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树凤
摘 要:幼儿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有的课堂氛围浓郁,幼儿精神饱满,主动参与到游戏活动中,课堂充满欢声笑语;有的课堂氛围沉闷,幼儿低头不语,自顾自地玩耍,不愿意参与到游戏活动中,课堂上只有教师的声音飘荡。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课堂形式,哪一种会更有趣、更高效?显然充满欢声笑语的课堂是幼儿积极主动参与的课堂。
关键词:幼儿课程;民俗;扎根
民俗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是文化瑰宝,其涉及领域较广,无论是生产劳动还是人生礼仪、岁时节日等日常生活,都会涉及相关民俗。通常来说,民俗具有独特性、趣味性、传承性等特点,能够给人们带来独特感受。近年来,在现代教学理念的影响下,民俗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其对教学产生的积极影响也逐渐凸显出来。到底要如何融入才会不显得突兀,才会更加高效,又成了所有幼儿教师需要直面的课题。
一、借力民俗文化,引发幼儿求知欲
学习活动本身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孩子在学习知识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对深度探索产生不利影响。古人认为:“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由此可见,要想完成知识学习,引发幼儿求知欲,必须从兴趣这个视角出发,借助导入环节,完成认知激活。导入环节在教学设计中的基础地位是不可撼动的,幼儿教育阶段的导入,必须从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着手,采用更加鲜活、生动、形象的形式,而民俗就是不错的选择。民俗内容包罗万象,种类繁多,具有独特属性,能够适应幼儿阶段多元化的课程需求。因此教师要革新导入环节,借力民俗文化,触动幼儿认知基础,引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幼儿园小班的孩子正处于直觉行动到具体形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对直观可视的事物有极强的好奇心。根据幼儿成长特点,在选择学习活动内容和主题时,我们教师经过深度思考,将中国结这一具有传统文化气息的事物呈现出来,供幼儿认识、学习。虽然幼儿接触到中国结的机会不多,但他们还是有基本感知的。为了强化教学力度,为深度学习探索做好铺垫,教师这样设计导入环节:请小朋友们认真观察一番,看看今天的教室有什么不一样?幼儿认真观察,很快发现了中国结。寻找不同的过程就是幼儿思维快速启动的过程,他们的好奇心被激活。
课堂教学设计需要关注众多因素,幼儿的兴趣点是最重要的一点。精准掌控幼儿兴趣点,再从教学主题出发,筛选契合性较强的民俗内容,课堂效度自然显现出来。导入的目的在于唤醒、激发幼儿求知欲、思维灵感和创造力,在融入民俗文化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导入形式的选择。
二、深挖民俗文化,增强课程厚重感
民俗文化之所以备受推崇,不仅因为其具有多样的表现形式,还因为它是中华文化、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它对强化民俗精神,增强民族认同有积极作用。将民俗融入幼儿课程中,就是因为民俗具有的社会性、传承性特征。在现代教学理念的影响下,教学实践中,教师已经能够有意识地将民俗渗透到学习活动中,以此来吸引幼儿关注,增强课堂趣味属性。然而大部分教师在融合民俗文化时,往往只注重民俗的表现形式,不能将民俗背后隐藏的文化内涵挖掘出来。显然,这样的教学设计是低效的,幼儿只是看了一番热闹,情感体验不够深刻,借助教学提升幼儿综合能力的目标也无法达成。在幼儿教学中渗透民俗文化,不仅要从形式方面着手,更要将民俗的深刻内涵呈现出来,让幼儿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临近春节,为了让孩子们过一个有意义的年,教师设计了“春节知识知多少”的活动,旨在引导幼儿了解春节风俗,感知习俗中蕴含的美好祝愿。教学伊始,教师播放过年相关视频资料,课堂氛围瞬间变得热烈、浓郁起来,幼儿表现得异常激动,欢天喜地。幼儿情绪被调动起来后,教师引导幼儿思考:小朋友们,请大家回忆回忆,过年的时候我们要做什么呢?幼儿积极回答:收压岁钱、放鞭炮、吃饺子、贴春联。在幼儿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中,教学活动顺利推进。教师着重从贴春联这个方面展开解析:春联上要写什么字?春联的底色是什么样的?可不可以换成其他颜色?在师生多元互动中,幼儿很快了解到春联相关知识,认知层级和能力都得到大幅提升。民俗不是单一存在的,它有一定的事物作为载体,教师要以载体为切入点,将幼儿的认知引向深处,充分挖掘出民俗的文化内涵,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科学高效的,课程设计也不会显得单薄。
幼儿阶段是孩子身体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也是心理发展和思维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幼儿的思想认知很容易出现偏颇,给幼儿全面发展带来不利影响。要想形塑幼儿综合素养,为幼儿发展指明方向,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要秉承以幼儿发展为中心的原则,将生动、鲜活、有趣的民俗融入课程中,让幼儿在积极主动探索中实现认知升级,完成思维启迪、个性培养。
三、传承民俗文化,夯实教学效能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教学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在实践体验的基础上让他们感受到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民俗文化融入教学实践中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也是教学活动返璞归真的直观体现。受年龄和身心发展特点的影响,幼儿阶段的教学以游戏为主,在简单有趣的游戏中,幼儿身心放松,能够更好感知世界,认识世界。教师不妨利用这一点,将民俗文化内容以游戏化的形式呈现,给幼儿带来强烈的视听冲击,加速幼儿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过程,提高教学效能性。
民俗内涵的深刻性和丰富性要求教师必须从其深层次内涵着手,进行延伸,继承民俗中的优良内容,增强幼儿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学习“元宵节”这一内容时,教师先讲述元宵节的由来,接着展示元宵节相关民俗活动。幼儿很快被多元化的民俗活动吸引,进入学习状态。这时教师引导幼儿进行手工制作:元宵节习俗很多,请大家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手工制作,将你最喜欢的元宵节习俗活动以作品的形式展示出来。幼儿的可选择性很多,汤圆制作、花灯制作、烟花制作都是不错的选择。手工制作活动结束后,教师让幼儿对手工作品进行细致介绍。创意手工制作将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将知识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让幼儿对元宵节的认知进一步提升,教学的价值度自然也得到提升。
幼儿教学中的民俗文化活动设计需要创新,但创新的前提是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幼儿对形式新颖的活动具有浓厚兴趣,教师可以从形式上展开探索。幼儿年龄较小,对具体形象和生动场景情有独钟,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在旧有游戏的基础上进行改造,融入民俗中的趣味因子,给幼儿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激发他们学习探索动力。当幼儿能够发自内心地喜欢民俗文化,感知其深刻内涵,教学活动才算是成功的,课堂效能也才会凸显。
借助多重辅助手段,将幼儿引入特定情境,让他们在切身感知中生成独特体验,完成特定教学任务,这是新型教学理念对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幼儿阶段孩子有其自身特点,他們虽然年龄小,但好奇心强,身心在快速发展,对事物的感知能力也逐步增强。这一时期是引导幼儿感知民俗最好的时机。教师要从教学现实出发,适时将民俗文化内容融入课堂教学,增加课堂趣味性,调动幼儿探索积极性,引发幼儿求知欲。当幼儿生成了独特认知体验,知识掌握和能力也会自然生成,课堂也会呈现出不一样的精彩,教育基础自然得到巩固和夯实。
参考文献
[1]马景霞.将民俗文化融入幼儿教学探究用[J].中国农村教育,2019(20):115.
[2]李蔚.心之力——幼儿美术创作指导方法浅见[J].美术教育研究,2014(18):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