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环境会计人才培养研究

2021-10-18 09:13袁雪霞何平王娟
关键词:会计专业理论人才

袁雪霞 何平 王娟

大数据时代的“跨界”和环境会计的“跨学科”对环境会计工作提出了复杂化、多样化和实时化的要求,对环境会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从我国环境会计人才培养的现状看,我国高校仍然按照传统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会计人员,环境会计人才培养严重落后于社会需求。从专业设置看,我国高校没有设置环境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培养体系不完善。这些已成为会计教育不能忽视的问题。基于以上事实,本文从高等教育促进环境会计人才培养的视角,尝试提出完善我国环境会计人才培养的对策与建议。

一、环境会计及其理论基础

(一)环境会计的含义

环境会计属于新兴事物,目前学界还没有形成一致认可的定义。本文中的环境会计是指企业以可持续发展、与社会保持和谐的关系、有效开展环境保护工作为目标,将环境保护成本和环境保护效果尽可能以货币单位或实物单位进行计量、分析、报告的工作。[1]9根据这一定义,环境会计作为企业会计的一个分支,其基本职能与传统会计一样仍然是反映和控制,其对象是企业的环境活动和与环境活动有关的经济活动。

(二)环境会计的理论基础

环境会计,既要继承传统会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又要解决诸多新的理论问题。环境会计特有的理论与方法体系的建立主要基于以下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早由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于1987年提出。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就可持续发展思想达成共识,此后它不断得到广泛认可。该理论强调社会进步和社会变革,强调“经济-社会-环境”三维复合的协调发展以及三者的协调统一。可持续发展理论是环境会计的重要理论基础。[1]5

外部性理论。1920年,庇古提出了污染的外部性问题,他把边际净私人产品和边际净社会产品(包含外部成本)的差额称为外部性。外部性理论揭示了市场经济活动中资源配置低效率的根源,揭示了污染问题的外部性质,为人们用经济手段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理论参考。

环境价值理论。环境价值理论创立于20世纪50年代,该理论认为应从价值角度把握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企业是环境资源的主要使用者,必须确立环境价值的观点,即环境具有效用、环境具有稀缺性、环境包含人类的一般劳动。这一理论,为企业在进行环境会计核算时正确进行环境资源的计量和计价提供了指导,是企业进行环境核算的理论基础。

边际成本理论。边际成本理论是环境会计核算最直接的理论基础,它从理论上论证了环境会计核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依据,解决了环境会计成本和收益的确认、计量问题。边际成本理论解释了总成本的内涵,认为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存在负反馈机制,即经济活动对自然造成负面影响反过来作用于经济活动本身。这一理论使人们逐渐认识到为了保持经济良性运行要开展环境保护工作。

二、大数据时代加强环境会计人才培养的意义

(一)环境保护的客观要求

尽管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得到改善,但环境保护问题仍然刻不容缓。首先,我国空气污染仍需加大治理力度。2019年,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180个城市环境空气污染物超标,占53.4%。[2]其次,全国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逐年上升。2016~2019年,我国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产生量一直呈现上升趋势,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增速惊人。其中,2016年为37.1亿吨,2019年上升到44.1亿吨,增幅为18.9%。[3]再次,环境违法现象日趋严重。2016~2019年,全国生态环境执法12.9万余次,发现各类环保问题3 200多件,立案处罚357件。[4]随着我国对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问题的日益关注和重视,构建环境会计制度、完善环境会计体系以及优化环境会计人才培养体系都将对协调人口、资源的和谐可持续发展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1]34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首先,发展环境会计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在需要,也是中国经济实现包容性增长的必要手段。[5]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着手研究可持续发展理论。[6]66-671997年,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又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企业确立环境管理理念、建立环境管理系统,构建环境成本核算和控制机制,为环境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真实、完善的环境会计信息。其次,环境会计体系的构建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在可持续发展战略背景下,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政府应通过积极构建环境会计体系提供环境保护、公害防止与消除等方面的信息,找到经济利益、社会效益的最佳结合点,进而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与社会和谐发展,最终实现“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又不影响子孙后代利益”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可持续发展战略对我国环境会计制度的建设与发展、环境会计理念增强以及环境会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企业对环境会计人才的需求

