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润农
西蒲村位于太原市小店區北格镇西北平川,西临汾河,曾是集渡口与驿站于一体的交通要道。明清时期,西蒲村是汾河的官方渡口,夏天有渡船,冬天有草桥,车马可以通过,晋中地区的祁县、太谷、平遥等地商客多从此过河,一时商贾云集,文化繁荣,历史上是有名的“小太谷”。
红色文化资源是西蒲的骄傲所在和特色所在。西蒲是我党当时在太原县三区活动最多的村庄之一,该村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涌现出许多革命勇士,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论持久战》在西蒲四景堂的印刷,“西蒲渡口伏击战”“西蒲村东伏击战”“西蒲四英雄”等感人的革命英雄事迹,至今仍被村民津津乐道。村里现今还保留着老三连驻地大院旧址、孙占英旧居、日军活埋村民事件旧址、老三连练兵场旧址等历史遗迹,特别是近年来修建了革命历史纪念馆、红色渡口文化广场两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使西蒲拥有丰富的革命历史文化和红色旅游资源。
时间回溯到1938年,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毛泽东同志发表了著名的《论持久战》,为抗日战争点燃了指路明灯。《论持久战》辗转传到山西清太徐抗日政府已是1939年冬,时任县委宣传部长的张云如获至宝,一心想把这本书尽快传播到抗日战士、爱国知识分子和工农群众中。这时,太原县城有个叫武时景的商人开办了“四景堂”文具店,为了拓展业务,他在西蒲村买了一处房子,购买了石印机,办起了小型石印厂。于是,张云就找到武时景印刷《论持久战》,由南格村小学教员卜峻负责书写石印纸。就这样,武时景每天冒着风险从西蒲村到南格村往返20多里路,取回书写好的石印纸进行印刷,经过10个昼夜,翻印出50本《论持久战》,分发到各阶层人士手中,拨开了他们内心的迷雾,坚定了战胜日军的信心和决心。而武时景的石印厂也成了我党的地下秘密印刷厂,对抗日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还有一件值得西蒲骄傲的事件就是“渡口伏击战”。那是1942年8月的一天,清太徐抗日政府县长李奎年得知,日伪太三区区长同警务中队队长等13人要去太原县城为日伪县长祝寿,便决定在西蒲村西的汾河渡口设伏袭击。下午4时左右,祝寿回来的日伪区长一行刚刚渡河上岸,八路军指挥员便一声令下,在渡口南北两侧埋伏多时的赵良佐、崔秉任等四个排的抗日队伍猛烈袭击,击毙日伪区长和中队长、分队长、警察所长等12人,俘虏翻译1人,缴获步枪12支,手枪1支,自行车13辆。这场伏击战揭穿了日伪编造的“八路军已被消灭”的谎言,极大地鼓舞了清太徐的人民群众,是清太徐抗日武装力量在平川地区少有的白天伏击战,这就是在西蒲广为传颂的“渡口伏击战”。
在那段峥嵘岁月里,西蒲村还涌现出了一大批平民英雄,他们面对敌人的凶暴残忍宁死不屈,年轻的姑娘掩护受伤的革命战士,古稀老人用自己的寿材装殓烈士遗体,还有一门五子四军烈、兄弟二人摆渡船、婆媳智救解放军等等,他们一身正气打击侵略者,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书写了那段烽火岁月的光荣历史,也为全村奠定了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要充分运用红色资源。如今的西蒲村正在依托丰富的革命文化资源,乘建党百年的荣光时刻和乡村振兴的发展机遇,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奋进力量,助力乡村振兴,全力建设红色文化教育实践基地,打造红色旅游品牌和特色化、现代化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