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月红
【摘 要】当前,全国各地都在倡导让学生真学习,但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中“被学习“伪学习”“虚学习”等现象依然存在。要判断学生是“假学习”还是“真学习”,需要教师研究探索出适用于课堂“真学习”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客观、真实、全面的评价,从而判断学生是否开展了真学习。
【关键词】课堂 真学习 评价
近年来,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评价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教师的评价意识也在提升。在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中,评价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在评价中,笔者发现了一些问题:一是评价标准不清晰,导致评价比较随意;二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关系影响评价结果的公正;三是评价方式过时,影响评价的力度;四是评价广度不够,致使组内成员课上滥竽充数。
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率。而且现在所倡导的真学习的课堂评价是贯穿于整个真学习的活动过程的,不仅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估,而且也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评价,是促进学生成长、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所以,针对存在的问题,教师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优化课堂评价,让评价客观公正,让学生心悦诚服,同时发挥评价应有的激励作用,促进学生真学习的发生。
一、明确的评价任务是真学习的“导航仪”
衡量学生真学习的基本指标是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索未知世界,就像我们自驾旅行时会用GPS来定位,根据导航反馈的信息来帮助我们判断位置和前行的路线。教学不也是这样吗?对学习目标的评价,就好比GPS。在课堂上,教师同样需要搜集学生学习状况的完整信息,从而判断学生当前的学习状况。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中,我们会设计特定的评价任务,经历“提出任务—解决问题—搜集信息”的过程,以评价学生真学习的达成情况。以“快乐足球”选题指导课为例,为了采集课堂教学的研究数据,我们选择了同年级学业水平接近的两个班级进行比对实验。在两个水平相近的班级中,实施新授课教学。前者教师按“提出问题—筛选问题—归纳主题”的一般流程开展新授课教学,结果只有8名学生能提出问题,而且其中有些问题重复或类似,以致教师不得不自己补充一些问题。显然,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都扮演着听众的角色,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后来,我们重新设计了评价任务:
任务一:提出问题。关于足球,把你想研究的问题写下来,写的时候要注意,问题要明确、具体,表达要清楚、通顺。我们来比一比,提问题总量最多的小组可以得到2颗五角星,活动时,纪律最好的小组也可以得到1颗五角星。
任务二:筛选问题。在组长的带领下,按顺序读一读你写的问题,发挥小组的集体智慧,按屏幕上的选题原则整理自己提出的问题。最先完成的小组奖励2颗五角星,按时完成的小组奖励1颗五角星,纪律好的小组也奖励1颗五角星,筛选全过的小组奖励2颗五角星。
明确的评价任务使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大大提高,教师也可以通过各小组的得星情况清楚的了解学情。
所以我们要把评价和教学结合在一起,根据教学目标匹配合适的评价任务,在落实任务的同时,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评价,检测并促进学生的真学习。
二、清晰的评价标准是真学习的“指路灯”
评价标准是课堂评价的起点。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评价往往指向两个维度,一是指向调节课堂秩序,二是指向学习任务的达成。由此,我们制订评价标准也应该围绕这两个方面进行。
(一)指向课堂秩序的评价
指向课堂秩序的评价主要针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如参与活动的态度、同伴间的互助合作情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优点与缺点等。评价标准的设置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活动有序
小学生容易激动,特别是上活动课,如果不加约束而放任自流,很有可能整节课失控,毫无秩序可言。乱糟糟的课堂纪律,势必影响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要想让活动课有序,就必须保证活动课的纪律,这是学生在活动中真探究、真学习的前提。
2.举手发言
不管是活动课还是普通的教学课堂,我们发现,随着年级的升高,举手的学生越来越少,所以将积极举手发言列为评价标准之一,可以大大激发学生举手发言的热情,也能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其良好的真学习的品质。
3.积极参与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小组活动中,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做到自始至终积极参与,往往到最后是由小组中能力特别强的几个学生完成活动任务,其他学生则成为看客。所以将“积极参与”纳入评价标准,可以提高学生小组合作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在带动课堂气氛的同时,还能规范学生的行为,让综合实践活动课井然有序。
(二)指向学习任务的课堂评价
相比较而言,指向学习任务的课堂评价与真学习的联系更加紧密。这一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给学生的学习情况打分,而是为了给学生增加学习动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深度学习,最终达成真学习。其评价标准要结合学生的学习任务来制订。
1.评价标准有层次
制订评价标准不能脱离《江苏省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该《纲要》对不同年级学生的能力、方法目标在表述上是有区别的,是由易到难,有一定层次的。所以同一内容,在不同年级的评价标准应该是不同的,要体现层次性。
2.评价标准多元化
我们都知道仅用好与坏来评价学习早已过时,评价标准应该多元化,尤其在综合实践活动创意物化课型的指导中,对学生的作品评价仅仅用“好与不好”来评价的话,我们则会错过很多学生有趣的设计。在制订评价标准时,教师可以多给学生一把“尺”,引导他们从多元角度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更加全面。
3.评价标准合理化
评价标准还要根据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来设置,脱离学习任务的评价等于是做无用功。另外,学生的学习起点不同,学习任务不同,评价标准也应不同。所以,我们要研究学生,找准真正的学习起点,还要把握教材,制订真切的学习目标及合理的评价标准。此外,教师要将课堂评价标准提前告知学生,让其明白自己在课堂中要注意什么,要完成多少学习任务。这样的评价就有了指向性,也可以使后面环节的学习和互评有据可依。
三、互动的评价氛围是真学习的“润滑剂”
评价氛围不浓,学生就会觉得乏味,所以创设浓厚的评价氛围,让评价更有深度,才能让课堂充满活力。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往往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活动,在完成任务以后,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学习成果,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在这个环节中,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互动评价,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另一方面也在互评的过程中,进行思维的碰撞、交流。在互评中相互学习,这也是一种真学习。
(一)生生之间的互动评价
生生之间的互动评价强调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它包括组间互评和组内互评。
组间互评适用于小组展示交流的环节,展示环节如果缺少评价,其他小组就很少会认真倾听。所以,要给学生布置互评的任务,评价任务的方法、流程和标准要清晰。在这个过程中,展示小组可以继续完善自己的交流内容,评价的小组或学生个人可以对展示小组的学习成果表示肯定,也可以对他们的学习成果提出质疑或修改意见。
组内互评适用于课堂总结环节,可以弥补之前提到的评价广度的缺陷,由组长带领组员对每一个学生进行评价,当然在评价之前,我们也要明确评价的项目,制订相应的標准。这样,人人参与评价,组内成员在活动过程中也会更好地约束自己,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之中,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小组合作学习。
(二)师生之间的互动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课堂中最常用的还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评价,因为学生的知识储备不够,评价难免不到位,有时候还可能会做出错误的评价,此时就非常需要进行师生互动式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更加权威,更能让学生信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是一种启发,引领学生进行深度思考、深度探究;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更是一种鼓励,是学生开展真学习的动力。当然,教师评价后学生还可以继续评价,甚至对教师的评价进行补充,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评价。这样的互评可以激起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更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