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行为观察能力培养现状与对策研究

2021-10-18 11:03杨颖怡陶红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幼儿教师中职专业

杨颖怡 陶红

幼儿行为观察是开展学前教育活动的前提,也是幼儿教师的基本能力之一。随着学前教育的不断发展,幼儿行为观察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年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等国家政策文件的先后出台,幼儿教师角色转换、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以幼儿为中心等教育理念的践行与推广,都强调了幼儿行为观察能力在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可见,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急需提升自身的幼儿行为观察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教育工作。为此,本研究尝试从课程设置、教师教学、实践训练等方面,对目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行为观察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基于现状提出对策建议,促进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相关领域的发展。

一、幼儿行为观察能力的教育内涵

观察在教育领域中有着久远的发展史。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观察被广泛运用于儿童教育上。夸美纽斯和卢梭较早地提出观察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认为了解儿童是培养儿童的基础,观察是了解儿童兴趣、需要和检验他们学习方式的有效方法。幼儿教育改革家蒙台梭利指出教师最基本的品质就是观察能力,研究儿童个体区别、工作曲线、进步过程和发展综述都需要通过长期的观察研究。[1]虞永平教授提出,观察能力是教师首要的必备能力,观察是适宜性教育的基础,是教师指导的前提,更是幼儿园课程的起点。[2]王烨芳认为观察的目的在于读懂幼儿的行为,明白其行为背后的意义和需要,并为幼儿提供及时的、适合的帮助。[3]王佳佳指出当前学前教育学生在幼儿行为观察上存在着价值性判断缺失、观察记录能力不足、观察分析不够深入、回应策略缺乏操作性等问题。[4]

综合来说,笔者认为幼儿行为观察是幼儿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对开展适宜的幼儿教育活动和提高学前教育质量有着重要作用。它以幼儿行为为对象,以探析幼儿行为意义和了解幼儿兴趣需要为目的,以提供适时适当指导为结果。幼儿行为观察能力是综合性的,包括明确观察目的、运用观察方法、记录观察过程、分析观察结果和操作指导策略。随着学前教育的发展,提升教师的幼儿行为观察能力愈发重要。

二、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行为观察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一)落实学前教育政策之需

随着学前教育的发展,幼儿教师的幼儿行为观察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幼儿教师应该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5]《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也指出,教师需在教育活动中观察幼儿,根据幼儿的表现和需要,调整活动,给予适宜的指导。

此外,教师还应有效运用观察、谈话、家园联系、作品分析等多种方法,客观地、全面地了解和评价幼儿。[6]由此可见,幼儿行为观察能力是幼儿教师的核心专业能力,提升学前教育学生的幼儿行为观察能力是落实学前教育相关政策、促进学前教育发展的必要举措。

(二)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之需

自出台“全面二孩”政策后,幼儿教师的缺口日渐突显,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已然是培养幼儿教师的一支生力军。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幼儿教师的素质和专业要求也在提升,仅仅重视培养学生的唱歌、跳舞和弹钢琴等艺术能力是不够的,幼儿教师正面临着新的挑战。近年来,幼儿游戏课程、区域活动、“以幼儿为中心”教育理念的践行与推广,不断强调幼儿行为观察能力的重要地位。

同时,幼儿教师也需要具备科学而敏锐的观察能力,从幼儿的回应中,不断总结和改善自身教学,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由此可见,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需要提升自身的幼儿行为观察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教育工作和新的挑战,逐步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三)促进幼儿健康全面成长之需

蒙台梭利认为,教师的角色应该是观察者和引导者。在教育活动中,教师由主讲人转换为观察者的角色,有利于幼儿由被动接受者转换为主动探索者,幼儿的意愿得到绝对尊重的前提下,更容易感到愉悦和满足,这也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此外,教师在日常观察中,能够了解幼儿真实的兴趣和需要,发现幼儿潜在的发展可能,从而为幼儿提供科学、全面的活动与指导。观察应该贯穿幼儿活动全过程,它不仅是为幼儿提供适宜性活动的必要基础,也是做出针对性指导的重要依据,更是全面、客观评价幼儿的有力工具。由此看来,观察是幼师的核心专业技能之一,中职学前教育的学生必须具备并熟悉这项技能,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健康全面成长。