首先,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5G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出现与发展,内部与外部信息、业务数据与财务数据之间的深度融合,企业对会计工作和人才的要求发生了颠覆性变化。信息技术及新载体的不断应用使得政府进行环境绩效评价成为可能。例如,环保数据平台能够实时记录环境信息,大数据技术能够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其结果自然成为企业整体评价的组成部分。企业出于维护自身形象、良好社会声誉的需要,也会考虑使用环境会计,挖掘环境会计的价值。其次,环境会计人才是建立、实施环境会计制度的基本保障,环境会计制度的实施必然激发企业对“复合型”环境会计人才的需求。大数据时代,环境会计信息具有覆盖面广、多样化和实时化特征。企业借助大数据技术与平台,基于丰富的样本数据,可以精确出具报表,做出具有前瞻性的预测、分析。环境会计制度顺应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突破窗口会计制度的局限性,既有利于社会环境的改善,也有利于企业实现长期发展的目标,这正是环境会计制度建立的必要性所在。

三、大数据时代环境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环境会计人才难以满足大数据等科技创新的要求

首先,科技要素在深度促进环境会计工作提质增效的同时,也对环境会计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要素既为环境会计有效实施提供重要信息,又要求环境会计人员具备对环境大数据产生的实时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的能力。唯有如此,才能充分挖掘大数据的价值,进而提高环境治理的水平。大数据时代,环境会计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困难是,每时每刻都在产生的大量环境大数据,环境会计要对环境大数据进行搜集、汇总、处理、分析。

其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引致环境会计人才需求缺口增大。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迅速,随之带来技术革新,这推动了会计行业的改变与融合,并对环境会计人才的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环境会计专业人员既要适应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要求,又要面对以区块链、机器学习、知识图谱、数据挖掘等新技术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带来的挑战。

(二)高校环境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滞后

首先,我国高校环境会计人才供给不足。我国环境会计教育现状:起步晚、形式单一、普及率低、教育目标不明确和发展定位不准。[7]国外(尤其英、美等国)大多数大学的会计系均讲授环境会计的有关内容。[7]而我国高校目前还没有开设“环境会计”这个专业,仅有西北大学等少数高校在会计专业中开设环境会计、环境管理学等相关课程。环境会计以解决跨学科的“经济与环境”的问题,且多以定量分析为主,技术性、专业性和综合性强,而传统会计专业培养的人才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难以满足社会需求。

其次,学生选择环境会计专业不够积极。从学生的环境道德和环境文化角度看,部分学生过于关注就业前景和发展空间,不愿意涉足尚未成熟的环境会计专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环境会计教育的发展。[7]从学生对环境会计的胜任力看,学生在学校往往只系统学习传统会计知识,对于环境会计不甚了解,进入企业后不能很好地完成企业环境会计核算工作。

(三)企业对培养大数据时代所需环境会计人才动力不足

首先,企业注重经济利益忽视环境效益。在大数据时代到来之前,我国企业进行环境管理往往是迫于政府的压力,部分企业存在投机心理、短期行为。这就导致市场对环境会计信息需求不足,最终制约环境会计信息供给,进而影响环境会计教育的发展。

其次,企业忽视环境会计人才培养与投入。我国众多企业环境责任道德观念不强,面对激烈市场竞争,企业考虑环境的支出必然增加企业的成本,而选择忽视环境方面的问题,对环境会计工作没有给予足够重视,认识不到环境会计在建立健全我国环境信息公开化制度中的重要作用,不重视环境会计人才的培养。市场对环境会计人才这一“产品”需求不足,影响了学校对环境会计人才的培养,导致环境会计人才供给与需求不匹配。

