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视角下的城市小微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途径探讨

2021-10-15 09:25侯晓蕾
风景园林 2021年9期
关键词:小微居民空间

侯晓蕾

存量阶段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更加关注小微尺度的空间重构、公众参与和社区激活,空间关怀落实到社区需求、社会关系等社会治理层面。中国自古便主张人与自然的协调,将人看作是环境空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由乡村蔓延到城市的所谓“乡土社会”意识[1];与此呼应的是,20世纪初芝加哥学派在进行社会生态分析研究时,将城市看作一种社群,强调城市空间的群体集合和社会关系;然而,在快速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物质空间被重视,而人与人的关系被忽视。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社会关系却没有得到同步发展。正如20世纪中后期的新马学派所强调的生产空间和全球化影响,社会问题被生产消费表象所掩盖;20世纪80年代以后,针对城市的无序蔓延和社会问题,主张丰富多样、紧密且具有日常生活氛围和人性化高品质社区环境的“新城市主义”被各界倡导并实践;与此同时,围绕人的活动范围的“生活圈”也被纳入城市更新理念中[2]。20世纪末开始,全球范围掀起了一股“治理”模式变革之风,主张政府在城市管理中由单向的“管理”(government)向互动的“治理”(governance)转变;21世纪之后,社会治理理念逐步融入城市更新过程中[3]。

1 城市公共空间微更新与社会治理

1.1 社会治理视角下的城市公共空间微更新研究背景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提出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社会治理的总体要求。其中,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使用了“社会治理”概念,明确提出了社会治理的目标[4]。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要把社会治理重心下移,落实到社区治理层面,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区治理,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并且提出了社区治理的制度建设、提高四化水平和加强4个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和公众参与社区治理的协同作用[5]。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十四五规划也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社区治理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也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和实践落点,在城市更新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社区治理是社区更新改造过程中实现社会治理和社区优化的综合途径。基于共同的社区利益和诉求,社区治理是由政府、社会组织、居民等主体在社区公共事务处理和社区空间发展等方面进行协调配合的过程与机制管理,包括治理空间、治理主体、治理方式、治理客体及治理过程[6]。2016年,“联合国第三次住房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大会”在厄瓜多尔召开,会议正式审议通过了《新城市议程》,其核心愿景是“人人共享的城市”,即通过城市转型以实现所有人在社会、经济和环境领域的平等参与[7]。与此相呼应,习近平总书记于2017年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强调城市建设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扩大公共空间,让老百姓有休闲、健身、娱乐的地方,让城市成为老百姓宜业宜居的乐园。“人民城市”理念关注社会治理,而社区是城市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是人们的共同生活体[8],“治理要从人民的生活出发”[9]。社会治理视角下的城市小微公共空间微更新关注人民的日常需求和生活交往,以实现“美好生活”为目标,强调“人民参与”和“人民共建”。

1.2 由“管理”到“治理”——城市公共空间微更新的模式转型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举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开放性场所。20世纪中叶,社会学领域首先开始对公共空间进行研究,规划、建筑和风景园林领域也紧随其后,多个学科共同对城市公共空间概念不断进行拓展。虽然城市公共空间具有多重含义,但是,为“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提供场所,始终是城市公共空间的基本属性[10]。城市公共空间微更新应该被看作治理空间和治理社会的过程,社会治理是以社区为基本单位,多元主体对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管理,从而增强社会凝聚力,推进社会发展进步的过程。

社会治理思维的城市公共空间微更新具有主体多元化、目标过程化和内容扩大化等特征,是一个多维度、上下互动、协商合作、协同互动、协作共建的过程。针对该领域,国内外都已经有较为充分的研究基础。以国外为例,巴塞罗那、哥本哈根、斯图加特、京都等城市都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社会治理背景下的城市更新经验;对于国内而言,上海、北京、成都、广州、泉州等城市也都已经进行了各具特点的探索和尝试。当前,中国城市公共空间微更新中存在的主要社会问题包括:公共空间归属感和邻里关系缺失、居民日常功能需求被忽视、社区活力不足、共享共治机制缺乏等。基于此,以问题为导向,以空间为切入点,城市小微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的社会治理途径主要包括公共空间的社会文化治理、社会需求治理、社会活力治理、层级化治理和机制治理等方面。

2 社会文化治理——城市公共空间的归属感和原真性塑造

文化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自古就有,通过对文化元素、体系、服务、机制和架构进行治理,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文化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具有多元性特征。在城市小微公共空间的景观微更新过程中,应该通过推动社会文化治理和建构文化体系来促进城市公共空间更新,实现从“文化管理”到“文化治理”的转变,治理不应仅是停留在“文化符号”和“文化表象”的层面。

