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凌
摘要:物理是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是研究物质结构,互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习方法的指导是重要一环。
关键词:物理;学法指导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34-256
素质教育倡导,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采取生动活泼的方式,全面提高素质。学生的心理规律中,有好奇心,探究欲,成就感,抓住他们这些心理规律,在学习方法上加以点拨引导,让他们学有收获,必产生浓厚兴趣。学习方法上,不能让他们养成对老师主讲的依赖心理。应在老师启发下主动地探索。例,舌簧喇叭的发声原理涉及到声学、电学。涉及的有关知识,有的是初中物理学过的,有的應在高中才能弄明白的,但基本原理他们是会理解的。讲了声学和电学的初步知识,一般就会举出一些例子证明其原理。如舌簧喇叭就是举的例子之一。但这个例子,与其由老师逐一讲出制作原理,不如找来一个70年代旧式的木框式的舌簧喇叭。这种喇叭当时广泛使用在各家各户,接收县乡广播站的播音内容,找来这种喇叭让同学们先观察,再谈思考推测出制作原理,他们的理解必定有不正确的地方,这正好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的主体精神的发挥。指导他们探索的方法应是由果及因,即由喇叭发声是结果,由结果层层反推最终找出原理。步骤如下:问:喇叭发声的直接装置是什么?引导学生弄懂是共鸣器,共鸣器即纸盆。问纸盆为什么发声,答振动发声。问它为什么振动?答纸盆的中心点振动带动纸盆振动。问中心点为何会振动?答,一定有磁场的作用。问是天然磁场还是电磁场?答,一定是电磁场?问为什么?只有电磁场才能由电流的强弱变化而变化,这样纸盆的振动才忽强或弱发出与送话器里一致的声音。问电流强弱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答一定是由送话器声音的变化影响的。送话器声音的变化为什么能引起电流强度的变化?那一定是与喇叭的结构相同的装置(只是材质不同),声音的大小使发声器振动。发声器振动引起电磁场,电磁场振动影响电流强弱变化。这样,喇叭就发出了与播音员相同的声音。老师肯定了同学们的回答,原理搞清楚了,问同学们有没有信心自制一个简单的舌簧喇叭?同学们信心十足,于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具制作。电磁铁由一颗铁钉上缠绕若干圈漆包铜丝,留出两个接线头,用以连接电源,接通电源试验电铁钉尖部有磁性便成功了。再制一个纸盆,盆底中间用一片极薄的铁片粘在上面(它由电磁场的作用发生振动,从而带动纸盆振动发声)。把电磁铁和纸盆组合安装在一个木框内使铁钉尖与纸盆部形成很小的间隔。然后再把电磁铁的导线接头接入广播线的送话器上,这样当播音员对着送话器播音时,自制的舌簧喇叭就发出相同声音了。这个制作过程,老师不限制时间,一星期也可以。这个过程中,同学们手脑并用,体验用基本原理发明出电子产品的艰难过程。在有产品的前提下仿制是有法可依的,但当初那个发明者是前面无路,边探路边修路的,自制舌簧喇叭交上来了,老师问同学们还有什么要探讨的。有个同学发言了,他问振动发声器为什么要制作成盆状而不制作成平面纸板呢?平面纸板不一样能振动发声吗?老师表扬了他细心的精神。这时老师让同学们各自裁下作业本的封面硬纸。一人用手两边拉着,使之崩紧,一人用手指弹击纸的中部,听听发出的声音。然后改变方式,把纸卷成喇叭状,再用手弹击“喇叭”底部,再听听振动发出的声音,经比较,喇叭状(盆状)发出的声音清脆响亮,平面状的纸发出的声音不清脆,响亮度也差。再问为什么?经讨论,得出纸盆振动发声会在纸盆内壁发生反射产生共鸣。又有同学问,为什么铁钉尖要与纸盆底部保持很小的间隙而不紧密接触呢?老师让同学们先讨论,终于弄懂了。若紧密接触,纸盆底部就成了电磁铁的一部分了,当电磁铁的磁场变化时,纸盆不会因电磁场的变化而振动的。评析:以上对舌簧喇叭原理的由果推因,让学生学到了一种探究方法。对自然之迷的探究都是先发现了现象,再寻找可能产生这种现象的各种原因,再把这些可能性加以比较,假设出一种原因,再找证据证明原因。这个原因或是一个什么原理,或是一种诱发因素。总之,是由对现象的不理解,再层层推测,找到源头的过程,学生们将来是要投入祖国各行各业建设的,在工作中会发现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那也要由果推因寻找发生的原因。这种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在学习阶段就要培养。这是素质教育所要求的,从教育理念看,授之以渔是应试教育的目的,上面的教法正体现了这一点。从教材内容上,选择七十年代乡村的舌簧喇叭为实验内容,是由于那些部件易于折装研究,这是打破了教材中心的教法。学以致用是一种能力,从生活中检验这种能力是每个学生都感兴趣的。用这种方法激发培养兴趣是有效途径之一。自制教具是理论联系实际带有实验性的活动,它可以复习巩固知识,并培养应用能力。在教学中,有条件的前提下,应开展一些自制教具活动,培养能力,学生们就会自觉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进行物理课余研究,这样的学生就不会高分低能。例如有个学生学了浮力的原理,便在自办的农家乐里,建造了一个小型游泳池,放上水,在水里加了一种可溶于对身体又无害的物质。当浓度达到一定的饱和状态时,人在水里便不会下沉了。美其名曰“死海不死”。吸引了众多游客,生意火红。又例,又有个学生家在大山里,他家住在山下,因要修建水池需要大量石块,山上石块多,只需从山上拾起从悬崖抛下便可得到。但山上种有庄稼每季都需往山上搬运肥料,于是他在悬崖上安装了一个定滑轮,用绳子一头系着石块筐子,一头系着山下的肥料筐子,当放下石块时,就顺便把肥料拉了上去。这是根据能量的转换的成功设计,这也是学以致用的兴趣使然。
由此说明,让学生学会了学习,就激发了兴趣,培养了能力。
参考文献
《素质教育论》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2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