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德”的基本内容和特征

2021-10-14 21:15苏应平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7期
关键词:基本内容立德树人新时代

【摘要】新时代立德树人思想揭示了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中心环节,深入理解立德树人中“德”的基本内容: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继承,党领导人民在各个时期创造的文化,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线:中国精神;六种特征,即普遍性和特殊性、继承性和开创性、先进性和时代性,有助于我们更好理解和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

【关键词】立德树人  新时代  基本内容  特征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07-0058-03

进入新时代,面对当今世界相互激荡的各种思想文化,给我们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工作,特别是德育工作,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会议上、座谈会上深刻阐释了教育、德育的重要性,提出了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和根本任务。这些都说明了“立德树人”在我们整个教育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我们新时代的教育、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立德树人”作为我们新时代教育的中心环节和根本任务,从其逻辑关系上看,“立德”是“树人”的前提,“德”是“人”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本质特征。习近平指出:“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1]因此,深刻理解新时代立德树人“德”的基本内容和特征是我们理解“立德树人”这个教育根本任务和中心环节的重要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的“德”的内容的论述非常丰富,为我们理解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德”提供了方向和指引。紧紧围绕中国精神这一主线和实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主题,切实解决广大师生的利益关切,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教育思想。

一、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德”的基本内容

1.新时代的立德树人的“德”源自于对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创造性转化

作为历史上具有悠久文化的国度,其文化基因深深扎根于中华大地上,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言谈举止。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1]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常丰富的关于道德的记载和传说,至今仍深深影响着中国人。有兼齐天下的国家情怀,有乐善好施的高尚情操,还有尊师敬长的伦理规范。这些优秀的传统美德为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德”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养料,值得我们加以继承并不断结合我们的时代特征加以发扬,不断注入新的内容,从而增加新时代“德”的鲜活性和时代性,并给合当今学生实际加以解读以增强其感染性,特别是这次战疫涌现出来的90后,甚至是00后所表现出来的家国情怀和职业操守,使我们国人对这群“孩子”刮目相看,他们一夜之间长大成人,经受了疫情的洗礼和考验,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2.“德”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各个时期创造的文化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战斗历史,不管是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还是在阳光明媚的和平年代里,中国共产党都矢志不移为人民,战天斗地,创造可歌可泣的历史功绩和广为人传诵的英雄人物和精神。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在极其艰巨的环境下坚持斗争,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战争形成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在14年的抗日战争中,党带领人民深入白山和黑水,深入太行、深入敌后,为反抗日本侵略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救民族于危亡,并体现了伟大的抗日战争精神。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战天斗地为祖国找油,发出了“宁可少活三十年,誓死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迈誓言,铸就了以王进喜为代表的铁人精神。在改革开放时期,面对长江、松花江百年一遇的大洪水,我们众志诚成,万众一心,形成了以解放军为代表的新时期最可爱的人的伟大抗洪精神。进入新时代,我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行各业道德模范不断涌现。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德”的土壤,是我们“德”的根本,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所创造的精神是我们“德”的力量所在,并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

二、新时代立德树人“德”的主线——中国精神

任何一种思想都必须有一条主线或主题,作为我们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德也应该有一条主线,而这条主线必须具有中国的历史传统,符合我们的民族性,同时又必须体现时代性。中国精神刚好符合这个特征,因此,我们在贯彻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时候,一定要紧紧抓住这一主线。

1.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应是“德”的魂

任何一个民族在其长期的历史进程和实践过程中,总会积累成一种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具有独特性的文化基因。作为有悠久历史的一个民族,我们也形成一个较有特色的文化体系,道德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也必须反映这个民族的文化底蕴,而这个文化底蕴最深刻的思想莫过于爱国主义。因此,我们新时代的“德”应大力弘扬爱国主义,把其贯穿德育的全过程。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就以救亡图存为自己的目标,反帝反封建,建立一个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并为此而不懈奋斗牺牲。不管是14年的抗日战争还是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在国家的大义面前,共产党人都以国家利益为重不惜牺牲个人的利益,使爱国主义丰富、发展、升华。当代中国,爱国就要愛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的执政党并不是自封的,而是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得到的,是经过一次次浴血奋斗中成长的。他的先进性、人民性、时代性使其制定的方针政策能够符合时代的要求,反映人民的呼声,从而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党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风雨历程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改革开放的设计者、全面小康的带头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指引者、共产主义的追梦人。进入新世纪,中国共产党领导只能强化不能弱化,东南西北中,党政军民学,党领导一切。因此,我们应该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共产党为国为民的大“德”,大力宣传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使广大受教育者深切体会到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国为民的大德,从而使我们的受教育对象坚定信心:听党话,跟党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而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

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探索史,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了救国、救民族不断向先进的国家学习并积极提出了各种思想和方案并付出实施,最终我们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由于其科学性和先进性,一经中国人民掌握就迸发了强大的力量,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并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在建国近70年的奋斗岁月中,我们不仅实现了民族的独立,而且使我们人民过上了比较富强的生活,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现代化之路。

