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思华
随着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拉开帷幕后,“核心素养”一词也成为了时代话语。就历史学科而言,核心素养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等五大方面。如何通过具体实践将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达成?本文结合一轮复习“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的教学实践,与大家探讨交流。
一、以体系架构掌握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念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无论古今人们都相当重视时空。历史讲述的是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所以掌握时空观念是学好历史的最基本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上课时利用历史地图、大事年表、时间轴或空间轴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一个个的“时空架构”,培养学生联系时空进行思考的意识,使学生能够明白特定的事是和特定的时空相联系的。
在中国近代史的复习中,晚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达数百份之多。这些或长或短,或大或小的条约,涉及方方面面,简直就是“半部”中国近代史。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晚清条约,应将其置于1840—1900年的中国历史中,并结合世界史背景,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明等角度构建中国在1840—1900年的时空坐标。通过时间轴这种形式构建晚清条约的背景知识体系,使学生能够在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的局部与整体,变化与发展,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晚清条约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二、以问题探究落实核心素养之史料实证
俗话说:“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史料实证是指经过严格的辨析验证获得可信的史料,并据此达到重现真实历史的方法和态度。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精选史料作为依托,引导学生理解学习的内容和准确评价历史事物,并能运用史料得出新的历史认识。
关于晚清条约,在历史教学中往往未对这一课程资源给予应有的重视,并以为历史教材上罗列的条款就是条约本身。实际上,历史教材上罗列的一些条约条款,只是编写者从条约全部条款中选择出自认为危害性较大的内容,不是、也不等于条约本身, 由于主观与客观因素的影响,历史教材上的论述,与实际条约的内容相比,可能会出现失真、偏差、疏漏等问题。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辨别和运用史料的能力,鼓励学生探究历史真相,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
三、以情境创设实现核心素养之历史解释和历史理解
如何增进学生的历史理解?以往不少历史老师在讲授历史事件时,只是让学生背下事件的原因内容影响等,缺乏对事件的深入理解与分析,学生只是死记硬背,这并不利用学生的记忆和运用,比较可行的做法是:将内容情境化。通过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进入“历史现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更好地理解学习的内容。如在讲授列强攫取了中国的领事裁判权时,可以设置如下情境:假如当时一个法国人在广州打死了一个英国人,你是广州的府县,你会怎样处理?依据是什么?然后展示《南京条约》附件里有关领事裁判权的条款辅助学生思考:
《中美望厦条约》第二十一款:嗣后中国民人与合众国民人有争斗、词讼、交涉事件、中国民人由中国地方官捉拿审讯,照中国例治罪;合众国民人由领事等官捉拿审讯,照本国例治罪。
第二十五款:……若合众国民人在中国与别国贸易之人因事争论者,应听两造查照各本国所立条约办理,中国官员均不得过问。
学生结合条约内容进入“历史现场”后,很快就能得出答案:广州官府不参与处理,由外国人的司法机关来审判。依据是通过《南京条约》附件,外国人获得领事裁判权,不受中国法律制约,外国人之间的刑事案例中国不得干预。
情境创设可以增强历史教学的“现场感”,帮助学生重回历史现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激情,实现核心素养之历史理解。
四、以情感升华培养核心素养之历史价值观
“价值观教育应该是历史教育的核心”。在教学中,许多教师总担心时间不够,不敢补充教科书上没有的内容,讲授完知识点就完成任务了,若仅仅是告诉学生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那么他们所接受的教育不过是一堆枯燥乏味的“故纸堆”,历史教育的最终着力点是要传播给学生“最有价值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如何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我们可以借鉴并渗透学术研究上的一些成果,这些研究成果较之历史教科书上苍白无力的纲要式结论,有着更强的感染力。
如在讲解与分析晚清条约时,关于五口通商、协定关税以及治外法权等问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一书中的部分论述:
“当时的人对这些条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他们觉得外国人在广州一口通商的时候已经不易防范,现在有五口通商,那么外国人就可以横行天下,防不胜防。直到前清末年,文人忧国者莫不以五口通商为后来的祸根。……”
“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些年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却并不这样看治外法权,在道光时代的人的目光中,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他们争所不当争,放弃所不应当放弃的。”
蒋廷黻的结论是:不平等条约的根源,一部分是由于我们的无知,一部分是由于我們的法制未达到近代文明的水准。
借鉴学者的这些研究成果,引导学生对晚清历史的自我反思,启发学生思考“在主动积极融入国际社会的同时,如何更好地捍卫民族权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问题,培养学生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历史学科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从历史事件中汲取有益的精神财富和宝贵经验,并以此形成积极、正确、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唤醒学生内在的思想力量。
总之,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如何让历史课堂真正成为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主阵地,这是对我们发出的要求和挑战。“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潭水”,作为历史教师,我们需要加强专业阅读,提高自身素养,并将之渗透于历史教学中,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优秀品质,才能不辜负时代的重托,真正实现历史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周建漳.历史及其理解和解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黄牧航.高中历史科学业评价体系研究[M].长春:长春出版社,2011.
广东省湛江市第二十中学 524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