三、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行为观察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意识薄弱,课程设置存在缺陷

通过2011年广东省制定的《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指导性方案》(下面简称《指导性方案》)可以了解到,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类型主要分为德育课程、文化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与实习五类,而专业课程又细分为专业核心课程(包括教师口语、声乐、钢琴、舞蹈、美术)和专业方向课程(包括学前教育心理学、幼儿园活动教程、幼兒园卫生保健等),可以看出专业方向课程属于专业理论类课程,在总课时中仅占比9.8%,仅先于德育课程(见图1)。

中职学校的目标趋向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所以课程设置体现了鲜明的实践性。然而这种课时分配比例的差距也表明了中职院校重技能、轻理论的现状。诸如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等专业理论课程是指导幼儿教师观察实践的必要基础。院校若对此类课程不重视,必然导致学生在理论素养上的不足,在实践过程中难以理解和科学解释幼儿行为的起因,无法准确判断幼儿的心理需求和发展现状,也就难以提供适宜的教育活动。

同时,培养幼儿行为观察能力的关键课程,如幼儿游戏指导、幼儿行为观察与评价等都没有在《指导性方案》中提及。可见对学前教育学生的幼儿行为观察能力培养意识薄弱、相关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是导致学前教育学生幼儿行为观察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

(二)教师观察素养不高,教学方式过于陈旧

《2019年度广东省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报告》显示,现阶段中职教师绝大多数是本科学历,占比94.09%,具有硕士学历的教师占比只有11.33%,拥有高级职称的占比18.71%(见表1)。由此可推测,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应普遍处于本科水平和中级职称,这也说明教师自身理论知识储备是不足的,同时缺乏从事一线幼教的工作经验,导致教师的幼儿行为观察经验不足,观察意识薄弱,观察理论匮乏,观察能力有限,总体观察素养不高。这也使得学生难以从教师的日常教学中获得有关幼儿行为观察的充足知识和科学指导,这种输入缺失的结果,会表现在学生对观察对象的选择、观察过程的记录和观察结果的分析等方面的手足无措。

此外,目前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还有很大补充空间,2019年全省中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占比62.85%,总数比上一年还略有下降(见表1)。而非双师型教师教学过程中很少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方式过于陈旧,对学前心理学、学前卫生学、幼儿活动设计与指导等课程的教学只停留在表面,未能结合幼儿具体的行为表现进行讲解,导致学生对幼儿行为观察的相关理论学习热情不高,难以理解所学知识。

(三)实践内容局限,缺乏观察实践训练

在教育实践中,中职院校会安排学生进行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和顶岗实习。实践性课程是学生将其所学运用到现实中,从而充实和提升自身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然而,在中职学前教育学生见习和实习过程中,实践的内容主要是熟悉幼儿园的环境,了解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安排,观摩教师如何开展保教活动,协助教师做环境创设等工作,并未安排有关幼儿行为观察的训练环节,观察幼儿也未纳入幼儿园见习实习的要求中。比如:在实习期间,院校没有要求学生记录幼儿行为并撰写观察报告,幼儿园也没有安排老教师对见习实习学生做相关的观察指导。[7]总之,中职学生没有得到观察能力培养目标的指引,观察的意识难以形成,缺少观察方法的学习和运用,观察能力也未能得到针对性的锻炼和发展。

四、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行为观察能力培养对策

(一)增强培养意识,实现观察认知升级

中职学校应从教师到学生,提升全员对幼儿行为观察能力的认识。可定期开展相关主题的讲座,邀请一线教师到校宣传有关经验;亦或是开展幼儿行为观察的技能竞赛,发挥竞赛的激励性作用。使得教师和学生明白观察能力对科学教育、学生发展的重要性,重视这项专业技能的培养和发展。