2.1 以历史文化原真性保护推进社会治理

原真性反映生产生活和历史传承等方面的地域文化因素。公共空间的历史文化一般体现在社区和社群层面上。社会文化基本可以分为4类:1)社会历史文化,主要指建造历史,包括选址、建造由来、代表人物、建造故事等的群体性文化;2)社会活动文化,主要指社区集体活动,包括社区记忆、社区习俗、社区节日等的群体性文化;3)社会场景文化,包括自发或非自发形成的娱乐休闲空间、事物等社区场景记忆;4)社会行为文化,包括种植、遛鸟、聊天、下棋、晒太阳、锻炼等社区行为活动[11]。文化原真性更多侧重于对集体文化的保护和挖掘。不同的社群具有不同的社会文化。对于城市公共空间微更新而言,文化不仅是指历史和传统,更重要的是普通人对当地空间环境的使用习惯或生活规范,伴随着时间的积淀转换成为具备历史文化特征的环境空间。在城市公共空间微更新过程中,可以以公众参与和系统论证为工作模式,通过调研、访谈、调查问卷、资料查阅、口述史等多种途径实现历史文化原真性的保护和挖掘(图1)。

2.2 以邻里关系和生活方式原真性延续推进社会治理

实现邻里关系和生活方式方面的社会治理,首先要对更新范围的特定生活方式进行调研,然后以空间设计为切入,举办一系列社群活动,并建立一定的运转机制,共同倡导和维护社区文化和邻里关系[12]。例如,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十七工作室的联合团队,通过挖掘胡同居民的日常种植习惯,以顺应百姓生活的方式进行了一系列的胡同微花园参与式设计共建,全程居民参与、共享共治。不但保护了居民的日常生活方式的原真性,而且促进了居民之间的交流,提升了邻里关系。微花园作为一种生活美学方式,真实地展现出居民的基本需求。微花园虽然尺度微小,但数量巨大,能够由点及线,由线成面,辐射社区以及街区,在针灸式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的同时,促进邻里关系的治理和绿色生态环境的构建(图2)。

3 社会需求治理——城市小微公共空间的挖潜整合设计

社会需求反映了人或公共空间发展的根本动力,是重要的社区治理对象。以往设计和需求之间的矛盾点在于,社会需求流于表面并且很难在公共空间更新中得以体现。社会需求治理能够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精准治理过程,因此通过小微公共空间挖潜,能够与社会需求进行有效对位,针灸式推动城市小微公共空间的微更新和整体提升。

3.1 以碎片空间和闲置空间挖潜推进社会治理

城市发展进程所引发的城市社会空间效应使城市变得更加“分化”“碎化”和“极化”[13],Coy提出“破碎化城市”的概念,来描述一种正规城市与非正规城市的非整合状态[14]。城市街区和社区空间存在许多碎片空间和闲置空间。例如,在“向阳而生——微空间设计”项目中,央美建院十七工作室作为设计团队,与政府、社会组织、居民、机构等多方共同努力,将常营福地社区原有的碎片空间和闲置空间置换成为多功能的“玫瑰童话花园”。由于该社区保障房户型没有阳台,针对居民的晾晒需求,设计利用闲置荒地,对空间进行赋能,补充了艺术晾晒、儿童游乐、无障碍、休息等功能,探索了儿童友好和适老化在老旧社区中的应用,通过参与式设计和共建重塑社区场景(图3)。通过日常需求导向的公共空间艺术设计,解决了居民实际需求等现场问题。通过参与式设计和共建,以融入居民想法的社区营造手段,有效促进社会需求治理(图4)。

3 玫瑰童话花园参与式营造过程Participatory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Rose Fairy Tale Garden

4 玫瑰童话花园建成效果实景The actual scene of the Rose Fairy Tale Garden

3.2 以小微空间功能集合推进社会治理

在城市公共空间存量难以满足人民需求的今天,微空间设计愈发体现出其价值和意义。微空间投资小、见效快、覆盖面广,其建设对城市公共空间的整体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城市中的小微公共空间应该“五脏俱全”,满足多种功能要求。城市小微公共空间需要从居民和使用者的多元需求出发,进行集合功能化设计,从而在有限的空间里满足居民多元化功能需求。团队在2015年北京国际设计周期间,基于老城区居民的日常需求,在北京老城区的公共空间中设计了一组公共空间集合装置《9平方米9种公共空间》(图5),在仅仅9 m2的用地上,实现了9种基本功能需求。该装置采用回收材料进行设计,可以移动展览,表达了城市中的小微空间的需求导向以及低造价、可持续的特点。这样的公共空间在满足居民的多种真实需求的同时,能够节约空间,并且有效促进邻里交流。

5《9平方米9种公共空间》功能集合设计Function set design of 9 m2 of 9 Kinds of Public Space

4 社会活力治理——城市公共空间的触媒介入激活

当前,相当一部分城市公共空间缺乏活力和能量,公共空间的社会活力治理需要先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社会治理不仅仅是政府治理,其最突出的特点是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城市小微公共空间的社会活力治理可以通过社区营造、艺术展览、设计工作坊等触媒介入,进行以人为本的社会活力激活和过程机制治理。

