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明,丁五一,田 雷
(1.中国铁路太原局集团有限公司 科技和信息化部,山西 太原 030013;2.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运输及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081)
重载铁路在我国路网运输中占据重要地位,是铁路货运现代化、国家货运发展的战略需要[1]。目前有正式运营的重载铁路线路5条,分别为大秦铁路(韩家岭—柳村南)、唐呼铁路(唐山—呼和浩特)、瓦日铁路(瓦塘—日照南)、浩吉铁路(浩勒报吉南—吉安)、朔黄铁路(朔州—黄骅港口货场)。随着我国重载铁路的发展,对重载铁路运输技术研究也在不断深入,但针对重载铁路运营管理的标准体系缺乏系统性的研究。目前,“重载铁路货车技术标准体系”“重载铁路技术标准体系”的研究对象是重载铁路技术设备的制造和维修,适用于技术设备的生产厂家,不能满足技术设备投入使用后的运营管理需要。而铁路运输技术规章体系的研究对象,虽然是技术设备交付运营后的“运、管、修”,但是其整体架构是为指导全路铁路技术管理工作,未能突出重载铁路的运输特点,且缺少各种管理文件及标准性文件,未能为重载铁路的新线开通提供充足的技术支持,也与我国重载铁路发展趋势不匹配。因此,亟需建立适用于我国重载铁路运营管理的标准体系,并开展相关的标准制修订研究工作。
依托大秦铁路丰富的重载运输生产实践,以中国铁路太原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太原局集团公司”)重载铁路运营管理经验为基础,结合唐呼铁路、瓦日铁路等多条重载铁路线路发展现状,探索构建适应于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铁集团”)重载铁路运营管理的标准体系。标准体系的构建必须以框架建设为基础,作为企业标准体系,其框架在满足重载铁路运输要求,具备科学性、合理性的同时,还需要符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及相关标准。因此,以《标准体系构建原则和要求》(GB/ T 13016—2018)为主要遵循,结合国铁集团既有标准体系的技术要求,研究提出以下5项标准体系框架设计原则。
(1)目标明确。重载铁路运营管理标准体系的构建是以指导标准制修订工作,加快重载铁路运输成果转化、推广和应用,不断提高重载铁路现代化管理水平为目的。以此作为标准体系构建目标,可以统筹指导体系框架的建设,立足重载铁路运输现状和发展需要,满足标准化、现代化管理的需要。
(2)需求导向。重载铁路的发展是以跨区域货物运能需求不断提升,铁路货物运输需求量不断增大为基础。因此,重载铁路运营管理标准体系的构建同样应该以需求为导向,适应重载铁路的自身特点,以大秦铁路为例,其具有大载重量、高密度、快速周转以及集疏运一体化等特点[2],体系框架的构建应该充分考虑到大载重量的机车车辆运用方式,高密度、快速周转下的行车组织方式等方面需求,为指导重载铁路运输生产工作起到指导作用。
(3)定位合理。重载铁路运营管理标准体系的构建以服务国铁集团重载铁路运营管理为目标,以企业标准体系为基本定位。在进行框架研究的过程中,应以国铁集团重载铁路相关技术规章、标准性技术文件为主要依据,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国家能源集团”)等企业的标准化文件为参考。
(4)层次适当。在充分梳理既有重载铁路相关的规章制度、标准及标准性技术文件基础上,调研现场作业的实际需要,既要满足运输生产过程中组织、设备运用以及管理制度的要求,又要使得标准明细表中的每一项文件在标准体系框架中对应明确的层次[3]。
(5)体现前瞻。随着列车自动驾驶技术、移动闭塞技术等在重载铁路的应用,新型技术设备的发展不断影响既有重载铁路运输组织模式。由于重载铁路的发展正处于由点到面,技术装备不断提升的阶段,因此,重载铁路运营管理标准体系框架的构建应该具有足够的前瞻性。在满足指导当前重载铁路标准化管理的需求下,考虑我国重载铁路技术的发展趋势。
