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松基于“调肝理脾”法治疗久泄经验

2021-10-15 00:13程定阳叶松
康颐 2021年16期

程定阳 叶松

【摘要】泄泻是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瀉如水样的中医病证。而久泻则是长期出现间歇性泄泻症状。叶松教授认为久泻基本病机为脾胃受损,脾为湿困,致使肠道功能失司,根据现代人社会环境特点,久泻之肝脾不调证多见,运用“调肝理脾”法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久泻;调肝理脾;肝脾不调;叶松

【中图分类号】R256.3 【文献标识码】A 【DOI】

1 病因病机

泄泻病多由脾胃运化功能失职,湿邪内盛所致,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要症状的病证。久泻则是由于长期脾虚湿盛,使泄泻呈间歇性或持续性发作,病程较长,相当于西医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慢性肠炎、胃肠功能紊乱等疾病。叶松教授从事临床脾胃病诊治三十余年,认为久泻的根本特点在于脾虚,而脾虚多责之于肝。《素问·宝命全形论》中记载:“土得木而达。”[1]清代吴谦在《名医方论》亦云:“盖肝为木气,全赖土以滋培,水以灌溉。若中土虚,则木不升而郁。阴血少,则肝不滋而枯。”[2]指出肝脾生理之间的关系,即肝脾之间功能作用是相辅相成的;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3]的著名论断,说明了肝脾之间的病理关系,即肝病传脾,肝病则应肝脾同治。在病机上,肝主疏泄,调整气机疏通畅达,脾主运化,转输、吸收饮食水谷,肝脏疏泄不畅可致脾脏转运受限,脾胃升降失常,小肠无法泌别清浊,水谷未经分清别浊就混合而下,发为泄泻。叶教授认为现代人多因工作生活节奏快,精神压力增大,以及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常使肝气不畅,疏泄不通,脾失运化,泄泻始发;长此以往,土壅木郁,发为久泻。临证多以肝脾不和证多见。现代医学研究也证明,各种精神因素可以干扰高级神经的正常活动,造成脑——肠轴紊乱,引起内脏感觉过敏,进而引起胃肠道功能的紊乱[4]。

2 治疗原则

叶教授认为治疗肝脾不和之久泻时,法当调肝理脾。调肝之法,一是调畅气机。肝主疏泄,喜条达恶抑郁,临证常见因生活工作压力、情志不畅致使肝郁气滞,甚则郁而化火,致使久泻反复,每因情绪反常复发,可使用柴胡疏肝散、越鞠丸、金铃子散、逍遥散等方加减化裁,常用药柴胡、香附疏肝解郁,伍芍药则柔肝敛阴,陈皮、枳壳理气行滞,川楝子疏肝泄热,栀子清泻肝火等;二是调养肝阴。肝主藏血,协调肝之阴阳,临证常见久泻伴睡眠欠佳、失眠的患者,原因多为工作劳累、夜间加班以及生活娱乐不规律等不良现代生活习惯,致使阴常不足,耗伤肝阴,心肝火旺,而脾胃运化受阻,水谷混杂而下。久而久之则阴血不足,反致睡眠更差,难以入睡,情绪不宁,恶性循环。可使用酸枣仁汤、一贯煎等方加减化裁,常用药酸枣仁、柏子仁、茯神宁心安神,黄连、栀子清心肝之火,生地黄、枸杞、当归滋阴养血,沙参、麦冬滋肺胃之阴,意为佐金平木等;调肝之法除了用药之外,还应与患者宣教。肝,在志为怒,为“将军之官,谋虑出焉”,所以嘱患者应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伤神,适时调整情绪,必要时可进行心理疏导等方法。

理脾之法,一是健脾燥湿。脾喜燥恶湿,久泻根本特点在于水谷未经分清别浊就混杂而下,水反为湿,谷反为滞,致使泄泻。临证常见大便次数增多,呈稀糊状,水分较多,可使用参苓白术散、小半夏汤、痛泻要方等方加减化裁,常用茯苓、白术健脾渗湿,扁豆、薏苡仁健脾渗湿,半夏、陈皮理气燥湿等;二是醒脾运脾。脾主运化功能失调,或为湿困,或为木侮,除了祛除湿邪、调理肝木,还应激发脾之功能,《类经》云:“天以五气食人者……香气入脾”[5],所以应当使用芳香发散之物醒脾运脾,常用藿香、佩兰醒脾化湿,香附疏肝理气兼醒脾之功,防风升举脾之清阳等;理脾之法除用药以外,同样需要跟患者宣教。饮食应规律,以清淡为主,避免肥甘厚腻、生冷硬辣刺激之品。

