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萍萍
【摘要】新时期的教育不再将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素质好坏的唯一标准,而是要求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发散性思维。“说理”课堂是一种新型课堂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不断“说”的过程中思考,逐渐培养清晰的思维能力,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文章就如何构建高效的“说理”课堂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说理”课堂
小学作为义务教育的初始阶段,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基础性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与数学思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目前,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国家对于教育改革的投入力度在逐步加大。“说理课堂”就是基于当前社会的发展,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思维与口头表达能力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在教师循序渐进的引导下,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和重建,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数学学习方法,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一、从数形结合入手,培养学生的说理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语言表达来准确地描述算术原理,是教师在算术教学中的首要步骤。相比传统的重复性计算的教学模式,语言表达使得算术计算更加有趣,能够有效发展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其数学学习兴趣。
例如:“有一个长20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铁皮,从四个角各剪去边长为3厘米的正方形,用剩下的铁皮做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容器,求这个长方体容器的底面积。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个长方体容器的底面积应该如何计算呢?”
经过分析得知,在长方形的四个顶角剪去边长为3厘米的正方形,分析后绘制如图1的图形,帮助学生理解题目。
通过这一实例,在学生思考过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表达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学生之间互相讨论,将自己的所思所考互相探讨。这个过程主要是引导学生将自己思考的内容“说”出来,通过说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案例,但是对于稍微复杂一些的问题,就要依靠更加复杂的图形方式来解决。利用生活实例,可以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计算能力。然后引导学生“说”出所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能真正地把知识点消化掉,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当然,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设计同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形结合题目时,应该坚持深入浅出,保证题目具有层次性,同时注意通过题目进行知识延伸。由此可见,从基础图形开始,就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说理”能力,使学生通过语言表达将数学的计算过程以及数位的变化转变成自己的知识脉络,使学生的学习思路更加清晰,有理可循。进行说理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在数形结合计算中更加简便,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从生活场景入手,活跃学生的说理思维
数学内容不仅仅是公式、法则、定律与计算,还包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就对学生的说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学问题生活化叙述往往是较简单、通俗易懂的,也是培养学生说理能力的一种方式。数学问题生活化,不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让学生明白其中的数学道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实现学以致用。在培养学生说理能力的过程中,引入日常生活中的经典案例,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述追击问题时,虽然题目各式各样,但是解决思路是万变不离其宗的。比如狼追击羊的问题:“羊在狼前方500米处被狼发现,羊以每分钟35米的速度奔跑,狼以每分钟50米的速度追击,问狼何时能够追上羊?”面对这样抽象的追击问题,学生一时间无法想象,容易将题目复杂化。其实,原理仍然是公式“路程差=速度差×追击时间”。只有牢记追击问题公式,深入了解后,才能够巧妙灵活地应用。面对这样的题目,学生应该独立思考,用自己的语言与理解对题目进行分解,利用公式将其具体化,从而降低难度,通俗易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思考过程说出来,可以采用“小老师”的形式,将自己的思考在全班同学面前讲解出来。通过这种说理的方法,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三、从实际运用入手,激发学生的说理兴趣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当思考课本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尽量运用生活素材体现课本内容,既能构建高效课堂,又能够让学生快乐学习。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熟悉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学生交朋友,了解他们感兴趣的素材,从中筛选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素材,将其创新整合后运用到教学中,通过生活化教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说理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例如,在“認识人民币”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生活化教学策略。首先准备好学生感兴趣的物品,比如乒乓球、贴画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教师提问:“都有谁认识老师手里的物品呢?你们猜一猜我花了多少钱买来的呢?”以欢乐的氛围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牢牢吸引孩子们的眼球。然后划分小组,每个小组轮流回答,与其他小组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和小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拿出提前准备好的五颜六色的不同面值的钞票,向学生提问:“认识这些颜色不同的纸币都代表着多少钱吗?”“如果给你这些面值的人民币,你会怎么用它发挥出最大的价值?”让学生思考:“50面值的人民币无法购买大于其价值的物品,为什么?”课堂上向学生展示人民币的颜色、样子和面值,让学生直观感受,又让学生明白人民币的具体用途,进而使学生学会合理消费,达到教学目的。
将课堂语言生活化,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减少因错误计算所产生的挫败感,减少学习中的吃力感。这样变难为易,学习类似于闯关,学生就会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互动当中。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图片的方式让学生认真观察,合理想象,大胆发言,并及时给予其鼓励与夸赞。学生自尊心得到满足,积极性会越来越高涨。教师多运用具有生活化特点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思考,学会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有助于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扎实的基本功,让数学学习真正成为一种乐趣,激发学生的说理兴趣。
四、从提问教学入手,深化学生的说理能力
教师开展提问教学时,问题是关键,但是学生探索问题的过程也十分重要。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是学生先单独探寻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加以指导。这种探究方式对数学基础好的学生有一定的优势,但是许多基础差的学生难以自主解答问题,并且很容易产生厌烦情绪。此外,这种教学方法的效率极低,难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为此,教师可以采用合作式的提问教学方式,让学生团结互助,既能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又能够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例如,在学习“认识分数”时,教师提出了分蛋糕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将一个蛋糕平均分給两个、三个甚至更多的人。此时,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小圆片,让学生思考如何均分。教师可以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不同的小组负责不同份数的均分问题,小组之间能够顺畅地交流和讨论。此时,小组内有些学生虽然无法独立完成均分的任务,但是在能力较强学生的启发和带动下,能够快速了解均分的办法,进而理解分数的含义。这种合作式的探究方式既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和教师的精力,又能够实现教学资源的优质分配,充分利用学生来带动学习,促进了学生对数学的喜爱,促进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活化了其数学思维。教师在指导学生叙述解题的过程中,既使学生理解了知识的本质,又使学生在说理表达中逐渐养成了有理有据的思维习惯。
再如,在教学“长度单位的认识”时,教师引导学生对长度和单位的概念进行梳理,可以采用提问式教学方式。但是教师不能直接提问长度的单位,否则学生很容易因为生疏而感到学习压力。教师可以通过一组实物对比来让学生认识长度的概念,随后引入单位的概念,再对长度的单位进行定义,最后结合生活中的例子向学生介绍长度的单位,如直尺长20厘米,小明身高1.2米,肩宽40厘米等。
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科目。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统一。在“说理”课堂中,教师应当营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平等交流的氛围。在这样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中,教师能够清楚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及时给予科学的指导与帮助,增强小学数学教学的探究性与实践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现数学教学的目的。
小学生说理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够一蹴而就。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树立一种长期的培养观念与意识,并通过计算训练、口述表达以及数形结合等多种方式为学生说理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孙婷.如何利用说理构建数学高效课堂[J].西部素质教育,2019(05):230,239.
陈声琳.探寻问题解决途径 促进创新思维培养[J].黑河教育,2019(06):58-59.
先莉.简议小学数学深度学习及其实践操作[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1):31.