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前教育专业领域类课程的学习主要是指学科教学知识(也即 PCK知识)的学习。PCK知识的概念是由美国学者舒尔曼提出的,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合学科与教学知识而形成的一种知识,是学科内容知识、学习者知识和教学方法知识三方面知识的综合。后来的研究者进一步把学科教学知识丰富与补充为学科、教学、学生和学习情境四个相关方面的动态知识体系。学前教育领域指导类课程学习情境如果是基于互联网的数字化环境,这就要求该类课程的设计者具有新的课程理念与设计思路,区别于线下面授教学,把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到学前教育专业领域教学活动中来,构建新的教与学的语境,在这种语境下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等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调动与发挥出来。
【关键词】互联网 幼儿 社会教育
【中图分类号】G434;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06-0134-03
“学科教学知识”的教学主要由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两个阶段构成。因此,互联网下的学前专业五大领域类课程之一——幼儿社会教育活动与指导课程应从领域教学的设计和实施两方面来进行思考与调整。[1]
一、幼儿社会教育课程的教学设计
(一)从作为数字原住民的学生角度出发
当前在校的高校大学生是00后出生,他们基本属于数字原住民,这些数字原住民习惯于快速接受信息,喜欢即时的肯定和频繁的奖励,这些新的行为模式,为传统的高校教师和线下课堂教学带来了相当的困扰,但是疫情之下的客观环境与条件,使得这些数字原住民的特点成为他们学习的优势与基础,他们能很快接受和适应网络学习方式,学习效果也超过预期,大多数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也逐渐形成。[2]
(二)明晰幼儿社会教育教学的PCK知识
在开展幼儿社会教育领域的教学之前,我们要明晰社会领域的教学知识具体内容。具体有以下四方面:
1.“领域内容知识”(P),社会领域的“领域内容知识”指关于3~6岁幼儿的核心经验的知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的“领域教育目标”准确描述了幼儿需要掌握和理解社会性学习与发展的一些重要概念、能力和技能。
2.“儿童社会性发展知识(C)”,是指关于3~6岁幼儿社会性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的知识。这一部分包括有关3~6岁儿童社会领域发展的年龄特征、3~6岁儿童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发展动因。教师只有正确把握幼儿每个年龄段的发展特点及动因,才能合理开展教育活动。
3.教学法知识(K),“教学法”是指教师对幼儿进行社会性教育时采用的教学方法与策略。“社会领域”的教育活动具有环境的依赖性、生活的自然性、目标的整合性和家、园、社区的一致性以及与其他领域交叉性等特点。因此,其教学法知识也具有独特性。[3]
4.学习情境知识、社会文化知识(S/T)等。互联网下教与学的发动、互动、反馈与评价等都是基于网络。这种教学语境是以信息化平台为支持,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利用互联网的技术手段、前置相关学习资源,构建虚拟班级交流氛围,通过互联网与学生进行即时的反馈与互动,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促进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4]
(三)基于岗位能力,设计学生幼儿社会教育教学的学习内容
幼儿社会领域PCK知识是从幼儿教师岗位相关能力的形成过程入手,以任务驱动,分模块构建学生社会领域教学知识。共分为四个任务模块,第一模块:观察与了解幼儿社会性发展;第二模块:掌握幼儿社会教育的目标、内容与方法;第三模块:幼儿社会教育的设计与组织;第四模块:幼儿社会教育活动评价与反思。
(四)遵循程序性知识获得机制设计学习路径
领域教学知识就其获得机制来讲,其实就是程序性知识的的获得与掌握。其获得过程包括是什么—怎么做—别人(示范)—尝试—反复练习—自动化几个环节。因此,我们根据程序性知识获得的过程来设计学生获得领域教学的路径。在互联网学习情境下,幼儿社会领域教学设计要基于数字化学习环境,围绕四个模块,根据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认知规律,每一模块又以“学习指导—理论知识—案例观摩—梳理澄清—实践体验—反思评价”架构学生幼儿社会领域教学能力掌握的路径。具体详见图1。
“学习指导”是针对学生在互联网学习情境下自主学习进行的学习导引。导引要遵循学生教育技能学习与掌握的规律,通过该环节让学生知道教师的教学思路以及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搭好系统而完整的学习认知支架体系,明确不同内容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互联网语境下思维方式和自主学习习惯。
“基础知识”是社会领域PCK的理论知识、技能点,是学生该领域教学知识学习应知应会的必备知识。这一部分根据学生网络学习的碎片化特点,把各種载体的学习内容碎片化梯度化、差异化编辑,以多种表征方式投放和提供学习资源。
“案例观摩”是让学生在实践练习时提供的可模仿与参考的样例。案例是针对后面的学习任务学生可以模仿的案例,也是学习者力所能及可模仿案例。
“澄清梳理”是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在线上互动讨论、答疑以及作业中反映出来的错误的、模糊的、知识体系中的漏洞或是断联的地方教师及时做个别或是群体的反馈与澄清,以筑牢学生的正确而清晰的知识体系结构。
“实践练习”是根据互联网下碎片化、视觉学习的闪存性,对应需要实践练习的技能点设计的相应任务,通过任务的完成把碎片化的知识迁移到情境中、活动中、交往中,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掌握幼儿社会领域教学策略,形成相应的职业态度与能力。
“反思评价”是在学生完成实践练习后视频交流分享与反思评价。评价与反思可多种形式,个人、小组或是班级,同时也可以要求幼儿园一线教师参与。
以上的各个环节大致如此,在实施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的反馈适时调整顺序。