3 医案举隅

患者,女,43岁,教师,2021年02月25日初诊。主诉:大便次数增多3年。现病史:患者诉近3年以来,每日解大便4-5次,大便不成形,呈散状,量少,无腹胀腹痛,无血便、黑便,无黏液、不消化食物等,工作时常自觉精神欠佳、身体乏力,纳食尚可,时有口干口苦,睡眠欠佳,多梦易醒,小便尚可,舌质红,苔薄黄,脉细。胃镜结果示:浅表性胃炎;肠镜结果正常。大便常规、腹部CT基本正常。既往无特殊病史。西医诊断: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断:久泻(肝脾不和证)。治法:调肝理脾,涩肠止泻。处方:痛泻药方加减。处方:炒白术10g,炒陈皮10g,赤芍20g,炒白芍20g,防风10g,木香10g,黄连6g,藿香10g,佩兰10g,煨诃子10g,芡实10g,石榴皮10g,五倍子10g,乌梅10g。水煎服,7剂,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嘱其劳逸结合,注意休息。

2021年03月04日二诊:诉大便减少至每日3-4次,基本成形,仍时有乏力、精神欠佳,无口干口苦,睡眠欠佳,多梦易醒,舌质红,苔薄白,脉细。处方:中药上方去乌梅,加酸枣仁15g,柏子仁15g,黄芪20g。14剂,煎服法如前。仍嘱其劳逸结合,注意休息。

2021年03月17日三诊:诉大便每日2-3次,基本成形,乏力、精神欠佳状态明显好转,睡眠情况有所好转,无口干口苦,舌质红,苔薄白,脉细。处方:中药守上方7剂,煎服法同前。

2021年04月08日四诊:诉大便每日1-2次,基本成形,偶有工作劳累时大便次数增加至3次,无明显乏力、精神疲乏等症状,睡眠现较稳定,无口干口苦,舌质红,苔薄白,脉细。嘱其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必要时复诊。

按语:此患者主因长时间大便次数增多前来就诊。结合检查结果,基本排除消化系统器质性疾病,符合中医久泻病的诊断。叶教授就诊时询问患者职业为教师,工作繁忙,言语谈吐较为焦虑,四诊合参,认为此患者为久泻之肝脾不和证。根据症状,叶教授认为患者长期劳累,肝气不畅,木壅土郁,脾失运化,水谷混杂而下,发为泄泻。而患者大便未呈稀糊状或水样泻,可知湿邪未盛,用药不宜过分渗湿止泻;纳食尚可,精神欠佳、乏力,一方面是脾运化失常,另一方面则是脾不升清,头目、四肢失于濡养;时有口干口苦,多梦易醒,此为肝郁气滞,疏泄失常,脾不散精,发为口干口苦。肝失调达,情志未舒,肝阴不足则多梦易醒,舌脉从证。法当调肝理脾,涩肠止泻。处方为痛泻要方加减。本方出自《丹溪心法》,主治肝郁脾虚之痛泻,此患者无痛泻症状,取其调肝理脾、祛湿止泻之功。方中白术健脾燥湿,白芍柔肝收敛,陈皮理气燥湿,三药炒制后增收涩入脾之功,防风具升散之性,合白芍疏肝解郁,伍白术健脾升清;赤芍入肝经血分,防血分之郁热;藿香、佩兰芳香醒脾,鼓舞脾之功能,兼化湿之效;木香健脾理气,黄连清热燥湿,乌梅性味酸涩,收敛止泻,伍诃子、芡实、石榴皮、五倍子涩肠止泻,诸药合用,共奏“调肝理脾,涩肠止泻”之功。二诊:患者按时复诊,大便次数已经减少,粪质也成形,处方去性味过于酸涩的乌梅,针对乏力、精神欠佳,睡眠差等症状,予黄芪健脾益气、升举脾阳,酸枣仁、柏子仁滋补肝阴,宁心安神。患者诉因工作原因,无法按时每周复诊,遂予14剂。三诊:大便次数已经减少至2-3次,基本成形,诸症基本缓解,守上方7剂巩固疗效。四诊时患者大便已经基本正常,每日1-2次,偶有劳累之时次数增加,余无不适。叶教授认为此时肝脾调和,肝气得舒,脾气得升,泄泻遂止,用药中病即止。遂未予处方,嘱其调养身心,注意休息。

4 总结

叶松教授在治疗久泻之肝脾不和证的过程中,善于将调肝与理脾之法结合,现代人生活工作模式易使肝气不畅,肝阴受损,故调肝应以调畅肝气与调养肝阴为主。而久泻的本质责之脾失运化,湿邪内滞,故理脾应以健脾燥湿与醒脾运脾为主。临证也常配伍涩肠止泻之药如乌梅、五倍子、石榴皮、芡实、诃子、赤石脂等,根据情况随症加减。

参考文献:

[1]王冰等唐.黄帝内经素问[M].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142.

[2]吴谦等清.名医方论[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59.

[3]张仲景等汉.金匮要略[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03.

[4]刘佳.张洪义治疗慢性泄泻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2008(02):178.

[5]张景岳等明.类经[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169.

作者简介:

程定阳(1997-),男,汉族,湖北黄冈市人,学生,硕士在读,单位:湖北中医药大学,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脾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