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指向写作”的阅读,是指在阅读教学时不只考虑文本“表达”了什么,而要考虑作者是如何“表达”、实现“表达”的。“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最关注的是文本的表达形式,从“写什么”中读出“怎么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从关注字、词、句的品读,加强语言积累;关注篇章结构,学习布局谋篇;关注文体知识,体会表达差异;关注主题表达,学习情感表达的方式四方面进行探究,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
【关键词】指向写作 阅读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05-0118-02
“指向写作”的阅读,是指在阅读教学时不只考虑文本“表达”了什么,而要考虑作者是如何“表达”、实现“表达”的。“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最关注的是文本的表达形式,从“写什么”中读出“怎么写”。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一起探索在阅读文本、理解文本内容的同时,掌握更多的写作技巧。
一、关注字、词、句的品读,加强语言积累
课堂中我们会发现,许多词语之间存在着丰富的联系,利用词语组合的方式,将零散的“词语”串连成线,构建新的语境,不仅可以丰富词语形象,而且能放大词语教学的功能。在阅读教学中,笔者一般要求学生做到每一课都有所积累,为丰富学生的词语积累,笔者还有意识让学生进行词语归类积累,如按“叠词、象声词、颜色词、春夏秋冬、江河湖海、日月星辰”“外貌、神态、心情、动作”等不同方面进行归类积累。在此积累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捕捉一个场景,或创设一定的情景对学生进行运用词语的灵活性训练,如期中语文质量检测时,你可以用哪些词语来描写监考老师?语文质量检测的结果就要公布,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你此时此刻的心情呢?语文质量检测的结果出来之后,你能用哪些词语表达你的所见所闻所感呢?学生自然由此景此境联想到已积累的词语,激发表达欲望。
以《秦陵兵马俑》一课教学片断为例。
学习课文4~10小节,体会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1.师:让我们一起来快速阅读4~10小节,数一数具体介绍了几种兵马俑。
交流板书:“将军俑、武士俑、骑兵俑、车兵俑、弓弩手、马俑”
(教师引,学生说)真是类型众多啊!那么他们的个性鲜明体现在哪儿呢?
2.学习学会区别军俑和武士俑,体会“个性鲜明”。
师:这里有两张图片,你能猜出他们的身份吗?(媒体出示:武士俑、将军俑的图片)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怎么猜出来的?
3.词语宝箱
师:作者在描写兵马俑时,也试图展现他们不同的个性,让我们来找找相关词语。
a.找出文中表示兵马俑手部动作的动词。(媒体出示:执、持、握、擎、拿)
b.找出文中表示兵马俑穿着的动词。(媒体出示:戴、着、蹬、披、穿、套)
c.找出文中描写兵马俑神态的词语(媒体出示:神态自若、神态严峻)
师:是啊,兵马俑在雕塑上体现了各自不同的身份,请男生读将军俑;女生读武士俑;齐读另四种兵马俑,感受兵马俑的个性鲜明。我国古代雕塑家的技艺精湛,手中的作品和真人没有差别,兵马俑真是惟妙惟肖啊!
4.出示一种兵马俑
师:你能学习课文的方法,从身材、服饰、动作几方面来介绍吗?
