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倩倩 邱剑萍
摘要:目的:探讨子宫内膜息肉治疗过程中应用宫腔镜的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8月收治的80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电脑随机方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应用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治疗,对照组应用宫腔镜后定位诊刮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子宫内膜厚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给予子宫内膜息肉患者采用宫腔镜治疗方法,可取得较高疗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促进预后恢复。
关键词: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临床效果
临床上,子宫内膜息肉属于妇科常见疾病,多发于育龄期女性,其临床表现为阴道出血、月经频发、月经量增多等,如果发病时得不到及时治疗,会导致患者不孕不育,对患者生命质量造成影响[1]。我院选取80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应用宫腔腔治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我院2019年1月~2020年8月收治的80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电脑随机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40例,年龄27~49岁,平均年龄(38.00±3.06)岁;对照组40例,年龄28~50岁,平均年龄(39.00±3.51)岁,两组患者基数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行宫腔镜后定位诊刮术治疗。待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医护人员指导患者取截石位,采用静脉麻醉方法,麻醉满意后对患者外阴及阴道展开常规消毒,利用宫颈钳将患者宫颈口扩张10 mm左右,及时将宫腔镜(OLYMPUS,型号:HYF-1T)置入,对宫腔情况展开探查,准确找到子宫内膜息肉位置后,利用刮匙刮除息肉,切割下来的组织采用负压方法吸出,详细检查是否存在殘留,而在搔刮期间需要注意查找出血点,利用棉垫止血,待观察无活动性出血后,结束手术。
1.2.2 实验组
实验组行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治疗。待患者进行手术前,医护人员指导患者禁食,指导患者保持截石位,展开静脉麻醉方法,麻醉满意后对外阴和阴道常规消毒,利用0.9%氯化钠注射液进行膨宫处理,使膨宫压力控制在80~110 mm Hg,将宫腔镜置入,探查患者宫腔内息肉情况,包括形态、根蒂部位、数量等,将电切电流功率设置为80 W,利用电凝方法对血管展开处理,减低患者术中出血量,对患者息肉基底部利用环切,切割下来的组织采用负压吸出,待全部切除后,内部压力降到正常水平,采用对出血点进行电凝止血。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子宫内膜厚度。统计并比较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临床指标对比
实验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子宫内膜厚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实验组患者发生闭经1例,宫腔感染发生1例,宫腔粘连发生1例,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7.50%(3/40);对照组患者发生闭经2例,宫腔感染发生4例,宫腔粘连发生6例,子宫穿孔2例,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35.00%(14/40)。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子宫内膜息肉常用手术方法为刮宫术,因为刮宫术属于盲视操作,不能准确掌握患者宫内情况,极易发生息肉残留,使得疾病复发,增加患者痛苦。在医学技术不断发展与完善下,宫腔镜电切术逐渐应用在临床中,其具有简单、操作便利以及手术创伤较小,手术安全性高的特征。在实际应用中,术者能够在宫腔镜直视下对子宫内膜息肉进行切除,完整快速切除病灶,并减少对患者的损伤,有利于患者子宫内膜厚度的恢复;同时,此手术方法还能够减少出血量,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支出,对患者预后恢复具有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子宫内膜息肉患者采用宫腔镜治疗方法,能够减少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马涛,李丹.宫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效果观察及并发症发生率影响分析[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0,26(22):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