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扩建公路路基路面设计优化探讨

2021-10-18 08:58肖隽
科学技术创新 2021年27期
关键词:软土填料路段

肖隽

(江苏纬信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江苏 南京 210014)

近年来,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使得重载车辆不断增多,对公路承载能力也提出更高的要求。而部分早期修建的公路受到当时技术条件和资金等方面的限制,建设标准相对较低,现已无法满足车辆通行需要。针对此类公路,可以进行拓宽改建,在改扩建的过程中要做好路基路面设计优化[1]。

1 工程概况

某公路工程修建的年代较为久远,在服役期间出现大量的病害问题,于2005 年采用“白改黑”的方案,对该公路全线改造,目前为沥青混凝土路面。随着车流量的进一步增大,原本的双向四车道已经无法满足通行需要,经研究后决定对该公路拓宽改建,以两侧拼宽的方法,将四车道改为八车道。与此同时,提高行车速度至100km/h,拓宽后的路基宽度为42m。

2 公路改扩建中路基路面设计优化措施

2.1 路基设计

2.1.1 原路基填料分析

在查阅该公路有关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现场勘查获悉路基采用的是亚黏性土填料,软土路基以碎石桩加塑料排水板的方式处理,由勘查结果得知,路基基本处于稳定状态。为进一步了解原路基所用填料的物理力学性质,在路基拼宽范围内共计布设测点8 个,对填料取样试验,检测结果如表1 所示。

表1 原路基填料试验检测结果

由表1 中的数据可知,原路基填料的性质为弱- 中等膨胀性,路肩的压实度与现行规范标准的规定要求不符。

2.1.2 地质情况

在本工程沿线上,多处分布软土,基本上都被黏性土覆盖,以淤泥质粉质黏土为主,埋深深度在0-5.0m 之间,厚度最大的部位达到16.5m。通过检测得到软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具体如表2 和表3 所示。

表2 软土物理性质

表3 软土力学性质

2.1.3 设计原则

在开展路基设计时,要遵循资源再利用、保护生态环境、安全舒适的原则,按照路基的挖填高度,合理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选取适宜的路基断面型式、填料设计参数、搭接模式、不良地质处理方案,确保改建后的路基结构稳定[2]。

2.1.4 路基横断面设计

本次改扩建将公路的双向四车道改为八车道,行车时速提升至100km/h,按照拼宽方案,并参考现行的公路路基设计规范标准,拟定以下几种断面形式:两侧拼接、右侧单侧拼接等。

2.1.5 填料设计

2.1.5.1 该公路地表土体以弱- 中等膨胀黏性土为主,依据土体的物理力学指标,采用路堤填土掺灰5%、路床8%;挖方路基将路面以下1.2m 左右全部翻挖,承载比不达标的路床,通过石灰改良土体性质后回填;要求0.3m 以内的承载比值达到8,0.3-1.2m 的承载比值应达到5。

2.1.5.2 台背、管涵以及通道等部位,用碎石土直接填筑。纵坡抬升高度达到2.0m 以上的路段,选用气泡轻质混合土作为填料;池塘清淤后,用旧路的水泥混凝土板经破碎处理后回填,欠缺的部分用5%石灰土回填,压实度要达到规范要求。

2.1.6 衔接设计

2.1.6.1 双侧拼宽路基的衔接衔接设计方法如下:在填方路段上,对原路边坡进行清表、削坡,开挖台阶。如图1 所示,首级台阶的尺寸为1.5×1.5m,之后每一级台阶的尺寸均为1.0×1.0m,而最后一级台阶的尺寸小于1.5m 时,可一次性开挖,超过1.5m 时分成两次开挖;在路床位置处开挖三级台阶,并在顶部铺设厚度为15cm 的旧料,其余部位回填掺灰土,当旧料不足时,可以用掺灰土替代。同时在路床顶面以下30cm 和75cm 的地方,分别铺设土工格栅。对于填方高度超过8.0m 的路堤,可在中部增设土工格栅。