生交流……
作者在介绍不同兵马俑时从身材、服饰、兵器、神态几方面来描写,并运用了准确的动词来体现人物特点。这些描写外貌、神态的词语在文中比较丰富,可以让学生分类摘抄、积累。同时学习了课文中描写兵马俑的方法,要能内化为自己的写作技能,所以在品读文本之后,让学生运用学习的人物描写方法及积累的字词来描写另一种兵马俑,创设场景,检测学生对写作方法掌握的程度。
二、关注篇章结构,学习布局谋篇
学生作文最头疼的是“构思”。这跟我们阅读教学中不注意“篇”的教学,有着重要关联。我们的阅读教学太强调“字词之妙”,为了一两个字的“妙”处,讲大半节课都不够;却忘了让学生去领会整篇课文结构上的奥妙。学生在习作前常常感到无从下手,往往也是因为脑海中没有文章的结构,基础的结构没有,学生便无话可说,即使表达了也寥寥几语,写不具体。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关注课文的段落、结构,学习相应的布局謀篇的方法。以《颐和园》一课教学片断为例。
1.概括颐和园特点,学习首尾呼应的写法
①师:颐和园有什么特点呢?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用直线画出概括颐和园特点的句子。②交流,出示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师:从这两句中可以看出颐和园有什么特点?板书:大、美。③师:第一节先概括颐和园的特点大而且美丽,最后一节又以美丽、大作为结尾,这种写法就是——首尾呼应。
2.抓住景点,学习抓重点的写作方法
①师:颐和园是中国现存的最大的皇家园林(出示平面图),景点众多,指名读几个景点,如此多的景点作者有没有一一介绍?作者写了哪几个景点?快速浏览课文,在文中圈出景点名称。交流,板画:长廊 万寿山 佛香阁 排云殿 昆明话 十七孔桥
②师:为什么不一一介绍?不是多写几个才能体现大吗?(不能面面俱到,要抓重点)那为什么写这几处景点而不写其他的景点呢?交流回答(选景注意种类有山有水,高低错落,层次感)看来,选取这几处景点不是巧合,而是作者有意的安排,有意的就叫“构思”。板书:构思 选景
3.画出过渡句,学习按游览路线的写作方法
①师:有目的地选取景点之后,景点与景点之间需要过渡才能把这零散的景点连成整体,请你再次默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游览景点之间过渡的句子。
②生自由读课文,划句子。交流,出示四句过渡句分组读句子。师:这四句过渡句串成了作者游览颐和园的一条路线,板书:路线,这条线是作者随意写的吗?还是作者有意安排的?也是需要构思的。我们在写作之前也要想一想,我的线呢?
③请同学们再读这几句过渡句,找出句中的动词,做标记。动词有没有重复的?也是巧合?(有意的安排,根据景点特点设计动作)
《颐和园》一课在布局谋篇上有许多写作知识点值得在阅读教学中让孩子学习的,尤其是作者按游览路线介绍景点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写景方法,有别于《美丽的小兴安岭》,按四季的顺序介绍景点,让学生多一种写作的方法,当实际运用时便会多一种选择,不会写出千篇一律的文章。
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既关注文本内容,同时关注文本结构,在小学教学中实施,能够让小学生更好地了解写作知识并应用到写作实践中,能改善仅仅由写话而带来的分段意识不强、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三、关注文体知识,体会表达差异
小学语文教材中较多出现的是记叙文,但也有一部分说明文及其他文体。说明文和记叙文的语言表达有区别,记叙文侧重描写,多用长句,常有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说明文的语言比较简洁,多用打比方、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对于各种说明方法,是说明文中让学生掌握的写作要点。
以《赵州桥》一课片断为例。
学习2、3节。
1.出示自学要求:
默读2、3小节,用“——”画出能够概括赵州桥特点的句子。
2.指名回答,板书:雄伟 坚固 美观
3.从文中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赵州桥的“雄伟”?
