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诗意,精巧落地

2021-10-14 01:10秦宝胤
陕西教育·教学 2021年9期
关键词:古诗诗人诗歌

秦宝胤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诗歌具有独特且崇高的地位。从创作者角度来看,“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从接受者层面来说,诗歌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美感,从早期传播的民间歌谣到音韵缠绵的楚辞,亦或工整的格律诗,都蕴含着难以言说的意境,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古代诗歌作为言简义丰的文学样式,在初中使用的统编教材选文中,更注重了经典化、多样化,尤其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强调古代诗歌教学,对其教学效果的要求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微型课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难以取舍内容,往往出现重难点不突出,或受时长限制而未能完整呈现的情况。故此,很多教师认为古诗更易于时间掌控,其实不然。古代诗歌看似体量轻,实则内涵重,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是宏大的历史背景以及前人深沉思考所凝结成的精华。

对于古代诗歌的微型课教学,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解构创作背景,解读诗文内容,让诗意自然精巧地落地?我们不妨从导入、重点、难点、总结四部分入手,进行思考和尝试。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导课新

课前导入的价值,在于唤醒与激发。在微型课的20分钟内,能够分配给导入环节的时间不超过三分钟。我们常规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稍微引申,时间就眨眼而过。在微型课中,这三分钟几乎可以看做“黄金三分钟”。

因此,导入设计需要结合具体的诗歌情境,以尽可能生动的方式,传递诗歌所涉及的背景资料或诗人的文学常识。我们发现很多教师通常采用“文字陈列”式,让学生从课前导入就开始抄抄背背,生硬而无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可以想见,如果语文课堂的一开始,就让语文回归“记背之学”的老路,无疑磨灭了学生求知的热情、探究的好奇心。

例如,教学李白的《峨眉山月歌》时,不应是单纯进行作者简介,可以呈现李白仗剑去国辞乡远游的行迹路线图,学生惊叹于他这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还可以借助网络热词“身体和心灵总要有一个在路上”,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所了解到的“资深驴友”李白。同一首诗歌,无论是借用图片链接法,还是沟通网络新型词汇,离不开的是“游历”二字,这不但是重要的创作背景补充,也是由《峨眉山月歌》的主题以及五地名连用的写作特点所决定的。同是李白的诗,教学《行路难》时,就不能用相同的导课介绍作者和背景,而是根据这首诗的基调“涩”,从现实到未来,从今天远溯古代,创设这个少年天才诗人“壮志未酬的悲愤,却对未来依然憧憬”的情境。

所以,三分钟导入环节的设计忌陈腔滥调,需要寓教于乐,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就会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传达出有價值的信息。

二、山雨欲来风满楼——重点详

详,准备详尽。教学重点的确定绝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不是教师想当然的自以为是,而是要建立在研读课标、精读课本、研读单元提示的基础上。

课程标准中对于阅读教学有分学段的目标计划,初中阶段“注重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的思想感情能联合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古代诗词,提升欣赏品味与审美情趣”。因此,结合课标的宏观解读,我们在针对固定篇目的教学重点时,单元说明则显得更加关键。以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本单元的目标为“感受课文中丰富多彩的景物之美,激发对大自然、对人生的的热爱”。因此,本单元所选取的《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的教学重点都应当围绕“对大自然、对人生的热爱”展开。

详,解读详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围绕重点问题,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学生活动,依照不同的学生,设计多层次、有梯度的问题,让学生在重点理解的过程中都能有所收获。例如,《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简简单单的“落花时节”四字,就可以结合安史之乱的政治背景及诗人颠沛半生的身世经历,解读出“国运衰颓之势”“诗人年老力衰之时”,再辅以“暮春落花之景”,理解就会更加准确完整。

详,领悟详明。古诗多样的朗读和吟诵,可以使学生整体感知诗词,进入诗词中的意境,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也将在反复多样的朗读中逐渐明晰,还可能引发学生的想象、联想、体验和感悟,引导其潜心品味古诗中的意象和意境,如鱼之游于江海之中,自有无穷的乐趣。例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杨柳岸,晓风残月”“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样的诗句,学生在朗读中描绘出山川景物、脑海中闪现特写镜头,就可以走近诗人、走进诗境。

三、柳暗花明又一村——难点巧

微型课受到课堂时间的局限,难点的突破不可能做到抽丝剥茧、慢慢挖掘,也不能期待学生用短时间酝酿出一杯思想的甘醇美酒。但是,若能给学生一根阿基米德的杠杆撬动教学环节中的难点,必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抓住关键字、词、句等赏析诗文,可直接劈文入情,品味作者当时迸现的情感,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在研读过程中,渗透“以诗解诗”“透过意象看本质”等学习方法。例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句,一个“更”字写出了对老朋友分别的无限不舍,收到了“一字千钧”的效果。在《天净沙·秋思》中,可以紧紧把握“意象”这一开启诗歌鉴赏大门的金钥匙,在文中几近白描的物象组合中营造意境,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可以引导学生在苏轼表达的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扩写,补齐故事情节,培养学生的想象和创作能力。

在难点化解的过程中,学生透过古诗创作背景和语言表象体悟作者的情感内涵,驱动学生以文本为基础,与诗人对话,还原诗人的情感状态,进入到诗人的精神世界,引导学生在自己生活经历的基础上,激发出个人感受,建立自己丰富而充满活力的精神世界。同时,学生在学习古诗中不断总结,越站越高,越学越轻松,也符合“教学应当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这一要求。

四、似曾相识燕归来——落脚深

课堂中的小结及课后的总结,对于课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在结课时要启发学生通过阅读策略的学习,提升阅读能力,更广泛阅读,同时关注从人文性出发的价值观建构及传统审美培养。

对于初中阶段的古诗学习,已经不仅仅是涉猎那么简单,更多地是希望中学生能够通过学习诗歌涵养品德,加深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这就需要在设计微型课时立意深远,发挥语文学科在课程思政方面的优势。

例如,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的“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将士们为保家卫国宁愿献出宝贵生命的人格气贯长虹。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不但把握诗文的含义,更以“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为切入点,想象诗人的心理,把握这深挚的忧国忧民之心。杜甫多次在诗中展现过愿为拯救苍生而牺牲自己的伟大情怀,这首诗之所以感人,就是因为为了穷苦人的幸福,他可以献出自己的一切,哪怕“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样高尚的人格,让学生刻骨铭心,也落脚到这种家国情怀不仅存在于这首诗中,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传承下去。

新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遵循课程标准,在课堂中发扬古典文学的魅力,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这样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全部凝结于一堂20分钟的微型课,其间的打磨一定纠结难舍。如果我们可以精巧导入、重点落实、巧妙解难、立意深远,就能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浓厚兴趣和自主、探究、合作的习惯,提高学生阅读和鉴赏古诗文的水平,提升学生的文学品味,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古诗词的无穷魅力,达到微型课的大境界。

作者单位  陕西省西安市浐灞欧亚中学

猜你喜欢
古诗诗人诗歌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古诗教我珍惜时间
七月诗歌
劳劳亭
“诗人”老爸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愤怒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
诗歌过年
No.3 最佳小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