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
摘要:目的:分析剖宫产术后采取快速康复护理对其子宫恢复以及早期泌乳的影响。方法 选取于我院行剖宫产手术者6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快速康复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24 h、48 h、72 h子宫高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初始泌乳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第4天泌乳量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对剖宫产产妇术后采取快速康复护理,可有效促进子宫复旧及早期泌乳,临床价值显著。
关键词:早期泌乳;快速康复护理;子宫高度;剖宫产
剖宫产技术在医疗技术的持续发展下日渐成熟及完善,越来越多的产妇因为疼痛、脐带绕颈、胎位不正等原因进行剖宫产,然而作为一种侵入性操作,与顺产产妇相比,该类产妇术后子宫需要较长的恢复时间,同时存在泌乳量少或泌乳晚等问题,严重影响产妇的生理健康及新生儿的生长发育。本研究对剖宫产产妇术后实施快速康复护理,获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11月~2020年10月于我院行剖宫产手术者6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年龄24~35岁,平均年龄(29.25±0.48)岁;观察组年龄25~36岁,平均年龄(30.04±0.51)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快速康复护理,包括:(1)体位护理。常规监测生命体征,术后保持去枕平卧位,同时定时翻身,生命体征稳定且没有不良感觉后采取半卧体位,床头不高于30 cm,密切观察产妇感受并积极处理。(2)饮食指导。术后4 h可让产妇喝适量温开水,没有不适感后按摩腹部;术后6 h,待排气后可进食流质食物,后逐渐过渡至正常饮食。(3)术中护理。术中密切观察产妇生命体征,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医生;若开腹后胎儿未下移,可协助主治医师下移胎儿,同时询问产妇感受,若感觉气短应马上暂停,待症状缓解后继续,促使胎儿顺利下移后娩出;娩出胎儿后告知产妇新生儿状况及性别,并让产妇观看,新生儿出生整理好后,进行一次母婴接触;清洗胎儿、测量体重等。(4)母婴接触护理。术后将早期母婴接触的意义和方法告诉家属和产妇,让新生儿紧贴产妇胸口,产妇右手托住新生儿臀部,左右握住乳房,正确进行母乳喂养,同时介绍相关注意事项,防止出现不良情况,如新生儿窒息等。(5)术后疼痛和腹部护理。术后产妇常因为麻醉消除后出现疼痛,应及时向产妇解释疼痛原因,进行心理疏导,缓解焦虑、恐惧情绪;对切口实施无菌护理,定时换药,保持切口干燥。(6)子宮康复护理。术后4 h实施子宫康复护理。协助产妇取平卧位,嘱排空膀胱,进行足底、其三阴交、关元及宫底按摩。(7)运动护理。术后2 h即可协助产妇在床上进行主动运动,6 h后可协助在床边活动,8 h后可离床活动,坚持“先站后行”的原则,不可劳累过度。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24 h、48 h、72 h术后的子宫高度;初始泌乳时间、术后第4天泌乳量。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子宫高度比较
观察组术后24 h子宫高度为(18.35±1.68)cm、48 h子宫高度为(15.47±1.91)cm、72 h子宫高度为(8.53±2.03)cm,对照组分别为(22.34±2.04)cm、(19.57±2.12)cm、(12.63±1.86)cm,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2.2 两组早期泌乳情况比较
观察组初始泌乳时间为(26.09±11.69)h、术后第4天泌乳量为(270.39±84.09)ml,对照组初始泌乳时间为(35.19±15.39)h、术后第4天泌乳量为(162.29±50.19)ml,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子宫恢复情况及泌乳情况均优于对照组,表示快速康复护理效果确切。分析原因:快速康复护理坚持以产妇为中心,从饮食、体位、母婴接触、腹部按摩等方面为产妇提供护理服务,体位护理可根据产妇实际情况采取不同体位,保持产妇生命体征稳定且增加舒适感;饮食护理可确保产妇及时获得能量,且根据身体恢复情况选用适合的饮食,可促进康复;母婴接触护理可刺激泌乳,缩短泌乳时间,保证新生儿尽早获得充足母乳营养;疼痛和切口护理使产妇知晓疼痛原因,避免因疼痛而出现恐慌,同时降低感染风险;子宫康复护理可促进子宫修复;运动护理可让产妇尽早下床活动,促进康复。
综上所述,剖宫产术后给予产妇快速康复护理,可加快子宫恢复进度,促进早期泌乳。
参考文献
[1]刘阳春.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计划性剖宫产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当代护士(上旬刊),2020,27(5):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