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赵亚楠 车丽娟
【摘 要】目的:探讨个体化综合饮食护理对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内分泌科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实验组(50例),对照组行常规模式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接受个体化综合饮食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护理后FPG、2hPG、HbAlc等血糖指标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个体化综合饮食护理,对其血糖水平的调节和控制效果显著,推广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个体化综合饮食护理;2型糖尿病;临床效果
2型糖尿病是一种中老年人群常见内分泌系统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并发症风险,且显著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水平。导致患者发生2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在于血压偏高、血脂异常、年龄增长、运动量不足、饮食不健康、过度肥胖等,患者普遍病程较长,确诊后需要终身接受药物治疗,因而需要从日常饮食方面加以调节,以改善患者的身体状态,保证疾病治疗效果。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内分泌科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50例,男性38例,女性12例,年龄48岁~78岁,平均年龄(61.25±13.23)岁,病程1年~9年,平均病程(4.55±3.25)年。实验组50例,男性36例,女性14例,年龄49岁~77岁,平均年龄(61.52±13.16)岁,病程1年~11年,平均病程(4.87±3.12)年,两组基础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模式护理,包括健康教育、药物指导、生活护理、血糖监测等,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行个体化综合饮食护理,具体措施:第一,入院检查。护理人员在接待患者时需要对其饮食习惯和身体状况进行评估,建立健康档案,并以此为基础确定饮食方案,为其日常饮食提供指导。第二,个体化饮食指导。护理人员在维生素均衡、营养均衡原则的指导下,结合患者的个体情况,对其制定健康饮食计划,限制含糖量高食物的摄入,禁食辛辣刺激、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增加粗粮和蔬菜的摄入量,保证胃肠系统健康通畅,并纠正患者对于日常饮食的认知。第三,食物科学分配。患者每天的盐分和油量需严格控制,增加凉拌和蒸煮食物的摄入,限制油炸食物,保证日常清淡饮食,每天盐分摄入量在6g以内,且三餐营养均衡。第四,病情监控。定时对患者的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水平进行检测,指导患者掌握自我监测血糖的方法,告知其出院后继续坚持健康饮食,保证饮食干预的持续性。
1.3 观察指标
全部观察对象入院时和护理干预后均实施血糖检测,对比其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G)及糖化血红蛋白(HbAlc)等指标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χ±s)表示,進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护理前,FPG、2hPG、HbAlc等血糖指标水平比较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护理后FPG、2hPG、HbAlc等水平均明显减低且显著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2型糖尿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们身心健康的内分泌疾病类型,患者发病后常见并发症问题包括糖尿病高渗综合征、感染、酸性中毒、损坏肾脏等,这些症状都会直接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因而需要早期进行准确的检查和针对性治疗,但是,患者治疗过程中也需要对其日常生活习惯进行调节,以巩固疾病的治疗效果,有效调节其血糖水平。当前临床上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和护理均为以疾病为目标的治疗和护理措施,有助于患者病情的控制,但是,这一单一的护理方案无法改善患者的身心状态,且患者容易出现护理满意度不足的问题,患者治疗期间的高血压和水肿风险仍然较高[1]。
本次医学研究结果证实,2型糖尿病患者在常规的治疗和护理基础上实施个体化综合饮食护理后,患者的FPG、2hPG、HbAlc等血糖指标水平均显著改善且低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数据差异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饮食护理措施的应用能够从患者入院开始不断强化其对于饮食护理重要性的认知,为患者制定最具有针对性的饮食方案,结合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体重和其他指标检查结果不断提高饮食方案的合理性[2]。
综上所述,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个体化综合饮食护理,对其血糖水平的调节和控制效果显著,推广应用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 张旭.个性化综合饮食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效果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8,12(3):129-130.
[2] 张平,刘巧莉.个性化综合饮食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效果[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10(29):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