此外,院校应该引导教师和学生正确认识和深入领悟何为幼儿行为观察,纠正简单地将幼儿行为观察能力等同于观察方法的学习和对幼儿问题行为的分析的错误观念。教师和学生应树立以科学解释幼儿行为、为幼儿提供适应性教育和指导为目的;明确幼儿行为观察能力具体包括确定观察目的、运用观察方法、记录观察过程、分析观察结果和操作指导策略。对观察能力的培养有全面的了解,更有利于指引学生获得和提升幼儿行为观察能力。

(二)完善课程设置,加强观察理论学习

幼儿行为观察离不开观察理论的指导,学前教育学生对观察理论了解丰富、理解透彻,不仅能够保证观察的科学性和客观性,还能提升自身观察与分析的敏锐性和准确性,为其教育活动提供有效保障。为此,院校需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幼儿行为观察能力的培养,完善相关课程的设置,如增设儿童行为观察的专门课程、延长学前心理学和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等专业理论课程的课时等。

此外,院校应丰富学前教育学生的理论学习模式,除了课堂理论学习外,可组织学生形成课外学习小组,互相交流与讨论,充分利用网络和书籍资源,对幼儿行为事例进行观察分析训练,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动笔,培养自身的观察理论素养。

(三)提高教师观察素养,丰富课堂教学

师资质量无疑是提升学生能力的重要支撑。院校可从以下方面提高教师的观察素养:一是尽可能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优秀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二是注重教师的职前与在职培训,院校应重视考察教师的观察素养,提高教师的准入门槛。同时,为教师提供研修、学习培训的机会和条件,增加到园观察机会,致力于提高教师的观察理论素养和观察实践指导能力,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师可以根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想方设法丰富和充分利用课程教学资源,为课程教学及学生观察实践提供素材与工具,丰富课堂教学方式。[8]如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对记录幼儿行为的视频开展观察讨论;组织学生对自己所观察到的案例进行分享和讲解等。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敢发表自己的看法,不断锻炼学生观察的敏锐性和准确性,并尝试自己设计指导方案。

(四)构建实践模式,增加观察指导训练

提高学生的幼儿行为观察能力,仅仅依赖学习观察理论是不够的,学生需要把所学理论付诸于实践,到园检验自身的学习成效并不断完善与提升。同时,观察实践并不是一次性的活动,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整个实践过程可以依次分为理论匹配、观察分析和指导总结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是引导学生入园,熟悉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安排,观摩教师开展教育活动,尝试将所观察的现象与所学理论建立关联和匹配,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第二阶段是组织学生展开观察,明确每次观察的主题,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各种观察方法,并要求学生撰写观察分析报告,对所观察的案例进行科学、客观分析并提出指导对策。第三阶段是指导总结阶段,学生需要将有针对性的指导对策运用于实践,并观察后续效果,进而总结自己的观察经验。此外,可邀请在园教师对学生的观察指导活动进行点评,传授一线观察指导经验,提升学生的观察素养。

总而言之,提升中职学前教育学生的幼儿行为观察能力需要院校多方面的支持,完善的课程设置、优质的教师教学和科学的实践训练是有力的支撑。当然,提升观察能力少不了学生自身的刻苦学习。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学生可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和各大学习平台等,进行自主学习,重视自身观察素养的提升,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戚小丹.国外教师观察研究的发展脉络及其启示[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11(Z1):85-87.

[2]虞永平.怎么看 怎么评 怎么干——學前教育质量问题需要三思而笃行[J].辽宁教育,2014(02):42-43.

[3]王烨芳.高职“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课程建设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7(24):20-22.

[4]王佳佳.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行为观察能力的提升策略研究[J].河南教育(幼教),2019(11):24-27.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7]唐阳.不同发展阶段幼儿教师观察能力提升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18.

[8]钱兵.《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课程开设现状的调查研究[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8(11):10-13.

[基金项目: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重大课题“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双高建设方案研究“(2020zd007)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 陈春阳

猜你喜欢
幼儿教师中职专业
“课程思政”下中职《基础会计》的教学改革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新疆中小学和中职学校全面开学
部分专业介绍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专业修脚店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多媒体技术助力中职美术教学
中职数学作业批改中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