4.1 通过社区营造和社会关怀促进社会治理

城市公共空间的触媒介入激活途径通常是通过文化、艺术、设计等方式对公共空间进行点状植入,从而使社会活力得到再生和活化,以局部带动全局。作为触媒介入的公共空间参与式设计共建类项目能够有效带动参与者的共同感知,并起到对空间进行激活的作用。触媒介入应该从提出社群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开始,通过话题引出逐步实现触媒目标。可以通过引发居民共同关注的花草种植、生态环保、邻里交流、弱势群体关怀等问题进行一系列的公共空间触媒介入。例如,央美建院十七工作室团队与居民、政府和社会组织等在公共空间中建昆虫旅馆、种子交换站、社区坡道无障碍设计等一系列小微触媒项目(图6),既完成了对社区文化的共建,又增加了居民对公共空间改造的参与感。

6 无障碍设施、雨水收集花园、昆虫旅馆等社区营造触媒介入Catalyst intervention for community construction of barrierfree facilities, rainwater collection gardens and insect hotels

4.2 通过互动艺术展和设计工作坊促进社会治理

系列展览和工作坊等也是有效的公众参与触媒介入方式。城市公共空间微更新过程需要开展一系列的艺术、文化展览以带动和提升活力。例如每2年举办一次的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活动内容由空间场馆改造主展、实践案例展、地区联合展、公众活动等版块组成,艺术季通过空间艺术布展与城市有机更新实践的相互推动,有效促进了社会治理[15]。又如,团队参与或主持的“回家旧物”主题展览、“旧物改造盆栽”活动、阳台居角生活美学工作坊,吸引社区居民关注社区景观,提升了社会活力。团队在北京通运街道和史家社区以及东四社区举办的阳光居角设计工作坊和微花园工作坊,通过社区居民全程参与,拉动居民们全程参与微花园营造,有效促进了社会治理(图7)。

7 史家社区旧物改造盆栽活动Potted plant activity with old stuff transformation in Shijia Community

5 层级化治理——城市公共空间网络化建构

5.1 通过公共空间网络化和层级化促进社会治理

应该对城市公共空间进行系统性规划,建立连通的步行系统和景观结构,从而实现人性化公共空间的回归,构建类型丰富、层级完整的城市小微公共空间系统。相对于大中尺度的城市公共空间而言,充当“毛细血管”的街区和社区公共空间建设尤为重要,不但能够起到“见缝插绿”的作用,还能够使公共空间得到精细化完善,满足了城市双修的要求。例如,团队根据现状场地的条件和居民需求,对北京老城区景山片区进行城市公共空间微更新的网络化规划。在整体网络基础上,对小微公共空间进行疏通整合和设计提升,将这些小微公共空间与其他公共空间进行连通,通过系统化整体规划和个性化定位共同重塑胡同的传统公共空间特征和场景,逐渐形成公共空间网络[16]。

5.2 通过社区层级慢行系统促进社会治理

城市更新中的街区和社区慢行系统提升应该关注人的活动轨迹,与公共交通进行良好的衔接,设置步行和骑行系统,在满足可达性的同时,连通城市公共空间节点,健全公共空间布局。需要注意的是,当前慢行空间周边环境日趋多元化,需要更多关注道路之外的高价值公共空间节点,综合考虑并实现合理连接和选线布局。尤其是通过慢行系统的连通可以带动一系列城市中的碎片空间的再利用,挖掘多样化的活动空间,拓展绿色休憩空间,恢复和再生公共空间活力。例如,丹麦哥本哈根和荷兰阿姆斯特丹的慢行系统发展与城市街区和社区更新相结合,逐步发展绿色交通体系,整个城市由多个层级的慢行街道和广场组成,逐渐建立起一个有机的步行街网络,打造出效率与活力并存的慢行交通系统(图8)[17]。慢行系统表面上是物质空间的连通,实际上也实现了社会关系的连通,从而建立社会和空间双重网络。

6 结语:公共空间机制治理——公众参与、共享共治和维护机制建设

公共空间微更新不只是物质空间的建设,更是一种“共建、共治和共享”的社会运动,需要多方共同参与,系统构建,以点带动全局[18]。需要以社会治理的视角,从公共空间更新的切入点、空间活力的激发、社会文化的提升、空间网络的建立以及相关的维护机制建设等方面推进城市公共空间微更新的社会治理思路。城市公共空间微更新应该将政府部门、居民、企业、社会组织和专业团队放在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上共同促进项目的实施。“自下而上”的基层自觉与“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相辅相成[19]。通过研究街区、社区和社群的结构特征、关联度和相互之间的组织协作模式,探讨基于多个利益相关方的更新、营建和维护管理机制,提出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的途径。首先,应该搭建多元合作平台;其次,以问题为导向,以空间为切入点,由多元主体共同进行参与式设计和共建;最后,还需要制定相应的后期运营和维护机制,实现全程的公众参与和共享共治。由此,多个利益方能够表达意愿和诉求,也能调动居民的参与积极性,使其全程主动参与方案的前期分析、具体制定、后期维护管理等多个环节,从而有效监督和维护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有效促进城市公共空间微更新的社会治理。公众参与、共享共治和维护机制建设是城市公共空间微更新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

图片来源(Sources of Figures):

文中图片均由设计团队协作完成。

猜你喜欢
小微居民空间
帮扶小微企业 山西成绩优异
小微课大应用
石器时代的居民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小微企业借款人
小微企业重在强身健体“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高台居民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