重载铁路运营管理标准体系的构建,是以体系框架的构建为基础,指导各层级中既有标准规章的归类以及缺失标准的制修订工作。重载铁路运营管理标准体系框架的构建包含2个层级,每一层级的框架研究均需满足设计原则,其中,一级框架是参考相关国家标准进行方案设计,通过从不同维度的适用性评估进行确定,二级框架是在一级框架的基础上,参考国铁集团相关标准体系及技术规章体系的构建经验,结合重载铁路运输的技术特点,进一步细化 分类。
依据重载铁路运营管理标准体系框架的设计原则,参考相关的国家标准,结合重载铁路运输的技术特点,设计提出以下4个重载铁路运营管理标准体系的一级框架方案。
(1)方案1为“运输生产标准—运输保障标准—岗位标准体系”,是参考2017版《企业标准体系要 求》[4-5],结合重载铁路以运输为核心的行业特点所构建。其中运输生产标准体系是指运输企业为满足顾客需求所执行的,规范运输生产全过程中涉及行车组织、货运组织、机车车辆运用的相关标准;运输保障标准体系是指运输企业为保障运输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有序开展所执行的,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目标的相关标准;岗位标准体系是指运输企业为实现运输生产标准体系和运输保障标准体系有效落地所执行的,以岗位作业为组成要素相关标准。进一步结合重载铁路运输要求而言,运输生产标准就是直接涉及“吨公里(货物运输计量单位)”产品的生产标准,多指车务、机务、车辆等专业的运用标准;运输保障标准就是为保障“吨公里”产品按用户需求产出而制定的各项标准,多指设备部门的维修、职业健康、环境保护等方面标准;岗位标准是指为保障货物运输生产要求能够得到满足而对各专业岗位制定的标准。
(2)方案2为“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技术标准是指对重载运输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事项所制定的标准;管理标准是指对运输企业标准化领域需要协调统一的管理事项所制定的标准;工作标准是指对运输企业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工作事项所制定的标准,三者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针对到重载铁路运营管理标准体系,技术标准就是涉及重载运输基本定义、基本运输组织形式、基本设备配备标准、基本维修要求等。管理标准就是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生产、质量、设备、物资、财务、人力、项目建设管理标准,行政管理、党群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就是决策层、管理层、操作层不同岗位的作业标准。
(3)方案3为“技术基础标准—设备维修标准—运用作业标准—安全技术标准”,是基于重载铁路运输组织模式现状进行调研和分析,对重载铁路运营管理标准体系框架构建的初步探索,对于比较并选择最优方案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其中技术基础标准同方案2;设备维修标准是企业设备部门制定的各项维修标准;运用作业标准是指车务、机务、车辆等部门制定的各项标准;安全技术标准是指各专业为保障作业标准的有效落地而制定的一系列保障标准。
(4)方案4为“运输组织—设备运维—安全保障”,是在方案1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太原局集团公司重载运输的实践经验,提出的调整方案。其中运输组织同方案1中的运输生产标准;设备运维同方案1中的运输保障标准;安全保障是指为确保各专业安全作业而制定的一系列保障性规章制度。由于重载铁路岗位设置同普通铁路差异性不大,故相较于方案1,方案4删除了“岗位标准”。
针对上述4个一级框架方案,需进一步开展方案评价,以确定重载铁路运营管理标准体系的框架。根据相关国家标准[6],结合重载铁路运输生产实际,确定了科学严谨、全面准确、结合实际、开放性强、协调匹配、划分明确、突出特色等7个评价维度。
