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师职业认同作为教师职业成长的内部驱动力,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领域。本文从教师职业认同的内涵、结构等内容层面及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角度梳理相关研究,并据此探讨现有相关研究的不足,以期促进相关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教师发展;职业认同;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34-0131-03
2018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师〔2018〕13号),指出五年左右,实现教师教育师资队伍明显优化[1]。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对教育发展有重要意义,而职业认同对教师专业发展及教师队伍建设是一个重要因素。学界对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始于1981年,国外学者Hofman和Kremer提出“教师职业认同”的概念。随后40年来,该主题逐渐引起学者们的关注,目前相关研究方兴未艾。本文拟从研究内容、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几方面对教师职业认同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
一、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的内容
目前对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虽具一定规模,但对其内涵及结构还未形成统一认识。相关研究从内容来看,主要包括教师职业认同的内涵、结构、影响因素及其总体状况等。
(一)教师职业认同内涵的研究
最早对教师职业认同进行界定的是Hofman和 Kremer,他们论述了教师职业认同,并探究它与职业倦怠的相关性。提出职业认同是一个代表着职业身份的概念,它代表教师作为一名专业人士的意义[2]。国内最早研究教师职业认同的是魏淑华,她提出教师职业认同既指一种过程也指一种状态[3]。其他研究者也对教师职业认同提出不同界定。
有研究者提出职业认同动态说,职业认同是通过人与环境之间的持续互动而形成的,随着人、事和经验不断变化,它是经验的解释与再解释的不间断过程[4]。有学者强调其建构性,提出教师职业认同是自我建构的结果,教师通过与环境互动建构关于个体和职业的当前意义,它是个体对教师职业的心理认可[5]。有学者提出职业认同是一种自我概念或主观认识。Mahmoudi-Gahrouei提出职业认同是个体对职业的态度和奉献感,体现为个体愿意继续从事该职业以及对职业的喜爱程度[6]。
总之,虽然学者们对教师职业认同内涵的表述不尽相同,但也有一定共性。综合来看,教师职业认同大多指向自我及教师职业,且处于动态发展中。
(二)教师职业认同结构的研究
目前学界对于教师职业认同的结构尚未形成统一共识,存在不同观点。
国外有Kremer等对教师职业认同的结构进行划分,包括向心性、价值、团结、自我表现四个维度。之后Brickson提出教师职业认同包括个人的、集体的和相互的三大因素,每个因素包含认知、情感、行为和社会四个方面[7]。国内,魏淑华提出教师职业认同的结构包括六个维度:职业认识、职业情感、职业意志、职业技能、职业期望、职业价值观。汤国杰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中指出,教师职业认同由情感认同、持续认同和规范认同三部分构成[8]。黄旭升认为高职教师职业认同分对学校发展的认同、对教学工作的认同和对自身发展的认同,且这些维度权重相同[9]。张振提出了高职教师职业认同的三维度结构:行为方式认同、自我角色认同、外在角色认同[10]。
此外,有研究者提出职业认同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结构。Esther T. Canrinus等人提出,职業认同不应被视为一个具有统一结构的复合变量[4]。
虽然不同学者对职业认同的结构有不同的见解,但都提出教师职业认同的结构不仅包括教师自身的内部心理以及与外部的互动,且应涵盖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
(三)教师职业认同影响因素的研究
教师职业认同是教师与外界互动中不断发展的,受到内外多重因素的影响。有关研究也多从内部与外部因素两方面分析,内部因素可分为人口统计学因素、教师自身因素,外部因素可分为社会、学校、家庭(详见表1)。内部因素中,人口统计学因素相对稳定,外部因素中社会和家庭的因素较为稳定。如Beijaard指出,对教师职业认同而言,能动性是一个重要要素。蒲阳也提出部分教师职业认同不高是因自身不认同教师职业的根本价值。此外在学校层面上,过度细化的层级规章、严格的量化考核、对教学的集权式管理都限制了教师职业认同的主体性[11]。所以,要重视教师自身因素及外部因素对其职业认同的影响。
(四)教师职业认同总体状况的研究
研究显示,我国教师职业认同整体水平中等偏上,但在各维度上的水平不均衡。
魏淑华对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显示,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一般偏高。于慧惠的调查显示,县级中学青年教师对其职业是基本认同的[12],在工作回报及工作条件两个方面认同较低,对学生、同事及自己职业能力的认同相对较高。欧阳慧琴对上海6所初中教师的调查发现,其职业认同整体水平较高,但各维度水平不均,职业胜任效能认同维度和职业要求与待遇认同维度之间的差异显著[13]。
整体来看,我国教师的职业认同水平处在中等及以上。这体现了国家对教育从数量扩张到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要求、国家对教育事业和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及相关政策的积极影响。
二、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的对象
首先,我国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的对象多为师范生和中小学教师,多集中于普通教育的教师,而相对忽视职业教育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张春霞对湖北省某高校英语教育专业一至四年级的350名大学生进行教师职前职业认同的调查[14]。吕立杰以D师范大学2014级实习生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探究实习教师自我效能与职业认同的相关性[15]。其次,因研究条件限制、研究样本选取困难等原因,大多数研究开展的范围局限于某一地区。如李敏对浙江省273名中职学校中教学未超过三年的教师职业认同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16]。我国教育发展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不少研究样本的代表性不足,结论的推广价值有限。此外,研究对象集中于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中部及北方地区,针对西部地区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少之又少。
三、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的方法