二、互联网下的幼儿社会性教育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在互联网下的教学不再是知识在师生之间的单向传递,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知识。教师教学的起点是理解和把握学习个体已有经验图式,通过多种表征形式,注意不同任务设计之间的联系性、一致性以及任务的兴趣性和挑战性,使学生在积极主动中使新学习材料与已有的认知结构获得有意义的联系,所以在教学实施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相互了解,拉近距离
在互联网学习情境下的学习彼此之间是陌生的,因此要营造共同学习的温馨的虚拟环境,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加师生之间的认同感,消除互联网带来的虚拟感,增强学生学习的代入感。如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让师生相互了解。了解不是通过简单的言语自我介绍来进行的,而是通过让学生网上查阅教师的资料与信息,教师制作小微课来介绍自己,不仅拉近了师生的关系,同时也示范了社会领域教学的生活性以及社会情感体验为重的教学内容与理念。
(二)精心引导、自主学习
互联网下的线上学习是学生的自主学习。但是自主学习并不等于自由学习,网上学习还是要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因此,课堂学习前教师要提前布置与发放本周的“学习指导”,让学生复习并熟知教师的教学设计,按照教师设定的教学环节与教学节奏来进行学习。 “学习指导”一定从学生认知角度出发,设计从不知到知、少知到多知,或者从不会、不太会到会的过程。该环节重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学习指导”这一支架,帮助学生有效建构社会领域的PCK知识。
(三)积极互动,有效调控
根据数字原住民喜欢即时的肯定和频繁的奖励的特点,课堂学习中教师结合不同的内容投放问题与讨论话题,将所设计的评价任务嵌入学习过程及时动态监测学生学习的进度与效果。既便于学生及时展现与分享自己的感受,发挥同伴间模仿和激励作用,也便于教师自己不断地了解学生的目标达成情况。
每模块学习后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在一个单元学习结束之后,教师必须设计好反思的支架或路径,引领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反思的内容应视学习目标或所学内容的意义而定,可以是核心知识的结构化,如本模块的思维导图,形成自己的理论知识的建构与巩固。
该环节重在调控学生的学习进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和深度学习。
(四)观察模仿、澄清认知
社会领域的教学活动重在让学生掌握幼儿社会领域的PCK知识,而不仅仅是抽象的概念与原则的简单理解。在基础知识学习后,一定要跟进相关内容的观摩案例。教师所提供的观摩案例是针对本领域的技能点而精心筛选和编辑过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提出案例分析的问题,组织学生对教学案例进行结构性的教学解释。通过课堂翻转的方式, 使学生自主学习,从问题入手,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5]
如学生在第一模块学习了“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知识”,接下来就提供幼儿的活动视频和该活动的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出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水平与特点。
(五)任务驱动,螺旋提升
除了前面课堂学习中的作业与检测之外,还需要为学生设计实训任务,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实现迁移、综合运用。学生只有在不断的教学与持续使用个人的学科专业知识于教学活动中,才能实现领域教学PCK知识的形成。这种持续的使用是结合社会领域不同的教育内容,反复练习和巩固,使学生教育能力在反复的练习中螺旋提升。
但是在互联网下的学习条件下确实是能够实现部分的实训任务设计与实施的,允许用个人喜欢的各种媒体形式呈现以构建学生的幼儿社会教育技能。如第二模块设计有关社会教育的内容与方法的“自制图书”“亲子活动”“手绘社区地图”“传统文化分享”,以及“疫情中的生活方式”微调查等。第四模块实训任务是在智慧平台、腾讯课堂、腾讯会议上等开展教学模拟云课堂与小组内、组间以及个人的评价反思。
(六)多种形式,能力为重的评价与考核
幼儿社会领域教学成效的考核方式是学生签到与时长、笔记、单元反思和实践作业多种形式的过程考核和结果评价的结合。考核的内容重在对照实训任务进行能力考核,实训任务以实训手册的方式,将每一实训任务的实训目的、实训材料与环境、实训的过程以及实训考核标准一一交代清楚,使知道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让学生的能力提升有显性的成果进行自我鼓励与强化,会激发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七)线上与线下学习衔接
互联网下的教学要精准分析学情,对学习质量进行诊断评估,有针对性地制订教学计划。教育指导类课程可在前期线上基本知识、模拟实践练习的基础上,通过适当增加学生的现场互动交流、实训室的教学模拟以及幼儿园实践学习的学时和模块比例,使学生在实践练习中不断观察、反思和学习,从而促进领域教学 PCK知识的形成。
总之,互联网下的学前专业五大领域类课程设计与实施要了解数字原住民学生的学习方式,明晰学生领域教学PCK知识学什么,在数字化、居家化以及后疫情时代不同情境下怎样表征教育策略,充分发挥其中的优势,了解这种教学方式的不足,以科學的态度与理念,促进师范生领域教学知识的获得与发展,确保教学质量,同时也为疫情后时代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下的教育指导类课程的改革与创新提供有益的、操作性的经验。
参考文献:
[1]梁永平.职前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13,33(1):108
[2]王春燕.融合信息技术 探究家校共育新模式[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0(20):17-19
[3]张明红.从PCK视角探析幼儿教师社会领域专业能力的提升[J].上海托幼,2018(12)
[4]宋正芳.专升本英语辅导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设计和实施[J].国际公关,2020(1)
[5]李伟胜.学科教学知识(PCK)的核心因素及其对教师教育的启示[J].教师教育研究,2009(3)
作者简介:
李焕稳(1966年-),女,河北衡水人,高级讲师 ,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