(1)科学严谨是指体系框架的建立符合相关标准规范,各系统间能够有机衔接,逻辑严谨。方案1、方案4的构建依据是2017版标准体系标准框架,以重载运输为核心,围绕运营管理各方面的需求制定,满足科学性要求;方案2、方案3技术标准边界相对含糊,不易分类划分具体技术规章和标准。
(2)全面准确是指标准体系能够覆盖重载铁路运营阶段所需要满足的全部标准要求,并符合其运营特点。方案1从生产组织方式、技术设备保障和岗位配备需求3方面出发,满足运营阶段的各项管理需求,并根据重载铁路运输特点,纳入职业健康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标准规定。方案2在管理和工作标准两方面存在部分内容的交叉,且存在行政管理、党群管理标准等不建议纳入本标准体系的内容。方案3存在岗位配置方面的标准缺失问题。方案4从运输生产出发,涵盖了重载运输生产主要方面。
(3)结合实际是指标准体系及体系框架内标准的实施可行性及实施效果。4个方案均是立足重载铁路运营管理的现状,通过对现场进行调研及需求分析,总结重载铁路运营管理经验而制定的框架结构,基本满足实效性要求。其中方案4在此技术上进一步融合了太原局集团公司的重载铁路管理经验,因此可行性更强。
(4)开放性强是指标准体系能够适应行业、企业的发展需求,及时实现对标准体系的管理调整。4个方案虽然均可进行标准框架的动态调整,但是方案1、方案4的一级框架规定内容更为宏观,子体系具有更大的空间,体系整体的可操作性和灵活性更强。
(5)协调匹配是指围绕需要合理规划标准项目,确保纳入体系的各级标准项目协调匹配,确保标准体系上下级关系协调,建立起一一对应关系。4个方案在这一指标上均可以较好地实现。
(6)划分明确是指子体系框架下的标准制定清晰,方案1以运输为核心,按生产、保障和岗位方面划分子体系;方案4以运输为中心,按运输、设备、安全划分子体系,在构建子体系框架过程中便于发现标准空白点,能够弥补标准空白,使体系更趋完善。方案2、方案3由于部分内容的交叉或缺失,在子体系框架划分有交叉重叠,不易发现标准空白,在建立完善体系方面存在不足。
(7)突出特色是指体系的特殊性,与其他体系易于区别的一种指标。方案1、方案2工作岗位和工作标准与普通运输无区别,故特色不突出,方案3、方案4侧重安全运输生产,与普通运输存在一定区别,特色较为突出。
综合以上评价,方案4在7个维度上均满足重载铁路运营管理标准体系的评价要求,因此,确定方案4为重载铁路运营管理标准体系一级框架。
在方案4中重载铁路运营管理标准体系的一级框架基础上,根据层级适当的原则要求,需要进一步构建二级框架,一方面规范既有标准文件、规章制度在标准体系中的定位,一方面指导后续标准的制定补充。为保障重载铁路标准一级框架下的3个子体系模块构建的合理性,广泛收集整理国铁集团及太原局集团公司、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局集团公司”)、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安局集团公司”)、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国家能源集团、国际重载运输协会等涉及重载的技术标准、技术规章、技术文件等共计3 193项,依据重载铁路运营管理标准体系框架的设计原则,通过分析筛选、归纳分类,对运输组织、设备运维、安全保障3个体系进行细化。
根据重载铁路的作业要求,在运输组织标准体系应包含的行车组织和货运组织常规项点基础上,增加调度指挥及施工组织2个子体系内容。此外,结合重载铁路运输中机车操纵及车辆设备运用的特殊 性[7],补充了机务运用及车辆运用2项子体系。
根据需求导向的原则,子体系的构建必须具有可操作性,设备运维标准体系的二级框架构建参考国铁集团技术规章体系建设的经验,结合铁路技术管理专业负责的特点,按专业进行划分,包括车务、货运、机车、车辆、工务、供电、通信、信号、信息等9项设备子体系,并结合相关技术标准、规章及文件的梳理研究,增加车载及救援等2项设备子体系。11项设备子体系中除机务、车辆运用外(纳入运输组织标准体系)均包含技术设备运用的标准规范,并对技术设备运用所涉及到的配备、操纵及维修进行细化分类,保障体系构建的完备性和准确性。
此外,针对运输组织以及设备运维2个标准体系涉及专业多、覆盖面广,容易产生结合部问题的情况,分别各增加1项通用子体系以涵盖相关标准,避免因职责划分不清导致标准漏项的问题。