在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中,研究者所采用的定性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法、理论分析法、个案法、访谈法等,通过访谈、收集档案或日志等方式获得文本资料,然后对其进行分析。量化研究中普遍采用问卷调查法,对问卷反馈的数据进行量化分析,探究背后的信息。
(一)以定性分析为主的研究
魏淑华在对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中,运用理论分析的方法,对教师职业认同的概念和结构进行了界定。国外研究者Beijaard通过对28名经验丰富的中学教师进行访谈,运用故事线方法研究教师职业认同的取向问题[17]。Hsieh,Betina对旧金山湾区一所高中8名初任英语教师进行个案研究,通过录音会议、个别访谈和课堂观察的形式收集了两个学年的数据,并进行后续访谈,以探究教师在其早期职业生涯中是如何建构教师职业身份及教师职业认同的[18]。
(二)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
张春霞参考《全日制教育硕士教师职业认同问卷》,自编《职前英语教师职业认同问卷进行调查》开展了问卷调查,对回收数据进行量化分析,明确职前英语教师职业认同的现状;为了进一步探究深层原因,开展定性研究,从被试每个年级抽取2名学生,男女各一名,每人进行约5分钟访谈。李敏也采用自编问卷收集定量分析数据并结合访谈法对中职新教师的职业认同进行研究。吕霄霄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以某直辖市不同类型、不同区域、不同专业特色的6所中职学校为样本展开调查。吕立杰采用整群抽样,用问卷调查法对D师范大学2014级师范实习生的职业认同进行调查[19]。曹栋栋对14所高校327位全日制教育硕士进行了问卷调查,对15位全日制教育硕士进行了访谈。
随着研究的不断推进,研究者大多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研究,以相互补充。
四、结语
教师职业认同已成为学界一个重要研究主题。目前对教师职业认同的内涵和结构的研究较丰富,研究者们对教师职业认同的内涵和结构提出各自见解,且从内部与外部两方面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分析,较为全面,这些都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总体来说,相关研究还存在不足:1. 研究对象上,多集中于中小学教师及师范生,对职教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相对较少。2. 研究范围上,有关研究普遍存在研究范围不广,样本代表性不高的问题,研究结论的推广性有待验证。3. 在研究方法上,定性研究较多,缺少实证的研究和分析,难以为教师职业认同的提升提供有效建议,可见该领域的研究还存在发展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J].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8(09):31-34.
[2] Kremer,L.,Hofman,J.E.. Teachers’ Professional Identity and Burnout[J]. Research in Education,1981(34):89-93.
[3] 魏淑华. 教师职业认同与教师专业发展[D]. 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5.
[4] Esther,T.C.,Lorenz,M.H.,Beijaard,D.,Buitink,J.,Hofman,A.. Profiling Teachers’ Sense of Professional Identity[J]. Educational Studies,2011,37(05):593-608.
[5] 朱伏平. 中国高校教师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研究[D].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2.
[6] Mahmoudi,G.V.,Tavakoli,M.,Hamman,D.. Understanding What is Possible Across a Career:Professional Identity Development beyond Transition to Teaching[J]. Asia Pacific Education Review,2016,17(04).
[7] Brickson,S.D.. The Impact of Identity Orientation on Individual and Organizational Outcomes in Demographically Diverse setting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0,25(01):82-101.
[8] 湯国杰. 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理论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03):98-101.
[9] 黄旭升,董桂玲.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职业认同情况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8):63-66.
[10] 张振,王琪.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认同结构与特点研究——基于宁波6所高职院校的调查[J]. 职教论坛,2017(10):36-41.
[11] 蒲阳. 教师职业认同的意义与现状[J]. 人民教育,2018(08):13-16.
[12] 刘要悟,于慧惠. 我国小城市中学青年教师职业认同现状研究——来自湖南5个小城市的调查[J]. 大学教育科学,2008(06):47-54.
[13] 欧阳慧琴. 上海市初中教师职业认同现状与改善研究[D]. 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9.
[14] 张春霞. 教师职前职业认同感的调查分析[J]. 中国成人教育,2016(14):60-62.
[15] 吕立杰,刘新,王萍萍. 实习教师自我效能与职业认同的相关性研究[J]. 高教探索,2016(11):111-116.
[16] 李敏,潘晨. 中职新教师的职业认同研究——基于浙江省的调查分析[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1):61-65.
[17] Beijaard,D.. Teachers’ Prior Experiences and Actual Perceptions of Professional Identity[J]. Teachers and Teaching:Theory and Practice,1995,1(02):281-294.
[18] Betina,H.. Exploring the Complexity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Identity[D].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2010.
[19] 吕霄霄,周慧梅.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认同状况与差异分析[J]. 职教论坛,2016(21):35-39.
(荐稿人:胡重庆,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罗欣)
作者简介:高淑敏(1997—),女,硕士在读,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与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