在当代,爱国就要爱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都是具体而不是抽象的。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国家赋予了我们公民广泛、真实、有效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我们的发展提供了和平安宁的环境。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我们在享受公民权利的同时,也应履行对国家的责任,积极履行法定义务:如依法服兵役等,同一切破坏国家利益荣誉的行为作斗争,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做到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我们要深入理解“一国两制”,一国是前提,自觉维护中央人民政府对特别行政区全面管治权,自觉维护国家的统一,坚持以爱国者为主体来贯彻“港人治港”,不能脱离一国去讲两制,努力做到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的民族,因此我们立德树人就要高举爱国主义这面“德”的旗帜。

2.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应是“德”的时代色彩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改变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从而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中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建国70多年来,中国的历史是一部革命史、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改革史,改革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不断改革,从点到面,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到政治……逐步推进,不断书写改革新的篇章,不断取得改革新的成就,不断刷新改革新的高度。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走的是一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这条路本身也是一个不断创新之路。马克思主义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理论,它要善于吸收人类有益的成果。中国的实际本身也随着中国的实践不断变化,这也要求我们的指导思想要随着中国的实际不断加以调整和创新。比如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等等,可以这么说,中国的改革史就是一部创新史,这在共产主义史上是首次,在社会主义国家中也是不多见的,因为每个国家的国情并不一样。

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我们目前处于信息化的大浪潮中,科技日新月异,各国也都把科技创新放在了一个突出的位置,并制定了各自的科技创新计划,这也要深求我们要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加强对基石理念的研究,解决一些卡脖子的工程,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从小培养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实践力,不断激发创新和创造的潜力和热情,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和人生的精彩。

“德”作为我们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也要体现时代性,做到与时俱进,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解放思想,不斷创新,从变化的世界中找出规律性,从而使我们德育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公民的实际,扎根中国大地办德育。

三、立德树人的“德”的本质特征

1.“德”应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趋势下,各种文明、文化相互激荡,相互融合,各国都非常重视学生的道德和价值观教育,以此增强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韩国第七次高中课程改革,新设置了市民伦理、传统伦理、伦理思想与传统等具体科目;日本在2013年全面实施了《高中学习指导纲要》增加了对本国传统文化、思想、风俗及价值理念的学习和继承。由此可见各国都极其重视对本国学生进行德的教育,进行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意识形态的教育,我们提出的“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和根本任务,也符合这一世界趋势。

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集》中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各国的普遍重视德育的背景下,重视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挖掘下。因此,我们的德也应以中华文化为载体,突出中国特色、民族特色,为各国德育工作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从而共同推进各国的德育交流,文化交流,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这也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

2.“德”也应该有继承性和开创性

作为一个具有修久历史的文化古国,中华传统美德源远流长,深深影响了每一代的中国人。我们应对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古为今用。当今科技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也日趋活跃,我们应吸取各国在德育工作中有利于中国的教育方式,洋为中用,继承外国先进的“德”,为我所用。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运动的,总是处于螺旋式上升,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人类的意识要客观反映这不断变化的世界并找出起规律性。就是这就要求我们要根据变化的实践不断的创新。因此,我们的德育的内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不断增加适合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新内容。这也是我们面临着互联网普及化,适应数字经济需要,特别是我们的德育工作面对的对象是90后、00后,他们对互联网和手机的依赖程度较深,从而我们必须增加虚拟世界德育的内容。

3.“德”应该具有先进性和时代性

我们现行的教育评价体系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注重分数不注重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加重了进入新时代压在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住房、教育、养老。学区房是中国较为鲜明的一个特色,为了使子女们获得较好的教育资源,家长积聚好几代人的财富买了价格不菲的学区房;为了不输在起跑线,我们的孩子从幼儿时就开始了各种开发班、兴趣班;到了小学经久不衰的英语补习班、作文补习班、奥数提升班,更不用说到了初高中的一对一的培训,中高考的提升班、冲刺班等,名目繁多,体系齐全……无形中增加了很多家庭的负担。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 [1]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进入新时代,我们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和本质,是我们从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势得出的结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个理论体系,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回答了理论和现实的问题。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们立德树人的核心内容,不仅要进入课堂还要入社区、入企业……不仅要进入教材而且要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达到净化人心,提神聚气,从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愿望,同时也反映了和平与发展这一当今时代主题。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 [2]在新时代,我们一定要高举立德树人这面旗帜,深入贯彻习近平教育思想,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新华网.2014.5.5

[2]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讲话[N].新华网.2018.05.02

作者简介:

苏应平(1980年6月3日-),男, 漳州人,闽南师范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政党文化。

猜你喜欢
基本内容立德树人新时代
建筑性能化防火设计的基本内容与安全评估目标
探讨谨慎性原则在经济管理会计核算中的应用
“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商业模式分析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