆一笑:“老师提的第二个问题,我举手了,老师没有喊我,后面就没有举手了。”为什么他变成了“沉默的大多数”?很多时候是因为缺少表达和分享的机会。
2.受到强势力量的“碾压”
小浩的同桌小菡是一个优秀且发言踊跃的小女孩,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了小浩压力,在两人的观点有分歧时,他总觉得自己是错的。小组活动中,小菡指出了小浩预习单中出现的问题,让小浩有了不小的挫败感,不愿意继续交流和表达了。有时,强势力量的碾压会让弱势的一方逐渐退缩,直至把自己排除在“核心”之外。
3.缺乏对课堂活动的兴趣
课堂教学活动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小浩的表现直线下滑,主要是因为缺乏对课堂活动的兴趣。他做各种小动作,虽然偶尔跟着教师应和两声,但心思已经完全游离,此时文具、玩具都可以成为他转移兴趣的工具。
三、改变现状的方法分析
“蚂蚁之眼”观察到“学生之困”,以实证资料说话,让笔者走进孩子的内心,了解到他们的心理和困境。如何让这些学生发生改变?作为教师,我们还需要结合理论和实践,想方设法帮助学生走出困境。
1.给学生创造表达的机会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困境,了解学生失败的学习经验,让每个学生拥有平等的学习权和话语权,不能只关注那些处于“阳光地带”的孩子,还应该关注那些处于“灰色地带”的孩子——他们也许既不积极主动,也不调皮捣蛋;和其他一些孩子相比,他们的语文素养、表达能力弱了很多,因此他们不愿也不敢展示自己,有时鼓起勇气举手,又没有得到发言的机会,这就像“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让他们彻底放弃表达和分享的机会,只能选择成为课堂上的沉默者、观光客。其实,他们也需要教师“倾听”,也需要教师创造机会让他们表达。
其一,教师要呈现出“倾听”的身心状态和“柔软”的身体姿态,改变僵化的课堂氛围,去倾听学生的心声,理解他们的学习困境,缓解他们紧张、焦虑的心态,让他们相信自己的学习能力,呈现出真实、自然的学习状态。
其二,教师要创造机会让所有学生表现自己,不以优先发言、完成任务的学生为导向,不忽视学习存在困难的孩子;不让“霸权型”学生独霸课堂,滔滔不绝,也不让“弱势散漫型”学生无所事事,神游四海;采用可以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发言的方式,例如轮流说、开火车、点学号……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表达,都被“倾听”。
孩子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也会努力去回报这样的期待,因为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
2.建立平等与温暖的合作关系
课堂上,小组成员组成学习共同体,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解决探究性问题。但建立小组只是第一步,教师还需要进一步关注组内伙伴关系的建立。只有让孩子们建立温暖、亲密的伙伴关系,形成相互尊重、倾听的习慣,才能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成长。
最好的小组是成员之间能相互学习的小组,能让每一个个性化观点都得到倾听,让组内的每个成员都能相互成全和成长。我想,如果优秀的小菡能够耐心地倾听小浩的意见,成为他可以信赖和交流的伙伴,两人互相尊重、互相倾听、共同商讨、共同进步,小浩一定能在小组内起到更大的作用,能在课堂上获得更多的收获。
教师能起到的作用很多,比如设计富有趣味的合作学习、合作探究活动,完整地接纳每一个学生的想法,在教学中尊重每一个学生,鼓励每一个学生学会倾听和接纳。这样,组内关系才能变得平等与温暖,课堂对话才能变成和谐的交响乐。
3.调动学生对课堂活动的兴趣
学生的被动学习与虚假学习很多时候与课堂教学的高速、机械、无趣有很大关系。教师如果以讲授为主,很少让学生主动参与,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会不断衰退,不愿意进行自主思考和探究,最终失去对课堂活动的兴趣。什么样的课堂最吸引学生?毫无疑问,是贴近他们生活的,是生动有趣的。所以教师教学时不能高高在上,而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遵循学生学习的起点,研究学生的学习历程,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问题,确定核心的学习任务,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呈现学习设计,让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课堂如果一直停留在“记忆、理解”的基础上,很难产生高品质的思维成果,也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提供更具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问题引领下主动寻找答案,不断提升挑战的层次,最终培养“创造”这一高阶思维,实现“高品质”的学习。
俯下身来,从教师的视角转向学生的视角,从“观摩——评价”转向“观察——反思”,这次以“蚂蚁之眼”聚焦观察“学生之困”的历程,使我发现,让每个孩子都以最积极、最愉悦的状态参与到学习中来,这才是教育最美好的愿景。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琅琊路小学明发滨江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