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艳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35-300
这是我教学的第六个年头,按理说我应该是一个教学经验丰富的青年教师,实际上我只是摸石头过河、不断学习的探索者,也许教学中的一轮“波浪”就又能把我拍到岸边上。阅读了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我忽然有种如释重负的奇妙感觉。原来教育大师也会遇到我这种基层教师一样的困惑与迷茫。每逢给新班上课,都像初为人师一样手足无措。表面上平和淡定,实际上内心波涛汹涌。若课堂上学生死气沉沉,自己就会陷入恐惧之中,自我否定:我这人一定极端无趣。我想做一名教学优异、受学生热爱的好老师,在教学中总是让我与各种问题“不期而遇”。
书中一处关于“差老师”的描述让我印象深刻:“他们说出的话听起来言不由衷,就好像漫画书中的气泡框里的话语,常常漂浮不定地遮掩着说话人的脸面。”教学中教师再高超的教学技巧,也弥补不了虚情假意的空洞。教学时我常常站在道德至高点,去指责学生不规范的行为,可能说的一些空洞的大道理,自己都未必能说到做到,还让自己与学生有距离感。我自己的言传身教比空洞的语言应该要更有说服力。
首先,我应该是一位“真我”。要求学生讲卫生爱干净,自己应该做出榜样的示范,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整理打扫教室,整洁舒适的学习环境,也会让人心情愉悦。但很多时候,自己“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事就选择“遗忘”。学生各自为政,只知道学校每天会定时检查卫生,这和星级班级挂钩,师生为了应付评比而搞得行为主义,大家做得也马马虎虎,所以我在班会课一再强调“大家要养成定期打扫的好习惯”,大家都很敷衍;在开展排球社团活动中,能融入队员们中一起打教学比赛,会比在场地旁边说教更有成效,学生在比赛中会情绪紧张导致动作失误,那我就应该和她们一起练习,我做示范,学生来模仿,这比教练员在旁破口大骂有说服力。哪怕自己示范错误,也要告诉学生错误的点及如何改正,但事实上我害怕学生发现我体力不支,很多时候选择在场下空洞的说教。这样的教和学很不真实,就是装模作样地作秀,害怕被别人看到短处而丢脸。我自己不能说服自己,如何去说服学生?
教学中我该如何进行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呢?帕克·帕尔默说:体验就是自我完善方式,并且愿意根据体验结果做出选择。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它即和我们的长处与潜力相关,也和我们的短处与局限、感伤与恐惧有关。所以每个人的自我认同不一样,也就形成不一样的教学风格,我们应该遵循自己内心,不要一味的模仿他人或者屈从他人立下的规矩。
作者说了他开始教学时,喜欢模仿他的大学导师的教学风格,他的导师是一口氣从头讲到尾,滔滔不绝,他听得兴趣盎然,当他也采用这种方式教学时,发现整个课堂鸦雀无声,学生无精打采,变成了自己的独角戏。他意识到,这种徒具形式的模仿远远赶不上他的一些同学别开生面的创意。后来他开始寻找适合他本性而教学技巧—对话法,在师生互动交流中迸发思维的火花,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从而形成自己独树一帜的教学风格。
我在教学中我也遇到过类似的困惑。我一直竭力模仿一名“严师”,因为我的老师就是严肃的,体育课教学时板着脸,不苟言笑,学生做错动作,常常会严厉批评伴随惩罚,学生们时常噤若寒蝉。这些学生也知道这个动作模仿错误,却不知道该怎么改?而且多做多错,宁愿什么也不做,逐渐这些学生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很多人是被动的学习,教学结果就大失所望。
我身边的一个同事,他平时上课幽默风趣,和学生在一起更像一个知心的大哥哥,课堂氛围很轻松,他上课时教学讲解和示范很规范,学生也乐意模仿。也会出现学生做错动作的现象,他会不厌其烦的讲解并示范,甚至和她们一起练习,失误的话,他会积极引导学生怎么做更好,学生紧张的时候,他会知心安慰他们:我也会做错动作也会失误,你们还有什么放不开的?坚持了一段时间,我发现他班上的学生进步较为显著,关键在于他们想学,有这种迎刃而上的学习意识,慢慢练习中失误也越来越少。
他实实在在地帮助学生怎么学习,而我只是让他们认识到:我怎么又做错了?我也希望学生学有所成,在教学时我没有遵从内心,让学生感受到喜爱,犀利的批评只会让学生学习更加畏惧,在教学中站在学生的角度,给学生多些积极地鼓励和暗示,少一些主观的评价,引导他们自主练习方法,是不是教学成果更好?每个人都要去寻找符合自己本性的教学方式,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通过体验去追求自我完善,这样才不会丢失教学中的自我。
教师如何才能注意到心中的呼声呢?作者说要学会“自我交谈”的方法:独处静思、默读深思、林中散步、常写日记、寻找能倾诉的朋友。大学执教后他一直认真教书,也写书,他喜欢思索、阅读、写作,他到40多岁时,他还是坚定内心选择写书做学问,并将心智活动作为职业方向,缀笔耕耘,让人由衷地钦佩。
我是一个内向的人,喜欢独处静思,写写日记,但是自律性不强,每当听到“另一个自己”对我说:想要和得到之间还缺一个做到。我却充耳不闻,在这个急功近利的大环境下,每个人都在忙着赚钱,忙着升职,忙着生娃,就是没时间自己安安静静的读一本书,思考自己的未来。30岁似乎到了职业的停滞期,想得到害怕没结果,人云亦云,每天按部就班,过着波澜不惊的生活,从没有听听内心的呼声:这种生活是你想要的吗?所以我要多一些“自我交谈”,认真考虑其中的忠告,保持对生活的热爱,这也有助于我的身心健康。多倾听“内心声音”,去真心实意的做事,让内心呼声与外在需求一拍即合。
我想做一名有追求、有想法的好老师。帕克·帕尔默说:教师很容易成为众矢之的,因为他们是芸芸众生中无权无势也无力反击的群体。在一种谁都可以抨击教师的社会风气下,很多人对教师很苛刻,他们需要“灵丹妙药”,需要宣泄的窗口。可是老师应该肩负的是教书育人的职责,而不是备受官僚作风的骚扰。请珍惜并呵护优秀教师的心灵,人才是教育之本。好的引路人才能指引学生去心明眼亮地寻找自我。当我偶尔丢失心灵时,我要及时唤醒自我,找回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迎刃而上解决问题才是我们守卫自身的心灵,唤醒教学中自我的“灵丹妙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