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早玉
“对分课堂”是复旦大学心理系博导张学新于2014年提出的教学模式,受到高等教育课堂的欢迎。笔者将这种教学模式应用到初中数学课堂中,通过“隔堂对分”和“当堂对分”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隔堂对分案例
以小专题复习——线段中点模型的探究与应用为例,隔堂对分教学具体过程如下:
1.小组讨论(10分钟)
学生:要求四人小组打开作业,针对指定题目的解题思路和答题规范展开讨论,轮流发言,最后组长总结,保证人人都要说话,人人都可加分。组员们一起进行思路修正,统一答题标准,为下轮分享环节做准备。
教师:进行巡查,检查作业完成情况同时进行评价,给以加分,没有完成作业则相应扣分,同时进行适当引导和督促,保证讨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对话答疑(10分钟)
这个环节称为“亮考帮”,教师随机抽取两三个组员上台分享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亮闪闪);下面的同学针对不懂的地方进行提问(考考你);台上的同学解答不出的时候其他同学可以帮忙解答(帮帮我)。最后教师进行统一归纳答疑。
3.新课讲授(10分钟)
教师:进行承上启下,例题精讲,归纳引导出线段中点的规律。
学生:集中精神听取老师的讲解,积极回答,认真思考,做好笔记。
4.独学反思
堂上独学(10分钟):过关小测5题,要求全体同学分层完成,教师巡查学生的解答情况,适当答疑。
课后独学(30分钟):复习及查阅相关资料继续巩固,认真完成作业,为下一节课的小组讨论做准备。
二、当堂对分案例
以《实数的运算》为例,当堂对分教学具体过程如下:
1.教师讲授(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温故知新,然后通过典例精讲知识点。
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做好笔记。
2.独学反思(10分钟)
教师: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6道计算题。
学生:獨立思考,认真答题,进一步巩固实数的运算法则和运算定律。
3.小组讨论(10分钟)
教师:进行巡查,及时引导和督促。
学生:四人小组进行讨论,组员轮流发言交流,无法达成一致的留待下一个环节时再提出。
4.对话答疑10分钟
教师:随机抽取组员上台分享本组讨论结果,全班同学进行点评,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答疑。
学生:组员带着本组作品上台展示和分享,组员之间互相提问,互相答疑。
三、“对分课堂”注意事项
1.教师要提前精心备课
在“对分课堂”模式下,教师上课的时间只有一半,所以必须精讲内容,精心备课,教法必须灵活多样,切忌千课一法,千人一面。
2.小组成员必须精心搭配
对学生进行分组,四人为一个学习讨论小组,组员结构为1A+2B+1C,A级同学具有较强的解题能力和表达能力,B级同学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C级同学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较差。四人小组必须一起合作,互帮互助,一起完成教师布置的各项讨论任务。组长要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这就需要教师精心培养,必要时联合家长协助培养。
3.教学评价必须公平合理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笔者把期末总评比例做了调整。平时成绩占60%,期末统测占40%,每节课学生的讨论表现都由组长和老师填写“课堂学习评价表”,进行评价加分,上台展示分享的也按其表现进行评价加分,最后期末按照比例计入总评。
4.分层布置作业
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必须进行分层,对双差生同学要降低要求,他们只需要好好复习完成A层作业即可,而好的同学则要求强化独学,努力专研,完成C类拓展题。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肯定,经过随机调查,学生满意度高达100%。笔者所任教班级在中考名列前茅,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实践证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同样可以有效应用,值得大力提倡推广。
【注: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初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课题批准号:202012571)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韦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