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摘 要】目的:探讨心绞痛患者心内科心绞痛的临床治疗。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我院心内科的60例心绞痛患者作为本研究的主要分析对象,在此期间设立参照组和研究组两个小组,将患者依据计算机随机分组的方法,以每组30例均分至两组,同时为了凸显出本研究中治疗方法的效果,对不同分组的患者应用不同的治疗方式,以此完成对照研究,其中前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后者采用常规治疗+氯吡格雷治疗。上述治疗方法实施后,需要详细地记录相关数据,尤其是患者接受治療后的临床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对比两组的实际情况。结果:记录两组治疗效果后进行比较[参照组70.0%(21/30)比研究组93.33%(28/30)],以上数据后者有显著优势(P<0.05),差异和统计学意义明显。参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研究组[6.67%(2/30)比0.0%(0/30)],该结果相比,研究组具有优势,差异十分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内科心绞痛患者的治疗期间,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能够有效地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对治疗效果的提高有着积极作用。
【关键词】心绞痛;心内科;治疗效果
在心内科疾病中,心绞痛较为常见,且属于常见疾病,胸心口区阵发性和压榨性疼痛是心绞痛急性发作的临床症状,同时还会伴有其他症状,该病的发生于情绪波动较大及劳累过度有关,其发作时间较短,一般处于3min~5min之间。而且患者不同该病的发作情况不同,主要体现在发作频率和时间方面。若患者病情不严重,该病发生后通过休息就能够得到缓解,一旦病情严重,仅通过休息无法缓解,必须接受治疗[1]。为了分析心绞痛的治疗效果,本研究提出采用氯吡格雷的治疗方法,其中部分患者接受该方法治疗,另外一部分接受常规治疗,以此完成对比分析,做出如下汇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我院心内科的60例心绞痛患者作为本研究的主要分析对象。期间将所有患者平均分配到不同的命名小组中,即研究组和参照组。患者年龄52岁~63岁,平均年龄(55.56±12.39)岁,以上资料具有可比意义。
1.2 方法
1.2.1 参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首先选择倍他乐克对患者进行治疗,以此降低患者的心肌耗氧量。之后应用硝酸甘油进行治疗,起到冠脉血管扩张的效果。同时给予患者阿司匹林治疗,实现良好的抗凝。并嘱咐患者保证充足的休息。
1.2.2 研究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氯吡格雷进行治疗,2次每天,剂量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治疗时间为2周。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统计相关数据后进行比较。恶心、呕吐是研究中的主要不良反应,记录发生例数后,以该数据除以总人数获取总发生率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χ±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方法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
研究组治疗后仅有2例无效,剩余均有效,治疗有效率(93.33%);参照组治疗后无效9例,有效率(70.0%);数据比较前者优(P<0.05),见表1。
2.2 不同方法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0.05),见表2。
3 讨论
临床中将心肌过度缺氧和缺血引起的胸痛症状称为心绞痛,该病在心内科较为常见,主要症状是胸痛和胸闷。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而生活节奏、生活习惯的变化,导致心绞痛的发生率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冠心病心绞痛是心内科心绞痛的主要形式,其主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纤维帽出现破裂后,血栓形成所致。此外,心绞痛也会在无冠状动脉症状群体中发生。一般情况下,极端天气、饮食不当、剧烈运动及情绪波动较大的情况下,会导致心绞痛发生,3min~5min为发作时间,若患者的发作时间较长且超过15min,则说明患者的疾病超出心绞痛范围[2]。心绞痛在一天中可能发作多次,一旦发作患者就会出现心律失常、心率加快和血压升高的现象。临床中应该选择合理的方法及时进行治疗。本研究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研究组患者使用氯吡格雷进行治疗,结果显示无论是不良反应发生率,还是治疗效果,均优于参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心内科心绞痛治疗期间,仅采用常规方法虽然具有一定效果,但达不到理想目标,在此基础上使用氯吡格雷,不仅提高了治疗的安全性,还促进了临床效果的提升,建议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曹国君,乔岩.冠心病心绞痛心内科规范治疗临床效果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28):172,198.
[2] 雷芬.心内科急性心绞痛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观察[J].健康之路,2018,17(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