图1 路基拼宽示意图

2.1.6.2 将原路堤的挡土墙拆除,基础保留不拆,同时拆除原路肩挡土墙的上部,下部不拆,具体的工序为填土、拆墙、填土,搭接方式同填方路段;对挖方路段的路床进行开挖,开挖位置选择在距离路基边线1.7m 处,挖好之后,在顶部铺设厚度为15cm 的旧料,随后用掺灰土对其余部分回填;对于岩质挖方路段,在路基拼接时,可以不对路床做任何处理。

2.1.7 不良地质设计

结合本工程地质勘查报告,以软土的物理和力学指标作为主要依据,得出如下结果:软土地基处理完毕后,路基拼接部位的沉降量为1.1-1.5cm 左右,边坡坡脚位置处的沉降量约为1.0cm,与规范要求的工后沉降相符。原路基的地基土体在公路结构自重和车辆荷载的作用下,已经基本固结,现场检测地基土的固结度在85-96%左右,为避免拼宽后的新路基与原路基之间出现较大的沉降差异,针对含有软弱土体的路段,设计如下措施:

2.1.7.1 软土厚度在3.0m 以内的路段,采用土体换填的处置措施,选用级配良好的碎石作为换填材料,同时并将表层的淤泥直接清除。对于高度在5.0m 以上的路堤,选用临时钢板桩支护措施,需注意防止路堤开挖过程中导致原路下沉[3]。

2.1.7.2 软土厚度在15m 以内的路段,采用水泥搅拌桩处理措施,桩径为500mm,桩间距设定为1.2m,按三角形布设;软土厚度在15m 以上的路段,设计采用预制管桩处理措施,桩径300mm,管壁的厚度为70mm 桩的中心间距控制在2.2-3.2m 之间,呈正方形布设,桩顶深入桩帽50mm,选用强度等级为C30的混凝土对桩帽进行现场浇筑。

2.2 路面设计

2.2.1 新路面结构

为满足该公路路面拼宽后重载车辆的通行需要,以路面行驶大型车辆为依据,计算轴载,车道的系数取0.5,使用年限为15a,经过计算得到的累计轴载为3.224 次,据此对拼宽后的沥青混凝土路面弯沉值进行设计取值,为0.189mm。原沥青路面结构层的厚度为18cm,拼宽后的沥青面层的总厚度为28cm。为进一步减小基层内荷载应力,在沥青混凝土面层下设置沥青稳定碎石联结层,该公路拼宽后的主线路面结构如下:上面层为厚度4.0cm 的改性沥青混凝土,中面层为厚度6.0 的改性沥青混凝土,下面层为厚度8.0cm 的改性沥青混凝土,联结层为厚度10cm 的沥青稳定碎石。通过测算,增设厚度10cm 的沥青稳定碎石联结层后,路面结构的整体性能得到显著提升,使沥青路面能够承受40-45a 左右的工可预测交通量。

2.2.2 拼接设计

原路肩的路面结构缺少底基层,拼宽改建后路肩的承载力无法满足行车需要。故此,在拼接设计中,需要将之挖除重建。该路段的承载比值为6%,依据现行规范要求设计路床处置措施,要充分考虑拼宽后的行车道行驶重载车量的要求,选用4%水泥处置路床。

2.2.3 排水设计

拼宽后的新路面要高于原路面,降雨后会引起旧路积水无法从横坡顺利排出,可采取如下排水举措:出水口的间距设定为100m,在临时排水路面上开槽,每隔20m 铺设一道钢筋管,横向排水选用直径30mm 的HDPE 管,外部用混凝土包覆。

3 结论

综上所述,为使改建后的公路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流量,要合理进行路基路面设计工作。路基设计时应注重分析原路基的填料及地质情况,合理设计填料,满足拓宽路基填筑要求;路面设计时将重点放在结构和拼接两个方面。

猜你喜欢
软土填料路段
多中心、多路段、协同应急指挥系统探析
调节阀阀杆密封泄漏分析及处理
污水处理中新型无机除磷填料的研究进展
软土、填土的岩土工程勘察技术研究
重力式门架围护结构在软土深基坑支护中的应用
基于浮动车数据的城市区域路网关键路段识别
钻孔灌注桩+三轴搅拌止水在软土基坑支护工程中的应用
SBR处理生活污水工艺中填料性能研究
浅层换填技术在深厚软土路基中的应用
基于XGBOOST算法的拥堵路段短时交通流量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