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文文
【摘 要】我校倾力打造的“小脚丫生长课程”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小脚丫生长课程”对学校的环境文化、课程文化、课堂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等进行了校本建构,它将引导我校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实现共同的价值观和教育信念,引导向上生长的学校精神风貌。
【关键词】生长教育 “小脚丫生长课程” 实施与评价
一、课程体系的逻辑原点
(一)理论之基
生长教育源于卢梭的自然主义和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南京市建邺实验小学分校倾力打造的“小脚丫生长课程”源于生长教育,是具有优化选择倾向的、自然向上态势的教育,强调个别化和差异化,顺应儿童的天性,指向教育的过程和儿童当下及未来的自主、自觉、自能的生长。
(二)现实关照
我校地处南京市南湖片区,也就是所谓的老城区,学校周边环境较复杂。很多外来务工人员家庭在此居住,教育生态与很多兄弟学校有一定差距。学校结合各学段学生的身心特点,设置了艺术、英语、心理健康为主体的多种课程;考虑到现在的学生普遍存在生活技能、劳动技能较弱的现象,还开设了手工、劳动教育课程,满足学生多元发展的需求。
二、“小脚丫生长课程”的内涵解读
“小脚丫生长课程”以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和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为教育哲学基础,践行生长教育,确立以“小脚丫”体验文化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特色,关注教育的过程,顺应儿童的天性,根据儿童的生长节律,选择适合儿童的教育方式,积极开发“小脚丫生长课程”,实现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以生长教育为基准,重新审视学校文化,结合学校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教师禀赋和儿童特点等方面进行学校文化特色建构,对“小脚丫生长课程”进行理性思考和理论建构,让教育回归人性,为学校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
(一)体验:培养儿童体验意识
儿童必须要通过体验才能获得成果。有了感知,才能成为经验,才能成为成长过程中自身产生的知识或者情感。“小脚丫”的样态是行走的姿态,行走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体验这个奇妙世界的过程,去亲近大地、亲近自然、亲近书本、亲近身边的每一个生活点滴。
(二)探索:培养儿童探索意识
“小脚丫”的行走样态一定是有目标指向的。“小脚丫”是人发育之初的样态,从赤脚行走之始,让每个学生都有一个最佳的人生开端。
(三)安全:培养儿童安全意识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安全需要是人最基本的需要。以儿童为中心,“小脚丫”行走在这个世界上,赤裸的样态,没有鞋子,却很放松。这就需要学校、社区、家庭共同让学生有一个发展的环境,共同为学生搭建一个供其安全发展的平台。
(四)合作:培养儿童的合作意识
“小脚丫”五个脚趾大小不一、长短不一,却是完整的,缺一不可的整体。它们以拇指和食指为着力重心,开展行走的样态,各有分工、和而不同。这正突出了教育要有重点,又要互相配合,形成体系。
三、课程框架
根据我校的办学理念和课程目标,本课程计划的课程结构包括国家课程、儿童课程(校本课程)两部分,其中儿童课程包括5个不同的课程板块:“健康课程”“创意课程”“生活课程”“行走课程”“人文课程”。
(一)健康课程
我们通过社团、兴趣小组和主题活动等方式,开设了具有校本特色的体育健康类课程,包括轮滑、篮球、足球等,满足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的需求。
(二)创意课程
创意课程强调在创意性教学活动过程中对儿童创新意识和多元素质的训练,从而增强儿童的自主创新能力。它实现了教育理念的价值取向与身心发展的内在逻辑统一,在充分尊重人的生命成长的自然性、自主性的前提下,塑造“完整儿童”,实施“全人格”、个性化教育,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生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主要包括彩泥、机器人、数学思维等课程。
(三)生活课程
学校充分发挥了学校教育在“生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生活課程强化课堂教学,突出实践活动,注重文化育人,包括小学新生入学仪式、开学典礼、升旗仪式、少先队入队仪式、毕业典礼等各类仪式教育、“小脚丫”读书吧、“小脚丫”种植园、“小脚丫”养殖园等。
(四)行走课程
学校通过专题教育和社会实践的方式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包括雏鹰假日小队、研学旅行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情景,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和实践,来获得经验。我校开展了“研学旅行——小脚丫行天下”“雏鹰假日小队”等活动。
(五)人文课程
人文课程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这种精神的养成一般要通过多种途径,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我校开展了与金陵文化、云锦、花灯等相关的人文课程。
三、构建课程实施与评价的学校制度
(一)课程实施制度
1.努力创新学习环境
整合课堂、学校等正式学习环境与家庭、社区、科技场馆等校外非正式学习环境,以及现代信息技术支持的虚拟学习环境,为学生的学习和创新提供资源、情境、工具、支架等多层面的支撑。
2.努力创新学习过程
课程设置强调转变学习体验的创新经历,强调学习是求知、实践和创造融为一体的活动。课程倡导运用多样化教学策略开展课程教学与学习,激励学生通过探究提高思维能力。
3.努力创新教学
在课程开发与实践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必须发生改变。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多关注教学对话的形成,在教学评价上,倡导促进学习的评价,同时还要将反思与改进教学作为重要的一环纳入教学过程。
(二)课程评价制度
1.国家课程中的学生评价
(1)日常评价。教师观察学生的上课发言、课前准备和课堂纪律情况,做出课堂口头即时评价,并参照“学生课堂学习等级量表”进行观察评价记录。
(2)活动评价。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开发和设计适合课程的各类学习活动,对学生的参与性、活动质量和个人综合能力进行“等第制”评价和展示。
(3)作业评价。一、二年级取消书面作业,教师为学生设计个性化口语学习单,并为学生的每次作业作出一对一的评价。
(4)期末评价。对低年级学生开展各类课程的综合评价活动,借鉴“游戏通关”模式对学生进行口头评价。高年级学生进行一次笔试测评和技能测评。我们采用“等第制”和评语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来构建学生学业质量评价体系。
2.国家课程中的教师评价
邀请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评价,既有教师对照学校统一的评价量表对自己进行自评,也有学生评选“欣悦教师”,两种评价一起形成了对教师综合素养的评价体系。
3.校本课程中的学生评价
(1)科学设计评价内容与要求。注重评价学生日常口语表达、学习兴趣,以及观察力等方面的综合表现,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手段,以教师观察记录和学生课程活动参与情况为主,将学生日常学习的作品、展示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
(2)采用“等第制”和评语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注重学生课堂表现以及表现性任务的完成情况,采用“等第制”和评语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课程学习态度、兴趣、日常学习习惯、活动参与度、语言表达能力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提高评价的科学性。
(3)注重评价结果对学生的促进作用。重视评价的改进、激励作用,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同时重视日常评价中数据的积累,记录每一天学生在学习活动上的进步和不足,并通过对学生个体发展情况的分析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上获得进一步的成长。分阶段组织学生活动作品的展示,如小制作、小报、奖状、小发明等,以此作为对学生学习的最好肯定与激励。
“小脚丫生长课程”将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生活的主人,学会完整、健康的智慧生活,在学习生活中自主、自觉、自律、自信、自洽地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