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岚
摘要:数学活动要体现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实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要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学生有效的数学活动应具有强烈的生活性,才能真正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
关键词:数学教学 数学活动 兴趣教学
首先,要使学习的材料生活化。
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在数学活动中,教材是一个宏观蓝本,只起到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指向作用。教材是死的,教学是活的,因为不同地方,不同班级的学生生活背景不同,所以数学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不同,应该是多样化,切合学生活动实际;数学活动的内容也应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有利于学生获得良好的数学体验。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在数学活动中通过具体、形象、生动、亲切的事例,能寻求数学数量关系,又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进对数学的热爱。如我在教学“工效*时间=工作总量”的乘法数量关系时,是这样让学生感悟生活中的数学的。
师:请问同学们,在你周围的人当中谁最辛苦,他们都在干些什么?
生1:我认为我的小姨最辛苦,她是一个打字员,每天要打很多份材料。
生2:我认为我们的老师最辛苦,每天除了上课外还要备课,批改很多作业。
生3:我认为我自己最辛苦,每天放学后还要做很多作业,没有一点时间玩。
师: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任务,必要的辛苦是必要的。同学们,能根据你所学的“辛苦人”的工作情况,编一道乘法应用题并解答出来吗?
生1:我小姨每分钟要打200个字,她帮老师打一份材料用了20分钟,老师的这份材料一共有多少个字?列式为:200*20=4000(字)
生2:老师每小时批改40本作业,3小时能批改多少本作业?列式为:40*3=120(本)
生3:数学老师每天要我做3道应用题,三月份一共做了多少道应用題?列式为:3*31=93(道)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我们把每天、每小时、每分钟所完成的工作量叫作工效,把完成任务所用的天数、小时数、分钟数叫作时间,把一共完成的工作量叫做工作总量。所以有“工效*时间=工作总量”。
学生理解应用题往往是从题目提供的情节联系他自己的生活经验开始的。如果题目脱离儿童的生活实际,就会造成理解和解答困难。然而教材中所设置的有些应用题离学生生活距离较远,要想达到应用题教学的应有目的,教师必须通过数学活动,把那样的应用重组题目,贴近学生所关注的现实生活,学生就倍感亲切,愿意去探究。
其次,要使学习的过程生活化。
数学从根本上源于生活实际,也应应用于生活。所以从我们的数学活动应增强应用的实践环节,以现实生活中的课题和学生的兴趣作为教学出发点,强化数学应用,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数学出真知,在职具体应用中巩固知识。
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时,教师让学生分组操作,用橡皮筋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长方形,再让学生摸一摸各条边,得出“长方形有4条边”的结论。通过学生观察,得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的结论。接着再让学生用三角板的直角跟长方形的四个角比大小,得出“长方形的四个角是直角”的结论。在教学正方形时,就用分组活动来进行研究正方形的特征。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活动完后,让学生说一说你们是怎样做的?
生:我们组用量的方法验证了正方形的四条边都是相等的,四个角也都是直角。
生:我们用折的方法验证了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投影,但是学生只是对折了两次)。
师:对他们的折法有意见吗?
生:对边折不能证明四条边都相等,只能说明对边相等,还需要对角折,才能证明四条边都相等。
师:这个同学说得真好。通过验证,我们又得出了正方形的特征。
我们知道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同学们想一想,长方形和正方形有怎样的关系?
1.师表演小魔术:一个大信封,中装有一个长方形的硬纸片,师生合作慢慢地往外抽拉。
看了这个表演,你有什么发现呢?(学生回答,一会儿是长方形,一会儿是正方形,从而体会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
2.折折
你想变魔术吗?
(1)拿出一张正方形的纸,把它变化一个长方形。
(2)再拿一张长方形的纸,在上面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
然后让学生想象长方形、正方形的样子,再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这样让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从而探讨数学问题有活动,能使学生全面准确地感知学习材料,从而获得直接经验后又进行理性想象,很好地形成空间观念。
总之,学生的数学活动必须融入学生生活。教师应努力创设数学学习与生活触觉,与生活紧密联系。
参考文献:
[1]杨灵芝.数学实践活动课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J].全国优秀作文选(教师教育),2020(06):28-29.
[2]颜艳晖.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提高学生数学素养[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5(07):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