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梅
北师大一年级数学下册“阅览室”的教学内容是100以内减数是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教学目标是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感受数的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操作体会并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多样性。但是,为什么在学习了10以内的减法,20以内的不退位、退位减法以后依然把感受减法的意义作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中的情境图引出了的三个减法算式,这对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意义何在?根据当下教学现状,我们只有深度挖掘教材编写意图,才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落实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在深度观察、验证的活动中获得基本经验、发展认知能力,最终形成适合学生认知规律、心理特征的课堂模式。
一、感受减法意义适用范围的普遍性
有小学数学全年段教学经验的教师都知道:学生随着自己知识范围的扩展,会逐步认识到减法的意义不仅仅适用于整数,同样适用于小数、分数等运算,这些都表示从一个整体去掉一部分后剩下的部分。那么,我们在逐步拓展数的认知范围中讓学生再次感受减法的意义,不仅仅是对运算意义范围拓展的理解,更是学生对知识延伸、方法迁移的一种体验式感悟,让学生感受减法意义的适用范围是随着数的认识范围而扩展的,这里减法意义存在的普遍性得以验证。
二、理解计算方法的发展性
以一年级数学下册“阅览室”课堂教学为例,图书的借阅情况有三组数据,这三组数据是在开放的环境下鼓励学生自主提出要解决的减法计算问题,从而体现数学问题源自生活,让学生深刻理解减法和生活的密切关系。而这三组数据教材在设计时候凸显出的不同,引发了学生关注在相同的算理下计算过程中出现的差异。我们从30-7、25-8、46-9这三组减法算式中的数据变化上,可以看到教材有目的地梯度呈现退位减法的计算算理,引导学生层层递进式认识和理解退位减法的方法:30-7最为容易理解“退一当十”,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很快就能借助学具感受到为什么和怎么样“退一当十”;25-8在整十数减一位数的基础上拓展到被减数的个位上如果不是0怎么办,这不仅是计算方法的提升,更是数学思维的一种拓展,作为教师要充分鼓励学生在已有的减法算理认识上借助学具发现“退一当十”后的先加后减或者先减后加的计算方法,进而丰富学生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三、减法和加法的关系凸显“以一当十”的核心
教材的情境图中出示的图书借阅情况数据记录涉及三种图书,我们在鼓励学生开放性提出的数学问题中应包括有关加法的问题,例如,三种图书一共有多少本?三种图书一共借走多少本?这两种书一共借出多少本等,这些加法问题和减法问题的不同表述,不仅再次强化了加减法在生活中实际意义上的密切联系,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本节课减法意义的理解和运用。“满十进一”和“借一当十”是加减法算理的核心内容,学生对它们之间互逆的关系需要在大量的生活情境中充分感受,随着对数的范围认识的扩展,这样的直观感受也是必须要有的。所以,如果教师能在学生提出的问题上优先解决加法并回顾“满十进一”的算理, 那么这也将为退位减法的“退一当十”的理解做好了铺垫,同时学生更加深刻感受到加法和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能深入思考“以一当十”的应用范围,为今后将计算方法“以一当十”迁移到学习大数的加减法计算中做好了理解上的准备。
新课程标准强调:“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学生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所以,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一定要充分理解义务教育阶段的教材设计、编写意图,结合低年级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体系,侧重从实际背景中抽象数学认识、数学规律和方法,构建数学模型、寻求方法、解决问题,最终使学生达到深度理解、掌握学习方法、发展数学思维的目标。我们只有深度理解教材编写意图,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紧抓核心问题,才能构建契合学生发展需求的课堂。
作者单位 陕西省西安航天城第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