由于重载运输生产和安全保障相较于普通运输有其特殊性,特别是重载运输生产中,临时发生的非预见性的紧急性场景较多,故安全保障标准体系的二级框架在既有的技术规章管理子体系的基础上,纳入安全基础管理、安全监督管理、安全绩效管理、安全综合保障及应急管理5项安全管理类子体系。对于重载铁路岗位准入及培训,由于重载铁路司机岗位特殊,需进一步补充岗位准入、培训管理及人身安全等3项人员管理类子体系。
根据以上研究情况,构建包含运输组织、设备运维、安全保障的一级框架及28项子体系的二级框架结构的重载铁路运营管理标准体系,重载铁路运营管理标准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重载铁路运营管理标准体系框架Fig1 Standard system frame for heavy-haul railway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目前,相关铁路局集团公司虽然制定发布了部分重载铁路技术设备运用维修规章制度,但是,由于铁路局集团公司自身技术条件的限制,部分重载铁路专业技术设备的运维仍沿用普通设备的相关标准,未能充分体现重载技术设备的特点,尤其是工务专业的线路、桥隧等关键设备,迫切需要建立相应的运用维修标准。此外,由于各铁路局集团公司的技术设备具有不同程度上的局限性,因此,铁路局集团公司层级对部分重载铁路规章制度缺乏全路性的指导。为弥补重载铁路设备运维标准的不足,亟需在国铁集团层面发布重载铁路技术设备运维标准,以适应快速发展的重载运输需求。
根据目前的相关技术标准、规章及文件的梳理归类情况,现有运营管理标准体系中针对重载铁路制定的标准文件占比较低,大多数标准属于通用类标准文件,其主要原因在于重载铁路标准的系统性研究不够充分,重载铁路技术管理模式较为粗放,导致重载铁路运输管理上大多沿袭普通铁路标准文件。建议结合重载铁路运营管理标准体系框架,开展标准制定的需求分析,加强科研及一线管理人员的研究投入,细化制定一系列紧密结合重载铁路运营管理的标准文件,加快我国重载运输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发展。
目前重载铁路线路大多是由一个铁路局集团公司管理,如大秦铁路由太原局集团公司管理,瓦日铁路重载组合模式只在太原局集团公司进行,唐呼铁路主要由北京局集团公司管理。随着我国重载铁路的发展,出现由多个单位共同管理一条重载铁路线的情况,如浩吉铁路主要由西安、武汉局集团公司管理。由此产生的因各铁路局集团公司间标准差异性所带来的跨局作业不统一的问题将会越发凸显。但是,不同线路技术设备和运营单位管理要求的不同,部分重载标准不能简单要求完全统一。因此,建议在重载铁路运营管理标准体系框架下,进一步研究实现统一的重载铁路标准规范,并提出标准的制修订建议。
为适应国家、行业政策法规的调整[8],以及国铁集团重载运输技术设备的发展变化,需进一步提升对重载铁路运营管理标准体系的动态管理,紧密跟踪重载铁路技术设备的发展变化以及运营管理的创新优化,加强对体系内标准文件的及时更新维护,建议建立重载铁路运营管理标准指导目录,保障标准自身的准确性以及标准间的协调性,做好相关的“修、废、补、建”工作,同时,根据需要调整体系框架底层结构,以保障标准体系的时效性。
研究建立起以运营管理为研究对象的重载铁路标准体系,是对重载铁路实现标准化、现代化管理的一次重要探索,可填补重载铁路运营管理阶段标准体系的空白。重载铁路运营管理标准体系的构建,一方面适应重载铁路线路由点到面的发展现状,为国铁集团新开通重载铁路线路的运营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对指导具体标准的分类及制修订工作起到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由于体系构建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前瞻性和开放性,可进一步总结经验,将重载铁路运营管理标准体系推广到行业层面,作为强化重载铁路标准管理的重要参考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