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月
【摘 要】目的:探究为妊娠并糖尿病提供护理干预的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接受治疗的妊娠并糖尿病60例进行研究。基于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患者。所有患者均按照糖尿病的相关规定控制饮食,常规组提供传统护理服务,实验组采取围产期综合护理。对比血糖状况、妊娠结局指标。结果:治疗前各项血糖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血糖指标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实验组妊娠结局的发生率明显少于常规组(P<0.05)。结论:围产期做好护理干预服务有利于妊娠并糖尿病产妇的顺利分娩,值得推广。
【关键词】妇产科;妊娠期;糖尿病;护理干预
妊娠并糖尿病属于临床中相对比较普遍的一种妊娠期并发症,对于妊娠并糖尿病患者在妊娠之前可能并没有任何糖尿病史,其属于妊娠期比较常见的一种并发症[1]。妊娠并糖尿病在临床中对于产妇及其围产儿的危害较大,临床中可能会导致巨大儿、早产儿、早期流产、新生儿窘迫、新生儿低血糖[2]。对此,为了进一步提高临床干预水平,本文以对比方式探究妊娠并糖尿病患者接受不同护理服务及其效果差异。具体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接受治疗的妊娠并糖尿病60例进行研究。基于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患者。实验组患者30例,年龄25岁~33岁,平均年龄(29.64±3.24)岁,初产妇18例,经产妇12例;常规组患者30例,年龄25岁~33岁,平均年龄(29.51±2.91)岁,初产妇17例,经产妇13例。基础信息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按照糖尿病的相关规定控制饮食,并督促患者保持积极锻炼。常规组提供传统护理服务,主要是让其控制饮食。实验组采取围产期综合护理,具体护理措施如下:①心理护理。因为患者会遭受糖尿病的影响,此时很容易出现负面情绪问题,最为常见的便是抑郁与暴躁等情绪。对此,在临床中需要基于患者的情绪问题提供相应的心理疏导,借助音乐、看电视、转移注意力等多种干预措施,转移负面情绪,并借助愉悦的活动促使产妇保持积极心态。鼓励产妇并让产妇的心理状态维持激励状态;②健康教育。在护理期间需要及时为孕产妇提供妊娠期、糖尿病的疾病知识教育,并告知产妇几点基本的注意事项,促使孕产妇对于疾病与康复需求形成成熟认知。基于孕产妇提出的各种疑问应当及时耐心的解答,促使产妇的负面规律形成有效消除,促使孕产妇在医护期间可以保持高度配合与协同化;③饮食护理。在护理期间需要及时为产妇提供饮食指导,保障合理的饮食方案,维持营养均衡,同时发放饮食参数卡,让产妇了解不同食物的元素含量。例如孕早期每天热卡需求量应当控制在105kj/kg,总热量控制在126kj/kg,蛋白质、碳水化合物与蛋白质方面脂肪比重控制为25%、55%、20%,坚持少食多餐,同时适当补充低钠盐、低糖类饮食。同时提供叶酸(每天0.4mg);④其他护理。在护理期间需要让产妇准确的检测自我血糖指标,并促使孕产妇可以随时对自身的血糖水平形成掌握,指导孕产妇维持良好睡眠。开展适当的运动锻炼,例如肢体锻炼与散步上下楼,提高自身的机体功能。指导产妇强化会阴清洁和卫生,定时更换药物并注重个人卫生,促使产后感染的风险防控,提高自身康复水平。
1.3 观察指标对比血糖状况、妊娠结局指标。
本次研究观察指标中治疗前为入选时,治疗后为干预到孕周36周时。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χ±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糖控制效果对比
治疗前各项血糖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血糖指标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见表1。
2.2 妊娠结局对比
妊娠结局实验组妊娠结局的发生率明显少于常规组(P<0.05),见表2。
3 讨论
妊娠并糖尿病属于临床中比较普遍的一种产科并发症,如果血糖控制效果不佳会导致患者的母婴生活质量以及身心健康遭受严重危害。基于妊娠并糖尿病产妇,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具备较高的应用价值,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及饮食等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身心健康和血糖水平,其目的在于控制孕产妇的血糖水平,维持良好的妊娠心理健康,从而实现对妊娠結局的改善,保障母婴生理需求,并提高孕产妇的综合预后水平。
本次研究结果充分证明妊娠并糖尿病患者接受综合护理干预具备较高应用价值,可以有效改善产妇预后水平,可以作为常规护理服务模式。
综上所述,围产期做好护理干预服务有利于妊娠并糖尿病产妇的顺利分娩,可以有效控制血糖并改善妊娠结局,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唐龙凤.妊娠期糖尿病孕产妇围产期经过优质护理对血糖和并发症的影响[J].糖尿病新世界,2020,23(7):151-152.
[2] 陈榕.分析护理干预在妊娠期糖尿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糖尿病新世界,2020,23(7):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