再次,企业对大数据在环境会计中的应用重视不够。大数据技术带来了企业的变革,但目前我国仍有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对大数据技术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存在理解上的偏差。这些企业认为,大数据是苹果、谷歌、阿里等大公司才需要掌握而且能够掌握的,与自己关系不大;无论是设计或是购买相关的存储设备,或者培养专门人才,都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等要素的投入,这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企业对大数据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严重阻碍了环境会计在我国的发展。

四、环境会计人才培养的策略选择

(一)增设环境会计专业,加强课程体系及教学资源建设

首先,增设环境会计专业,开设相关专业课程。2001年我国环境会计委员会就已成立,然而目前国内高校还没有开设“环境会计”专业。面对环境生态治理的长期性、艰巨性任务,为确保打赢“蓝天保卫战”,建议教育部尽快设置“环境会计”专业。另外,建议在开设会计专业的高校增设环境会计必修课和选修课,在有硕士点或博士点的高校设置环境会计二级学科,把环境会计的主要教学内容渗透到现有会计课程中进行讲授。

其次,优化环境会计教育课程体系。高校环境会计教育应将环境会计与其他相关学科相联系,应结合环境会计跨学科的特点,更新传统环境会计知识体系,在课程教学中融入与大数据相关的课程,如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注重学科交叉。

再次,促进教学资源共享和配套教材建设。环境会计专业的建设需要促进教育资源共享,为此应站在学科交叉、产教融合的视角配置多学科教学资源。环境会计专业配套教材建设,应在注重环境会计理论、技术应用和实践的结合的基础上,体现引领性、创新性、示范性、配套性、立体化特点,融合更多的智能化因素,如立体化数字化教材、移动交互式教材、线上学习平台等。

(二)培养“大数据+环境会计”复合型人才

在大数据时代,传统环境会计人才通过掌握大数据架构及设计、大数据分析与挖掘的商业应用、统计预测与分析的基本方法以及大数据综合解决方案设计与实施,从而向社会及企业真正需要的“大数据+环境会计”复合型人才转化。高校应将传统环境会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出具报表、执行决策、价值记录、考核业绩”等简单能力相应提升为“分析报告,预测、改善决策,价值创造,评价、改善业绩”等高端能力,最终实现更高级的技术型环境会计人才和战略型环境会计人才的培养。(图1)

图1 大数据时代环境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创新目标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环境会计师资队伍培养可以从三方面入手:

首先,通过引进人才优化师资队伍。环境会计教育供给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师资队伍的质量水平,鉴于此,高校急需从外部引进具有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教育背景的高水平教师。

其次,通过培训、进修等多种方式提升现有教师的业务能力。“大数据+环境会计”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对环境会计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要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促进现有师资队伍适应当前的教育环境。高校应加强与企业合作,让教师深入企业,了解现代企业环境会计业务现状,了解新形势、新观念、新技术并运用于教学。

再次,联合打造师资队伍。环境会计专业人才涉及多个学科,可以考虑相关二级学院联合,依托相关二级学院师资联合培养复合型环境会计人才。

(四)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

变革和创新已成为当前我国环境会计教育发展的焦点。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取决于未来会计人员的能力构架,而会计人员的能力构架取决于未来会计职业要求。[8]

首先,增加环境文化方面的课程。复合型环境会计人才在职业素质上应重点突出职业道德培养,为此,教师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厚植学生的环保意识、绿色发展理念。

其次,搭建“大数据+环境会计”实验实训平台。高校应根据市场环境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不断优化创新实验实训平台,平台应包括构建完善的配套环保大数据实验实训案例、灵活多样的实验实训方法、丰富的环保大数据课程资源等多方面。实验实训平台通过构建“基础实验环境”和“综合应用实训环境”的融合(图2),突出对学生大数据思维、大商业管理、大财务管理和数据分析与决策能力的培养。

图2 “大数据+环境会计”实验实训平台运行机制

猜你喜欢
会计专业理论人才
人才云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新经济下会计专业就业困境与突破——以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关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1+X证书”制度的思考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