交流,指名读句子 板书:50多米 9米多 37米
出示:桥长50多米,有9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
桥很长很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
比较两句异同 (学习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4.把句子补充完整
姚明个子真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文第2节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展现了赵州桥的雄伟,让读者有更直观的感受。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这种方法,再通过句式练习巩固。如果我们要求学生把学过的方法直接运用到作文中,势必会增强学生作文的难度,因此,教师有必要对习作运用搭桥铺路。如“姚明个儿真高!_______。”让学生自由填空,可以填“有229 厘米”,还可以填“只要一举手,就能轻而易举抓住篮框”等等。通过句式训练,让学生掌握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再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就容易很多。同时,让学生感知说明文和记叙文的区别,不同的文体需要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学生在写文具、建筑物、家用电器等介绍物品的说明文时,便会运用相应的语言形式,不会出现表达与文体不一致的现象。
四、关注主题表达,学习情感表达的方法
在写作中,文章中心明确一直是难点,如何明确文章的主题、中心突出是对小学生比较高的要求。由于年龄特点,小学生情感的表达比较空洞,停留在口头呼号的层面,喜欢直接抒情,往往达不到真正将主题体现的效果。所以,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高年级学生关注课文中作者如何表达情感,如何突出主题是很有必要的。
以《家乡的桥》一课教学片断为例。
1.欣赏江南水乡风景,导入新课
(1)观图,师:同学们,中国自古就被誉为“桥的故乡”,桥在中国不仅是一种建筑,也是一种文化。这是旅美画家陈逸飞的油画,题为《故乡的回忆》。1984年,这幅以周庄双桥为素材的作品与其他37幅作品,在美国石油大王哈默的画展中展出,引起了轰动。当年哈默访华时,将这幅《故乡的回忆》高价买下,作为礼物赠送给邓小平同志,这幅油画被选为联合国首日封邮票图案,从此,默默无闻的双桥走向了世界,姑苏的小桥流水,江南的水乡风光也吸引了更多的外国游客。
(2)江南水乡多,桥也多,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江南水乡欣赏那独特的风景。欣赏了图片,江南水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风景优美,水多,桥多)浙江宁波的一位作家王申浩以家乡的桥为题写下了这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26课,一起来读课题。
……
2.升华感情,总结写法
(1)出示:长相忆,最忆家乡的桥。(2)练习有感情朗读。饱含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热爱家乡,思念家乡)(3)出示:陈逸飞的双桥油画。师:同学们再看这幅画,猜一猜画家给这幅画起了什么名字?
生交流。
师:这幅画的名字叫《故乡的回忆》。作家思念家乡写桥,画家怀念家乡画桥,想念家乡的情感是借助于“桥”来表达的,这种便是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
桥是故乡的美,月是故乡的明,水是故乡的甜,人还是故乡的亲。这份对故乡难以割舍的情感,借助于家乡的某个景、某个物表达出来。请同学们课后学习课文的写法,课后完成习作《家乡的____》
这是《家乡的桥》一课教学的第一环节和最后一个环节,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家乡桥的特点不是难事,但作者在文字背后那份对故乡的深情如何才能让學生感受到却是教学中的难点。教师借助旅美画家陈逸飞的油画《故乡的回忆》导入新课,串联课文,在课文结尾升华感情,较好地突破了难点!画家用画表达思念故乡之情,作家用文表达思乡之情。无论哪一种,情感都是寄托于具体的景、物、事,不是空洞地抒情。这种借物抒情的表达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中既深有同感又掌握了借助事物抒发情感的写作方法,可谓相辅相成,指向写作的同时更好地阅读理解了课文。
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在现行的教材体系下,是阅读教学课程改革的新样式,它与传统的重内容理解的阅读教学主张、样式是相互补充的,它们的结合会让阅读教学更加接近语文教学的本真。语文教学中,关注作者的表达,培养学生运用语文文字的能力,不割裂阅读与写作的有机联系是值得探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管建刚.指向写作的阅读课:你误读了吗[J].小学教学(语文版),2014
[2]沈虹.让工具性与人文性在语文教学中和谐共舞[J].教学周刊,2014
[3]成尚荣.“指向写作的阅读课”:我的理解与建议[J].小学语文教师,2014
[4]李海华.“指向写作的阅读课”的隐忧与对策[J].语文教学通讯,2014
[5]蔡卫芳.交融·和谐·统一——语文阅读教学焕发新活力不能忽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J].课程教育研究,2013
[6]张贤斌.管建刚老师“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4
作者简介:
孙晓艳(1980年-),女,上海人,任职于上海市民办中芯学校小学部,小教高级职称,教育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